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条件权益研究
2022-05-17孔微巍沙小玉
孔微巍 沙小玉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新就业形态凭借其快速的发展、庞大的规模以及丰富的形式俨然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小巨人”,其已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饿了么、美团骑手为代表,分析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的条件权的现状。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条件权保障缺位。研究认为,提升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条件权益需要更庞杂的策略行动,包括合理规范灵活性条件、完善职业安全保障与职业培训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宣传与覆盖等。
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劳动条件权益;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1-0095-03
引言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脱颖而出。2021年7月,人社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八部门意见”),标志着我国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维护进入实质阶段。传统就业有着正式的劳动关系和较强的从属关系,用人单位承担其职业安全、职业培训及社会保障的责任。新就业形态是传统就业的重要补充,属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其灵活性使劳动者可以自由协调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八部门意见”出台后,进一步要求平台以及相关企业承担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职业安全、职业培训及社会保障责任。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饿了么、美团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典型代表,通过在道里区对饿了么、美团等站点的调研,访谈了数十位骑手、专送站长、众包站长等一线从业者,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新就形态从业者的劳动条件权益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条件权益现状
劳动条件权益属于个体劳动权益,指在具体的劳动关系关系和劳动过程中,基于劳动者的尊严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使其获得适宜劳动条件的权利。主要包括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职业安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和社会保障权[1]。
在外卖用户、消费单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数以万计的骑手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黑龙江省统计局2021年4月8日發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4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49.9%;失业人员再就业25.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52.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74.3%。全省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减少了3万人左右,增加-10.6%;全省失业率3.37%,同比增加-0.16%。202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为25.1:25.4:49.5,可见新就业形态为黑龙江省的就业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一)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休息休假情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每个站点骑手70人左右,规模大一点的站点约有150名骑手。其中,66.67%的骑手是全职骑手,一半的骑手月收入7 000—10 000元,58.33%的骑手每日工作8—12个小时。据调查,哈市美团骑手每日须参加公司早会,平均工作8小时/日,中午可以休息1—2个小时,时间根据骑手的意愿不做具体要求;饿了么骑手每日工作11个小时。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骑手每天从6时开始送餐直到23时收工,进行17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几乎没有周末休息可言。41.67%的骑手担心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导致健康问题,而支撑着众多“送餐小哥”长期从事这项职业的唯一理由就是“月入过万”。
(二)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安全保护与职业培训情况
1.职业安全方面。骑手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安全保障应该分为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保障。首先是人身安全方面。据了解,哈尔滨市美团骑手目前每个人的送餐箱上都粘贴了“细节关乎生命,文明守法出行”提示贴,还贴了交通记分卡,这会更好地警示他们在送餐时时刻不忘安全守法出行。66.67%的骑手担心交通安全问题。由于气候原因,冬季是送餐员的工作旺季,但冬季路滑,骑车在马路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个人仰车翻,经常导致配送超时送达。
其次是设备安全方面。工作中的骑手与电瓶车是不可分割的,在调研中反映最多的就是有关电瓶车以及丢餐的问题。大多数骑手通过向平台租用电动车进行工作,但是经常发生丢电瓶或者丢车的情况,向派出所报案也是不了了之,还经常发生丢餐的情况。电瓶和车的丢失平台会承担一部分损失,但是丢餐和超时配送都要骑手自己承担损失。目前,哈尔滨尚无外卖送餐员的行业协会,也没有统一管理的部门。业内人士估算,市中心区域每3平方公里至少存在1000名“外卖小哥”。他们通过辛勤的每一单来发现这个行业的优势和问题,也盼望能有更规范和安全的未来。
2.职业培训方面。美团的骑手会有晋升渠道,饿了么的骑手每周要在饿了么APP进行考试。饿了么建立安全、技能、服务三方面能力模型提升骑手配送能力,推出“骑士技能大赛”选拔全国服务师。2021年9月推出“点将计划”向骑手开放站长、物流服务商配送经理等晋升岗位,有意愿的骑手可以联系站长、配送经理报名培训课程,培训时长两个月,培训形式分为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面授相结合。但是黑龙江省目前没有开展此类活动,58.33%的骑手表示没有晋升渠道,8.33%的骑手表示晋升渠道名额太少,还有16.67%的骑手不清楚公司是否有晋升渠道。
(三)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社保情况
黑龙江省人社厅在2018年11月下发《关于2018年全省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的通知》,规定全省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2 196元,基本医疗保险标准由各地自行确定[2]。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411.4、2827.0、326.2、397.7、442.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0.36%、+0.7%、+15.8%、-4.6%。2020年,哈尔滨市区灵活就业的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标准是:其中按照每人每年1248元、853元、656元执行缴费的灵活就业者分别占9.5%、6.5%、5%,且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者将不再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险补贴政策。
根据平台要求每位骑手每个月必须要缴纳100多元的商业保险,保险公司主要是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或者人保财险。调查显示仅41.67%的骑手参加了保险,其中有社保的仅占16.67%,商保的比例也不足三分之一。且出险后理赔程序复杂,需要交警部门先鉴定事故责任,认定责任可能就需要几天的时间,在此期间电瓶车要被扣在停车场,不能接单送餐。理赔时要先给对方维修,最后将维修发票寄给保险公司等待理赔。而直接赔钱比走保险公司的程序划算,所以很多骑手自认倒霉直接赔钱。
二、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条件权益保障难点
(一)工作灵活性与稳定性不能合理平衡
由于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可以自主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并且在休息时间可以不受平台派单影响。但是,由于工作时长与薪资直接挂钩,工作缺乏稳定性,很多从业者认为休息就是损失,宁可多跑几单超时工作。从业的自主性使得平台没有权利限制其工作时长与休假时间,导致从业者的工作时长难以规范,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二)职业安全保障与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
骑手由于其工作性质,职业风险较高,威胁到其生命安全。黑龙江省冬季路面结冰严重,时有雨雪交加,在配送过程中发生危险的概率极高,66.67%的骑手担心在配送工作中发生交通安全问题。骑手的交通工具存放也存在很大隐患,大多数的骑手都是在外地来哈尔滨市租房子住的,无论春夏秋冬交通工具都是电瓶车。根据消防的规定,电瓶车不允许进入电梯等密闭空间,密闭空间会引发爆炸,且电瓶车违规充电会引起火灾。那么在冬天时社区为了保障业主的安全,就会不让电瓶车进单元门,但是东北因为气候环境比较特殊,冬天比较寒冷,电瓶车的电瓶,有可能会受到低温的影响,第二天早上就冻坏了,丢电瓶、丢车的现象也是非常严重,骑手赖以生存的工具受到了损害也就直接影响了其权益,这也导致骑手与社区、业主产生激烈的矛盾。
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工成本的控制要求不同[3]。2021年,黑龙江省受疫情冲击很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且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平台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对从业者的职业培训以及保障力度十分有限。新就业形态灵活化碎片化的特点也导致其监管难度较大,骑手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算法系统打交道,系统又根据消费者的下单情况进行派单,时间、地域都不相统一,难以规定一个时间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三分之一的骑手是兼职工作,一部分兼职骑手有本职工作,一部分骑手由于个人原因并不打算长期在黑龙江省定居,这部分骑手对职业培训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精力。
(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够全面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涌入大量原本处于非正规就业中的从业者,但其本质并未脱离城乡二元分割劳动力市场的背景。同时,新就业形态打破了传统秩序,对现有的社保政策等形成一定影响。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条件权益保障的配套制度规范尚未完全对接。黑龙江省已经启动的社保试点并没有完全普及,导致难以开展相关工作进行保障,使得社保的公平性备受质疑。哈尔滨市骑手们年龄大多在18—29岁与40—49岁之间,占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75%左右。这一群体普遍对个人的社保权益认识不够,只考虑短期内较高的收益,并不做长远打算,主动参保的积极性不高,参保意识不强,甚至不愿意进行参保,且黑龙江省人口流动较大,新就业形态的灵活性使得大部分从业者不会只呆在一个城市工作,凡此种种原因导致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保率普遍偏低。养老、医疗保险须以户籍为限,生育保险仅覆盖城镇职工,工伤保险须以劳动关系为前提[1]。哈尔滨市骑手大多数来自农村,属于异地就业,其中41.67%的骑手们年龄在18—29岁之间,正是结婚生育的黄金年纪,由于种种限制即使从业者有参保意愿,但是因其工作时间不固定、劳动关系不明确、户籍限制等原因,在制度层面无法以职工身份参加社保,甚至部分从业者根本不清楚社保政策与参保的流程。
三、加强黑龙江省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条件权益保障的建议
(一)增加就业稳定性规范工作时长
据调查,骑手配送站只有站长和副站长的薪资是由平台承担的,而骑手都是通过配送的订单数量决定薪资高低的,这是导致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超时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黑龙江省对全职的骑手实行无责任底薪+绩效的工资形式,增加其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并对每人每周或者每个月的在线工作时长进行限制,让其有休息休假的条件与底气,留出时间参与培训晋升机制与休息休假。
(二)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职业安全保护与职业培训机制
杭州市为外卖骑手颁发“网约配送员”初级证书,获得证书的骑手可以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和杭州市积分落户和个人所得税专项抵扣等技能人才政策。黑龙江省可以借鉴杭州市政策,完善职业安全保护与职业培训机制,制定符合黑龙江省情的技能人才政策,对骑手的职业培训进行适当的补贴减税。2021年大连庄河疫情暴发时,上百名“蓝骑士”挺身而出,连续一个月每天义务为封控区居民配送生活必需品2 000—3 000单,这支团队获得了“公益团队”的表彰和10万元现金奖励。黑龙江省可以借鉴大连庄河的做法,建立勋章荣誉体系和奖励机制,增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集体荣誉感与工作归属感。黑龙江省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对每位骑手进行“一人一车一箱一码”车厢喷涂唯一标码,在车、厢上安装监控或报警装置,严防丢餐、丢电瓶、丢车的不良现象,也可以规范骑手的配送行为。黑龙江省还应鼓励落实“急救侠”项目等平台的优秀政策,加强对骑手心脏骤停、高温急症等急救常识的培训。
(三)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政策宣傳
公平是社保最本质的特征,黑龙江省保障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社保权益,应从制度完善和制度落实上着手,打破养老医疗保险以户籍为限制、工伤保险以劳动关系为限制、生育保险仅覆盖城镇职工的前提,加强政府与平台之间的协同治理,做到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的社保政策既能完美衔接又能彼此区分;同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也要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保障新就业形态的社保权益良性发展,建立多层次的社保体系。此外,要针对其灵活性、碎片化的特点开通新就业形态参保平台以适应其参保需求,通过专门的APP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社会保险服务;同时,加快社保系统省级联网,减少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因疫情冲击以及异地就业带来的缴纳社保的一系列问题。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各类社保权益类投诉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依法保障新业态从业者中劳动关系明确的职工社保权益[4]。
另外,还要通过政策宣传提高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参保意识。由于新就业形态的就业速度远远大于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保障速度,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使得部分从业者认为社保无用甚至是一种负担。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联合平台企业、社区等定期举办宣传讲座,通过对社保知识、参保方式以及费用缴纳的普及宣传,积极引导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 张成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内容、现状及策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6):1-8,120.
[2] 孔微巍,张晗.黑龙江省扶持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1,(2):9-10,25.
[3] 王海滨,李燕燕,马千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问题探析[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1):20-23.
[4] 刘静.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2021,(12):31.
[责任编辑 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