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2-05-17杜维
杜维
摘 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值得借鉴。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通过梳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提出了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些启示,包括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培养体制、更加强调能力本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等,并通过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具体实践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1-0104-03
一、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更是强调,要不断提高我国技术人才待遇,畅通职业教育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但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缺乏认同
我国经济需要靠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支撑,客观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发展需要大批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但是现有的就业格局以及现有的教育升学框架,导致大众并不看好职业教育的未来,甚至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仍有偏见。大众普遍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才会考入中职、高职等职业教育院校,毕业后要从事生产一线的繁重劳动,拿着不高的薪水。在思想观念上大众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够認同,社会并未真正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价值观。这种思想观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人才培养脱节落后
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职业人才培养脱节落后,不能适应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采取的是学校教育模式,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多局限于职业院校内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这种职业人才培养的传授方式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很能学到企业实践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陈旧落后,缺乏实践性,已不能满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
长期以来,国内的职业人才培养仍主要由行政主导,企业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未能真正激发。校企合作主导的民办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步履艰难,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发展问题。首先,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缺少法律法规规范。对于协同创新各主体的激励,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未形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协同驱动体制,难以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力。其次,政产学研协同合作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鸿沟,存在重合作不重结果、重协同不重实践的现象,导致职业人才培养中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流于形式化,被迫功利化,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
德国职业人才培养,选择的是学校加企业的模式,即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是指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紧密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好体现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称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标准样板[1]。
(一)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的有效保障。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针对德国企业进行职业培训的总体要求、企业培训的组织实施等作了详细规定。同时,联邦州颁布的州学校法,则针对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规范要求。在德国,这两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在职业教育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统一、完善的法律法规,有效保障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在德国,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历教育同样有吸引力。
(二)经费支持,企业主导
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参与企业有其内在利益驱动原因。按照《职业教育法》,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职业培训资格,只有经过行业协会的审核批准后,才能有此职业培训资格。企业参与职业培训可以获得政府的税收等方面政策支持,并能得到来自政府的培训补贴,这种经费支持充分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生产资源用于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几乎是免费的,学生不需要承担职业教育的学费,费用一般由政府和企业承担。这种制度设计,充分激发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真正做到了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面向企业实际生产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开展教学。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德国为了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实习需求,在企业建设各种实习训练中心,模拟工作实际进行仿真式的教学训练[2]。通过这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教学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核心阶梯式的课程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核心阶梯式的课程。这一模式的课程标准,是由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发的。课程体系从第一年的宽泛职业基础知识,过渡到第二年的职业大类学习内容,再延展到第三年的职业专业化学习内容。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所有的职业教育企业都必须要使用这种核心阶梯式课程。阶梯式的课程模式有效保障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五)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互通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具有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教育体系逐渐开放并形成“H”型互通。近年来,德国职业教育领域最明显的改革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向“英才教育”方向发展,推进双元制职业培训形式的大学化。德国开始将双元制的人才培养体系移到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同时,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选择转入传统教育模式中继续学习,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选择转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实现生源互通。这种政策体系是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和肯定,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
(六)合同化管理,培养目标明确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培训学生是合同化管理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员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明确培养目标后,以学徒身份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学生在选择顶岗实习时,也需要与企业签订协议合同,明确实习工作的各方面要求,并需得到职业学校的审核确认。培养过程做到了工学结合、社会市场需求与教学需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有效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七)严格考核,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保证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德国采取的是严格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德国职业教育考试非常科学、全面,考试内容主要是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并有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两种[3]。按照德國的《职业教育法》,行业协会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证书发放以及企业培训资格的认定工作,考核合格后发结业证书。这种严格的考核办法和管理机制,充分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健全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尽快修订相应的职业教育法规,对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和办学条件进行界定规范。只有“有法可依”,职业教育发展才能趋向于规范稳定,才能有效保护办学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发展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从法律法规或税收层面上来激励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培养体制
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等政产学研各方积极性,发展“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以政府、企业、高校为协同合作创新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参与创办民办职业学校,拉近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发挥协同创新的集聚效应。
(三)职业教育要更加强调能力本位
要更加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保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工人队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力量。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要突出强调能力本位,要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提高实际操作的本领,而不仅仅是获取课堂教学知识。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和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课程设置要更加贴近企业及市场的需求。取消与市场对接不紧密的专业课程,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及课程,打造精品化、特色化职业教育。
(四)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是两种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要努力打通职业教育和传统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改变社会旧有观念,打破职业教育学生只能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中职、高职的学生也能有机会有渠道升入本科、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案例研究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成立于1997年12月的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通过借鉴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形成了以股份制社会化办学体制、深度校企合作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风格,在办学过程中探索出了SAMSUNG工科大学、BOSCH定向班培养等多种“企业+学院”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育人成效。
(一)SAMSUNG工科大学模式
三星半导体工科大学是由学院与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是政府、学校和企业多方协同创新合作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理念。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举办十届,目前累计培养高级工近千名、技师学员近200名,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获得了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表彰。工科大学依托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导入半导体尖端设备厂商,在工科大学基地构筑尖端设备维修中心,实现尖端技术零距离,培养优秀技术人才,促进学历及技术提升。学院依托工科大学构筑职业资格内评机制,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实践证明,三星半导体工科大学是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企业生产方面,工科大学促进了智能产品研发、尖端技术实训,解决企业难题,实现智能制造;职业教育方面,工科大学促进了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的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技术研发方面,工科大学完善的教育培训课程,促进了自主技术开发、技术专利申报,对于打造未来技术,建设半导体技术标杆基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BOSCH定向班培养模式
学院于2011年开始与BOSCH(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开展双元制定向班培训,截至目前已培养了300多名定向班学生。BOSCH定向班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理念。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包括专业开发,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调整,教学实施,采用院校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顶岗实训交替模式,从而保证了定向班的教学质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这种双元制培训模式按照学徒能力模型制定培训目标,引入模块化交互培训项目、数字化工厂/模拟生产线等教学方式,构建起一套科学的学徒评价体系,科学地安排整个学徒制培训周期。
实践证明,BOSCH定向班教学模式很好践行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第一,根据企业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中量身定做所需要的课程,以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保证定向班的学生技术技能过硬,为人才储备提供保障。第二,学校可以通过定向班的教学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需求,把企业一线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引入课堂,从而惠及更多的学生。第三,定向班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实训,掌握最先进的技能及专业知识。企业除了培养专业技能之外,还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适应企业文化,得到认同归属感。另外,定向班人才培养在招生工作中有利于锁定优质生源,提高生源质量。因此可以说,BOSCH定向班教学模式是一举多得的多赢模式。
结语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只有将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与我国的职业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完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持立德树人,让全社会重视并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玉宝.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认识[J].比较教育研究,2002,(3):37-39,51.
[2] 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58-59.
[3] 洪贞银.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0,(5):147-149.
[责任编辑 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