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启示
2022-05-17王建梁王秀文
王建梁 王秀文
摘 要:印度工程教育规模较大、学科众多,培养了一大批软件人才和科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印度科技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印度的工程教育也面临学科设置失衡、产学合作失调、高质量师资短缺、学生就业能力不高等诸多挑战。我国也可以此为鉴,推动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凸显产业需求导向,优化工程教育专业设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筑牢工程教育师资基础;落实学生能力本位,提升工程教育育人质量,全面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印度工程教育 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 “新工科”建设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的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雄居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在工程教育方面,印度于2014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成员之一,意味着其工程教育获得了国际认可。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印度工程教育的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为了能够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谋求领先,可以印度工程教育发展为鉴,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一、印度工程教育发展现状
独立之初,出于振兴国家經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印度高度重视工程教育的发展,创建了大批的工程院校,设置了多样化专业。20世纪90年代之后,印度致力于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建构了一套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制度,被称为拥有最大规模工程教育的国家之一。
(一)工程教育机构数量庞大,学生规模庞大
随着印度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对工程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工程院校扩张,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在2016年,印度的工程教育规模约占世界工程教育总规模的14.28%,位居世界第二。[1]1985—1986年,印度只有242所工程学院,招生规模为17万人;而在2013—2014年,印度的高等教育机构从5427家增加到4万余家,年均增长率约为7.43%,工程教育机构则以每年约10%的速度增长。同样,1985—1986年,印度的工程教育总入学人数为176,540人,同年高等教育总入学人数为3,605,020人,印度的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率约为4.89%;2013—2014年,印度的工程教育总入学人数为3,696,100人,同年高等教育总入学人数为23,764,960人。[2]印度的工程教育总入学人数在高等教育总入学人数中所占的比率约为15.55%。在30年之内,印度的工程教育总入学人数在高等教育总入学人数中所占的比率从4.89%增加到15.55%。尽管印度工程教育入学人数从2014年起逐渐下降,到2018年降至1,662,470人[3],相应比率也降至4.44%[4],印度工程院校的学生规模仍然庞大,工程教育逐渐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二)工程教育专业设置较为齐全
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All India Council for Technical Education,AICTE)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工程教育领域,印度共开设了437个专业,几乎涵盖社会所需的所有类别的工程教育专业,既包括传统学科,也包括一些新兴学科,基本能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大体来说,这437个专业可以被列入20个主要的学科领域。2017—2018年,招生规模排名前十的学科分别为: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农业工程。[5]目前,在校人数排名前五的学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工程(88万学生)、机械工程(78万学生)、电子工程(63.1万学生)、土木工程(53.6万学生)、电气工程(39.4万学生)。[6]总体而言,印度的工程教育专业设置较为齐全,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印度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具有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强化了工程院校的质量意识,于1994年成立了国家认证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Accreditation),开始对工程教育实施专业认证。经过20余年的发展,印度制度已渐趋完善,制定了两级认证制度,第I级认证重视专业产出,第II级认证则关注教育投入,保证了印度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公信度,印度国家认证委员会一方面积极汲取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原则,如华盛顿协定所制定的“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原则,另一方面结合本国相关行业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不同层级的专业认证标准,实现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有机结合。[7]这一套专业导向的专业认证制度在促进印度工程教育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印度工程类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为工程师的国际流动作出贡献,实现了印度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国际化。
二、印度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
印度工程教育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世界瞩目,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产学合作失调作为印度工程教育发展的症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设置不均衡、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高质量教师短缺等问题,阻碍了印度工程教育的发展。
(一)产学合作失调
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工程师是工程教育的一大目标,这在客观上对工程教育的校企合作提出了要求。然而,当前印度工程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理想。第一,产学合作缺乏深度。初创企业的孵化需要工程院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既要有工程院校的研发,也要有企业的支持。然而,2018年AICTE开展的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里,504所工程院校在其内部的孵化中心孵化了至少1家初创企业,525所院校孵化了2~4家初创企业,134所院校孵化了11家及以上的初创企业。[8]由此可见,工程院校的内部孵化中心创建的初创企业较少,较多学校两年里只能孵化1~4家初创企业。这从侧面说明了工程院校与企业合作产出不够。第二,产学合作联结薄弱,合作广泛度较低。2018年AICTE与印度工业联合会(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CII)共同开展了针对产业界与学术界联系程度的调查,该调查由简短调查和全面调查两部分构成:简短调查的结果表明,78%的学校与行业有一定的联系,而22%的学校与行业没有任何联系;全面调查所收到的755份问卷显示,综合得分超过50分(满分100)的学校数量为24所,这其中达到及格分数(60分及以上)的学校只有5所,共有151所学校得0分。[9]这说明印度大量的工程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较少,甚至有一部分工程院校尚未和行业企业产生联系。第三,不同水平的工程院校之间与企业合作程度的差距较大。印度工商联合会(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 Industry,FICCI)开展的一项关于企业和工程院校合作程度的研究指出:顶尖工程院校①可以与企业展开各种形式的互动与合作,但二级工程院校②则因为缺乏足够的关系网络、资源和能力,难以与企业展开合作;同样,很多大型企业能够与顶尖工程院校合作,但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缺乏与顶尖或一级工程院校开展咨询或合作的机会,遑论进行研究合作或学生实习与学徒培训。[10]
(二)传统学科供过于求,新兴学科亟待发展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爆炸式增长与发展,工程教育必须重新考虑如何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为未来打好基础,以应对更新换代频繁的知识与瞬息万变的社会。印度工程教育学科设置更新较慢、滞后于时代发展。根据AICTE对学科专业的调查数据[11],土木工程学科的批准招生人数从2013年的235,803人到2018年的247,803人,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但该学科的入学率却从2013—2014年的70%降至2017—2018年的48%,这表明即使印度有意扩大土木工程招生规模,但是学生对土木工程学科的兴趣和需求有所下降。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批准招生人数与入学率的数据却与传统学科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相反。该学科的批准招生人数被大幅削减,从2013年的439,151人到2018年的369,294人,但入学率从2013—2014年的50%上升至2017—2018年的58%,远高于同年内各学科的平均入学率。且AICTE在对其他学科专业的调查中发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工程等传统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土木工程类似,航空航天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生物醫学工程等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则与计算机科学工程的发展相似,都有迅猛发展的势头,都面临招生人数供不应求的局面。[12]这清楚地表明,传统学科供过于求,浪费了大量的招生指标,反之,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选择计算机科学工程等新兴学科就读,新兴学科亟待发展。
(三)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印度工程院校数量的剧增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大量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地。总体来看,印度的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低下体现在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薄弱三个方面。其一,学生就业率低。2010年以来,印度工程师的就业能力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呈现出“顽固的失业性”(Stubborn Unemployability)特征。顶尖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还比较令人满意,但是超过一半的来自二、三级工程院校的毕业生无法在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13]其二,印度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国内雇主需要,严重影响了就业质量。例如,2016年印度大部分工程专业毕业生多从事助理等辅助性职务,极少数毕业生从事软件产品的研发工作[14],因为大部分毕业生都不具备雇主所看重的编程技能和英语能力。只有3.67%的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17.91%的毕业生受雇于软件服务行业,而非职能人员(如助理)的受雇比率则高达40.57%[15]。其三,印度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比较缺乏竞争力。2019年,印度《全国就业能力报告》(National Employability Report)显示,与中国相比,37.7%的印度工程师无法完全正确地编写代码,比率远高于中国的10.35%;与美国相比,印度具备良好编程技能的工程师的比率仅为美国的1/4。[16]可见,印度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国内外就业市场都处于劣势,与企业需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升。
(四)高质量师资短缺
教师是工程教育最宝贵的资源,高质量师资的短缺是影响印度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印度的工程教育需求较大,工程教育机构和入学人数呈指数式增长,远远超过教师的供给速度。2015年7月,印度上议院会议上有部长声明:即使是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国立技术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之类的院校也分别面临着约36%和41%的师资短缺。[17]2013年的一项统计数据反映了印度工程院校师资短缺的严重性,拥有工程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执教是很常见的事情,工程院校对于拥有硕博学位的高学历教师需求较大,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缺口为2万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缺口为6万人。[18]相对于工程院校而言,大多数拥有硕博学位的高学历人才更倾向于进入提供更优厚待遇的企业工作,流入教育领域的高学历人才较少。显然,在AICTE规定的工程院校师生比为1:15的要求下,印度工程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着数量短缺与质量不高两个问题。
三、启示
当前,我国也在工程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奏响了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19],这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我国工程教育也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印度工程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推动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工程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和操作技能,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成长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工程师。工程院校与企业之间不仅是一种供需关系,而且是一种互助关系,推动工程教育校企合作迫在眉睫。首先,可由政府牵头深化工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政府从国家层面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围绕“新工科”的五大内涵——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20],做好顶层设计,且适度进行财政倾斜,为工程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体。鼓励工程院校和企业之间以学习工厂的形式进行合作,通过共建课程、共享培养设施、共筑校企联合教育实践基地,贯彻落实工程实践教学“双指导”、教学效果“双评价”、实习计划“双制定”、毕业设计“双导师”、行业创新“双同步”,使企业参与高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
(二)凸显产业需求导向,优化工程教育专业设置
工程教育作为一门产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我国工程教育可紧跟“新工科”建设的步伐,平衡新旧学科比例。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实时跟进专业发展动态,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应该基于产业结构主动引智,明确人才需求,为高校“新工科”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其次,工程教育机构在优化专业设置方面大有可为。一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取缔一些与产业发展脱节的专业,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要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工科”专业,并实施学分预留制,实行弹性化管理,学生可通过选修的形式来学习这些新兴学科,逐渐更新工程教育专业设置。三是要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工科专业的升级与再造。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常常是新智识的发源地,我国要积极拓展工程专业的内涵,打造工程教育专业“新体系”,尤其是促进科学、人文与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21],在专业创新中培养一批复合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三)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筑牢工程教育师资基础
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其数量与质量是影响工程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可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建设两方面出发,促进工程教育教师队伍改革。在外部环境方面,我国需要解决工程专业教师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一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实行在职教师企业实践制,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质量。二是实行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和世界知名工程院校聘请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性课程。三是提升教师的生活和职业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人士加入工程教育领域。在内部建设方面,教师作为工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须提高对工程教育“产出导向”(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内涵的认识,努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法,即学校、企业、教师等通过持续跟踪、记录和评估的手段,从学生绩点、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估工程学生的学习成果[22];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更新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善于平衡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将工程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23],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
(四)落实学生能力本位,提升工程教育育人质量
印度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规模可观,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在于其过度偏向理论教育,使得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提升有限,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常因理论性过强而屡遭诟病,在此需以印度工程教育发展为鉴,完善工程教育育人机制,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我国需加强工程专业学生21世纪能力的培养,将其融入各门工程学科中,创新教学方法,在跨学科研究的主题中进行个性化和探究性教学,开展大量的项目式学习,以培养学生超越学科界限的通用能力。[24]另一方面,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通过创新训练和比赛,开展学术交流,在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清自身的知识局限,提高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到企业参与实习,习得雇主所需的高阶技能。这些关键能力都将成为学生今后打开工业大门的“钥匙”,助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在就业后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充分体现新工科“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建设理念。
四、结语
近年来印度发展迅猛,软件业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创新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这都与印度对于工程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印度的工程院校建构了规模庞大的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工程师,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盛行也为印度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印度的工程教育在产学融合、学科设置、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都还有待提升。我国与印度的工程教育都处于转型发展之中,我国可以印度为鉴,助力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服务教育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社会会提出更多的发展要求,因此今后的工程教育发展还需要适时进行变革,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注释:
①印度大学排名数据显示,顶尖工程院校特指排名前五的工程院校,分别为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IIT Bombay)、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IIT Kharagpur)、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IT Delhi)、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IIT Kanpur)、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IIT Madras)。
②印度大学排名框架根据教学资源、科研水平、毕业生成就、扩展性与包容性、声誉五大指标将印度大学(工程类)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顶尖(elite)、一级(tier I)、二级(tier II)、三级(tier III)工程院校。
参考文献:
[1]甘宜涛,雷庆.印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特征及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2):56-61.
[2]CHOUDHURY P K.Growth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ia:status,issues and challenges[J].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2016,3(1):93-107.
[3][5][11][12][14]All India Council for Technical Education.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ia-short & medium term perspectives[EB/OL].(2019-11-10)[2019-12-20].https://www.aicte-india.org/sites/default/files/Short%20Term%20and%20Medium%20Term%20Report.pdf.
[4][6]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ll India survey on higher education 2018-2019[EB/OL].(2019-08-01)[2019-12-22].https://mhrd.gov.in/statistics-new?shs_term_node_tid_depth=384.
[7]王建梁,武炎吉.印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框架、经验及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3):122-131.
[8][9]All India Council for Technical Education.CII survey of industry linked technical institutes 2018 [EB/OL]. (2019-11-10)[2021-05-25].https://www.aicte-india.org/education/collaborations/moucii/AICTE %20-%20CII%20Collaboration.
[10]National Knowledge Functional Hub.Committee on corporate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12-09-10)[2021-05-26].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9xjP6VE0-yLtKlqaRSKp Xr3vbIDUO2W4?usp=sharing.
[13]The Economic Times.ET Online-India is in the middle of 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risis[EB/OL].(2018-04-09)[2021-05-26].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industry/services/education/india-is-in-the-middle-of-an-engineering-education-crisis/articleshow/63680625.cms.
[15]Aspiring Minds.Aspiring minds national employability report-engineers 2016[R]. Haryana:Aspiring Minds,2016:9.
[16]MBCET Central Library.The aspiring minds national employability report(NER) 2019: 62% engineers want to work in a large company[EB/OL].(2019-04-03)[2021-05-27].https://mbcet.wordpress.com/2019/04/03/the-aspiring-minds-national-employability-report-ner-2019-62-engineers-want-to-work-in-a-large-company/.
[17]SHARMA N.Expans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India:issues,challenges and achievable suggestions[J].Journal of academia and industrial research,2014,3(3):118-122.
[18]DIPAK C.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West Bengal-I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4,2(2):137-144.
[19]王斌楠.“新工科”背景下省域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0(4):94-98.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 号)[EB/OL].(2021-03-11)[2021-05-27].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1]王斌楠.“新工科”背景下省域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20(4):94-98.
[22]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35-45.
[23]朱伟文,宫新荷.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5):68-76,118.
[24]彭正梅,邓莉.迈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作为21世纪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4):57-63.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娜迪拉·阿不拉江
作者简介:王建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秀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印度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编号:18FJK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