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混合式案例教学法探究
——以“公共财政概论”课程中“公共产品提供”知识点为例
2022-05-16胡扬
胡 扬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财政金融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系统学习财政学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理论和运行规律,助其提升公共财经素养,也有利于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为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相关人才。混合式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从微观小单元切入,以“公共财政概论”课程中的“公共产品提供”知识点为例进行混合式案例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1 混合式案例教学法及其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Case Method)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 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其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1]。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反复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到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基本程序包括:第一,精准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问题是核心。只有先设计好教学问题,才能考虑寻找合适的情境导入。没有精准的教学问题,情境构建再好也失去意义。因此设计教学问题应紧扣教学目标且具有启发性和延伸性。第二,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只有进行充分的资料储备,学生才能对教学问题层层深入探讨,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吸收浓缩后的知识精华。资料储备时,教材只是最基本的敲门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参考书、期刊、论文、政府网站、数据库等收集资料,拓宽信息渠道。第三,启发学生凝炼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引导性思维,通过层层深入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开启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抽丝剥茧,凝炼出“独立观点”,提高其思辨能力。而混合式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QQ、微信、抖音、微博、博客、贴吧等新媒体工具[2],将“线上和线下、课外与课内、碎片和整体、个体和团队、探究和讲授”等移动式教学方式分布式植入教学环节中,是案例教学法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升级换代,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加互动的教学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被称为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财政学课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财政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财政学表面上看主要是讨论政府收支,实则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如教育公平、社会保障、房价波动、收入分配、政务公开、币值升降等社会热点问题,都与国家财政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财政学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通过混合式案例教学法,选取现实案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我国公共财政运行实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公共财政素养以及解决实际财政问题的能力。为此,近年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一些财政学重要理论教学中使用混合式案例教学法[3],如公共产品、公共政策、公共支出和财政职能等教学内容。
2 混合式案例教学设计——以“公共产品提供”为例
根据混合式案例教学法内涵并结合财政学课程特点,从课程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4]等方面,对“公共产品提供”知识点进行设计。
2.1 课程分析
“公共产品提供”是“公共财政概论”课程中的核心知识。“公共产品提供”是公共财政研究的逻辑起点,掌握如何有效判定和提供公共产品,是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界定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基本前提,也是科学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尺度,是正确理解公共财政基础理论和实践运行所必备的知识储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2 学情分析
根据高校通常的教学进度安排,财政学课程一般会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大二学生已系统学习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已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储备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对日常财政现象关注度尚欠缺,如果教法不当,很难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2.3 教学思想
提倡“双中心”教学理念,即同时关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联系,主张教师引导、同伴讨论和自我学习三者结合。教师全程做“穿针引线”的引路人,指引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和合作讨论学习,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5],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2.4 教学目标
“公共产品提供”教学目标多元化,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设定为: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基本特征以及各自主要的提供方式,学会熟练区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能够结合当前财政实践基本判定产品的经济属性和主要提供方式。能力目标设定为:以情境先导清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拓展财政视野;以师生互动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以课后作业研判教学实际效果。思政目标设定为:深刻理解公共产品的重要性及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和公共治理观念。
2.5 教学重点难点
“公共产品提供”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基本特征、主要提供方式以及能够结合具体财政实践基本辨别具体产品的经济属性和主要提供方式。教学重点、难点集中于如何有效区分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尤其是准公共产品的辨别以及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主要的教学技术手段为,首先,收集视频教学资源,使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组织抗疫情况的微视频(案例);其次,利用微助教APP发布案例先导清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讨论素材;最后,在理论教学后,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师生间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3 混合式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以“公共产品提供”为例
3.1 课前:强调“问题导入与情境构建”
根据课程目标,教师构建情境,选取研讨案例并设计教学问题。首先,案例选取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且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增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关注社会热点的敏锐度和观察力,激发学生多视角的探索发现。其次,以典型案例为中心设定相关研讨问题,问题的设定要循序渐进,具有启发性和延伸性,但也要考虑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最后,教师利用QQ、微信、微助教等即时互动工具向学生发布案例[6],并提供相关信息渠道督促学生查找资料。以“公共产品提供”为例,选取国家组织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相关情况制作案例先导清单。第一,课程章节。第二章“公共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第二部分“公共产品提供”。第二,自学目标。学生要了解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基本特征、主要提供方式以及能够结合具体财政实践基本辨别具体产品的经济属性和主要提供方式。第三,学习内容。首先,学生进行前导知识梳理复习,正确掌握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其次,理论学习,学生系统理解私人产品、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的定义、基本特征、主要提供方式。最后,构建情境,引入案例。教师以国家组织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开展情况为例制作微视频(时长4 分钟)并附上各国防控疫情措施比较一览表。第四,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行为中,如免费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种产品从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来看,它更倾向于哪一类产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戴口罩,很多地方口罩免费提供,很多工厂都在加班加点生产口罩,请问在疫情发生之前,口罩倾向于哪一类产品?疫情爆发之后,口罩又倾向于哪一类产品?上述讲的口罩提供方式属于什么方式?也有慈善机构或是企业、个人捐助物资,这又属于什么提供方式呢?
3.2 课中:强调“理论阐述与问题讨论”
理论知识扎实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基础。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放松对学生基础理论的教学,混合式案例教学经过前期的情境构建和问题提出的课前输入,课堂上理论教学具有问题导向性,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教师的讲解,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导入案例,开展小组讨论,并由小组长展示讨论成果。如果发现各小组讨论结果出现矛盾时,教师要再组织学生开展组间辩论,并由教师总结、点评。以“公共产品提供”为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如图1 所示。
图1 “公共产品提供”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3.3 课后:强调“知识核查与教学反馈”
课后,教师将课堂从线下移到线上,通过QQ、微信、微助教等即时互动工具向学生布置课堂作业并适时安排答疑时间,回答学生提问。答疑完毕后,教师可再次运用新媒体QQ、微信、微助教、学习通等平台就“公共产品提供”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知识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以及辨析能力。教师还可进一步提出拓展性问题,如从“公共产品提供”引申到公共产品治理问题以及国家治理战略,如何利用新兴科技促进公共产品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强化其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新媒体环境下采用混合式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点是有效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课前,教师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设计教学问题,提前设计案例。课中,教师先阐述理论,传授新知识,然后引入案例教学[7],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模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师生互动,点评学生讨论成果,并总结提炼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课后,教师应延伸相关知识点并答疑解惑,可利用新媒体手段,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混合式案例教学法是课程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但它也有局限性,如混合式案例教学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适合于所有知识点的教学。混合式案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既需要教师精编案例和设计问题,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而要做到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因此,笔者并不倾向于将混合式案例教学法取代传统的教师讲授型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更适宜于对技能型知识以及规定、规范的讲解),而应该是二者相互搭配,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