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河南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问题研究

2022-05-16刘倩倩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南竞争力

崔 岚 曹 雷 刘倩倩

(河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扎实推进,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努力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河南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改变,中美博弈与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逆全球化浪潮持续积势,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河南经济外向度偏低,出口结构比较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外贸的带动力度明显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如何应对新挑战、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是当下必须深刻分析和思考的问题。

一、河南对外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快速增长到跨越发展的变迁。河南用深化改革提升“软环境”,用扩大开放打造“硬条件”,实现了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见表 1)。

表1 河南对外开放发展历程

(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河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88.3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654.80亿元,增长34.3倍,年均增长19.5%;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0.5%提高到2020年的2.1%;外贸规模居全国位次由2000年的第18位前移至2020年的第10位。河南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现了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

(二)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2000年以来,河南出口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和由农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2020年全省高新产品出口占比超六成;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9.7%提高到2020年的69.2%。主体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河南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100.67亿元,增长15.7%,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1.6%;民营企业进出口2020.71亿元,增长19.0%,占比30.4%;国有企业进出口478.42亿元,增长5.6%,占比7.2%。

(三)贸易伙伴更趋多元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河南在巩固六大传统市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中国香港)的同时,成功开辟了非洲、拉丁美洲、中东、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新兴外贸市场。2020年和河南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37个。其中从澳大利亚、智利和秘鲁进口较多(主要为矿产品),对美国、中国香港、韩国出口较多。前15大市场合计进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占一般贸易份额的59.0%。

(四)对外贸易方式更加多样化

2000年以来,河南贸易方式不断创新,培育了郑州、洛阳、焦作、新乡4个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了郑州汽车及零部件、洛阳太阳能光伏和玩具、焦作轮胎和毛皮、新乡铜管和轻纺、许昌档发、周口制鞋等特色鲜明、出口规模大、有发展潜力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2020年河南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195.58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3.0%,成为河南外贸增长的主要推手。跨境电商迅速崛起,2020年河南跨境电商进出口(含快递包裹)1745亿元,其中出口1276亿元,“买全球、卖全球”格局逐步形成。

(五)利用外资规模快速扩大

河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不足0.06亿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200.6亿美元,增长3342.3倍,年均增长达26.1%。投资方式由合资企业向外商独资企业转变。2020年,外商独资企业投资占河南实际利用外资的54.1%,比2000年提高45.8个百分点;合资企业占比37.6%,比2000年下降12.9个百分点。

(六)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河南认真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对外经济合作业务。2020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49.65亿美元,居全国第9位,是2000年的22.2倍,同比增长12.2%,增幅高于全国14.0个百分点,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22.47亿美元,增长65.1%。全省在境外投资企业及机构638家,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七)开放载体平台建设日益完善

河南开放载体平台从无到有,日臻完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等获批建设,战略叠加优势逐步显现。“四条丝路”筑起对外开放新高地。河南以国际化机场货运航线为依托,打造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2017年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跻身全球50强,2020年货邮吞吐量63.94万吨,居全国第6位;“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综合运营能力居各中欧班列前列,2020年郑州海关共监管中欧班列(郑州)1063班,货运量63.20万吨,货值249.20亿元;自贸区、跨境电商建设如火如荼,构建起买全球、卖全球的“网上丝绸之路”;发展铁海联运建设“无水港”,推进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越行越远。

(八)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入,持续精简单证办理手续,提高电子化程度。实施“一网通办”,审批事项全部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关检融合带动通关流程大幅度整合优化,通关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通关更加便捷高效,2020年9月份河南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分别压缩68.7%、79.1%,提前完成国务院到2020年压缩50%的目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成效显著,货物申报等主要业务应用率稳定在100%,极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二、当前河南对外开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对外开放取得了历史突破与骄人成绩,逐渐成为中部地区建设开放高地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中部支撑,但与全国及其他先进省(区市)相比,若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中实现高水平发展,河南对外开放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开放整体水平不高

进出口规模偏小。2020年河南货物进出口总值占全国的2.1%,居全国第10位,仅相当于江苏、浙江、上海的15.0%、19.7%、19.1%。与2000年相比,河南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慢于江苏、浙江、四川;河南与四川的差距由2000年的23亿元拉大到2020年的1427亿元。

经济外向度偏低。2020年河南外贸依存度为12.1%,虽然较2000年提高8.4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19.5个百分点,更远低于沿海省市,分别低于上海、广东、浙江77.9个、51.9个、4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

(二)外贸结构有待优化

河南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手机及其零附件,2020年进口集成电路和音视频设备零件占全省进口总值的50.6%;出口手机占全省出口总值的56.8%。而排第2位的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全省出口的5.5%。河南外贸对手机的依赖度高,商品结构失衡状态较为显著,应对外贸波动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河南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较重,一般贸易不足。2020年河南进出口中一般贸易仅占32.9%,低于加工贸易30.2个百分点。出口商品结构未能发挥河南优势。河南农产品、食品进出口量不足,产品种类单一,2020年河南农产品出口仅占出口总值的2.1%,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零出口。

(三)外贸支柱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

龙头企业较少。河南外贸对富士康等外商投资企业依赖严重,省内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贸占比相对较低。2020年河南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全省外贸占比分别为30.4%、7.2%,远低于外商投资企业61.6%的占比。

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偏高。目前河南仍以美国为第一大海外市场,贸易占比达20.1%,贸易额是第二大市场东盟的1.5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贸易开放国家的贸易往来程度有待提高。

(四)载体平台发展进入瓶颈期

“五区联动”缺乏有机关联,发展动能不协调。如航空港区除智能终端制造外,其他产业集群未形成较大规模;一些功能性口岸尚未充分发挥作用;郑州航空口岸缺少与航空主体配套的物流园区,不利于市场竞争和成本控制,制约了空运物流的进一步发展;航空口岸货源仍依靠省外物流集疏,本地产业支撑不足;河南自贸区体量不大,占全省外贸比重较低,且郑州、开封和洛阳三个片区发展不均衡。

三、河南及全国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测度分析

(一)构建测度指标体系

1.方法选择

主成分分析法是以少数变量代替多个变量的统计方法,其中心思想是降维,将多个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不具有相关性的几个主要指标成分。每一个主成分都概括了初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复,即每个主成分都可以写成初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的各项指标变量进行分析,通过提取主成分,为下步实证检验分析提供解释变量。

2.指标的选取

在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获得性的基础上,选取贸易开放度、外资开放度、技术开放度和社会开放度4个一级指标以及11个二级指标(见表2)。

表2 对外开放测度指标体系

3.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全国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采取均值法或插值法进行填补,因西藏对外开放数据缺失较多,暂不纳入研究范围。由于2020年部分数据尚未公布,故选取2000—2019年相关数据进行测算。

(二)河南及全国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测算

为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首先进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61,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p<0.05,通过检验,说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 3)。

表3 效度检验结果

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4。为充分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提取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第3主成分、第4主成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56%,高于80%,包含大部分原始指标的信息。

表4 主成分分析结果

通过对二级指标信息提取,可以看出各指标对应的共同度均高于0.4,意味着指标和主成分之间存在较强关联性,主成分对指标有较好的解释度,主成分可以有效地提取信息(见表5)。

表5 载荷系数表

利用SPSS软件计算各成分得分系数(见表6)。

表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得分系数,各主成分表达式如下:

F1=0.158X1+0.143X2+0.150X3+0.019X4+0.094X5+0.146X6+0.135X7+0.135X8+0.060X9+0.129X10+0.109X11

F2=0.101X1+0.139X2+0.040X3+0.285X4+0.138X5+0.088X6-0.127X7+0.118X8+0.424X9-0.385X10-0.436X11

F3=-0.111X1-0.117X2-0.085X3+0.924X4+0.155X5+0.043X6-0.046X7-0.156X8-0.185X9+0.166X10+0.234X11

F4=0.052X1-0.064X2+0.185X3+0.140X4-0.762X5-0.122X6-0.081X7-0.177X8+0.664X9+0.174X10+0.302X11

要综合比对各省(区、市)对外开放程度,需根据方差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F。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河南及全国各省(区、市)2000—2019年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得分,因篇幅限制,具体结果不展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从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得分可以看出,2000—2019年,我国各省(区、市)的对外开放水平虽存在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地域分布不均等特点。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对外开放水平一直居全国领先地位,竞争力得分均在1.6分以上;贵州、青海等省份对外开放水平长期居全国末位,竞争力得分均低于0.4;河南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居全国位次呈平稳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第28位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第22位。

为了准确测度不同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及变化趋势,把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区域,分别研究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省)和黑龙江。,结果见表7。

表7 2000—2019年全国及各区域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得分

从表7可知,全国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从2000年的0.4955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0.6133,其中2000—2008年稳步上升,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竞争力水平由0.9858急速下降至2009年的0.6197。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全国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开始恢复,虽出现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

分区域看,2000—2019年,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始终居全国领先地位,且远远高于其他三大区域。主要由于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主体区域,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以及人才、技术、信息聚集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已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开放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居四大区域末位,主要由于东西部对外开放政策实施进度不一,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地区正逐步从对外开放的腹地走向对外开放的前沿。中部地区对外开放成果显著,2019年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得分为0.3490,是2000年的2.07倍,增幅在四大区域中最大。但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在四大区域中仅排第3,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基础较好,竞争力水平得分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年来提升幅度最小,有被中、西部地区迎头赶上的趋势。

总体而言,2000—2019年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使全国各区域间对外开放竞争力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四、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态势加剧,结构性瓶颈和周期性矛盾凸显,全球贸易量难以快速增长,这对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利因素;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但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比较漫长,对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的河南来说还有更长更远的路要走。今后,河南应沿着产业开放、要素开放和制度开放三大开放路径升级和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基础平台建设等,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自创区、自贸区、电子商务区等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河南对外开放的系统性、协同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以服务业为重点高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开放

河南对外贸易长期以简单劳动为主,较少涉及科技研发、自创品牌、拓展影响等复杂劳动,大部分还处于价值链低端,“十三五”时期虽有所好转,但未根本改观。未来河南应积极抓住具备高成长性的领域,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和产业布局,寻求突破,从根本上获得转型升级动力。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及附加价值的提升,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要以服务业开放带动提升高水平制造业开放,推动货物贸易高质量发展。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加快金融、研发设计、知识产权、运输物流、跨国营销、品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开放,为河南制造业提供强大服务支持。二是扩大生活性服务业开放合作。在交流交往、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体育赛事等方面引进国际高端资源,大幅提升城市的人文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化宜居生活环境。

(二)以国内规制改革为重点高水平推进制度型开放

随着《外商投资法》的深入实施和RCEP等一系列高水平自贸协定签署,我国对外开放正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河南必须以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制度规则,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开放水平,着力解决利用外资“短腿”、外经外贸“短板”等问题。一是加强开放规则机制创新。在人才政策、交通运输、金融等领域,作出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安排。对照RCEP协定条款,做好与国际规则有序对接。高水平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2.0版,重点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场景等领域探索新的规则制度安排。二是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紧抓不放,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以环境好体现制度优、以硬措施托底软实力。

(三)以人流、资金流、数据流为重点高水平推进要素流动型开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正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在此背景下河南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水平,提升开放合作的能力,方能更好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开拓更大空间。一是持续推进技术进步。河南须紧跟全球科技创新趋势,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新兴产业,形成创新型产业链及供应链,提升实物和服务贸易竞争力。二是持续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融入全球价值链,整合全球资源,生产、创造优质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全球客户,力争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四)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中部地区发展迎来新一轮政策支持,从区域竞合态势看,在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潮中,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逐渐加快,对河南而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竞争日趋激烈,河南要跳出中部、放眼全国,必须顺势而为,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大循环。一是深化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大市场、大枢纽、大通道优势,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区域。充分发挥产能、装备、技术等比较优势,融入经济走廊和海上战略支点建设,拓展产业和企业发展新空间。突破区域界限,明确合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立体化深入到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中去,深化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通关合作,开展多领域联动协作。二是加快平台建设。围绕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抢抓国家支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电子商务合作机遇,加快推进各类功能性口岸建设,进一步提升河南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新通道

开放通道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备要件,通过建设通江达海的路网,广覆盖的航空网,共享高效的互联网,形成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形成对外开放的基础支撑。一是夯实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宽带中原”建设,推动“全光网河南”的全面升级。积极谋划5G网络建设,推动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加快推进窄带物联网建设。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EWTO(电子世界贸易组织)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抓好配套的智能物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以航空港和高铁为引领的现代交通网络,强化空港、陆港、海港联动发展,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枢纽优势。以物流便捷集疏带动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汇集,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通流通环节堵点淤点,大力培育现代流通企业和供应链平台,强化枢纽与产业、企业、平台融合联动,做大做强枢纽经济、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

猜你喜欢

河南竞争力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出彩河南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开拓进取 提升设计院核心竞争力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