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文化介绍及其外宣的必要性
2022-05-16胡宝森
胡宝森
摘要: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渊源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民俗文化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是组成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探讨了民俗文化外宣必要性及相关介绍,为本地流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支持本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介绍;外宣;必要性
引言
"民俗"一词是1846年由英国学者创造的,其包括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文化遗产、社会习俗、民俗文化、国家制度、农业和工业奖励、对人民生活的支持、宗教哲学、音乐和舞蹈、服装、建筑、绘画和书法。地方民俗文化是民族之根,是人类历史的丰碑。
一、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英国学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便提出民俗文化这一词,民俗文化的记录的是当地民间风俗习惯及当地原住民的生活文化特征。现阶段民俗文化主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行为和口头进行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民俗文化涵盖内容较为广阔,其主要有社会习俗、民俗文化、人文积淀、农商科学、宗教哲学、书法绘画等文明组合而成。可以说民俗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也是该国家和民族在发展中的重要生存资源,民俗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该民族所有人民生活的纪念碑。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大量向中国输出,但中国文化的输出并没有达到与西方文化相同的价值。这种"不平衡的"多元文化交流违背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标准和语言的基本特征。因此当前做好我国国内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极其重要,早在2009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便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
二、地方民俗文化的基本介绍及外宣定位
1.地方民俗文化的基本介绍
我国经典的民俗文化种式样类繁多,如红山文化:该民族文化主要存在辽宁、山东、蒙古等三省的交汇处,是辽宁省朝阳市文化发展的根源所在,同时也是朝阳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实证之一;如佛教文化:该文化主要兴起于我国的河南河北地区,佛教文化使得朝阳成为我国东北佛教的圣地,也是东北地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所在。该地区著名的佛塔“思燕塔”,是我国唯一一座贯穿南北朝、隋朝、唐朝、大辽等数个朝代的佛塔,该佛塔中供奉了释迦摩尼祖师爷的真身舍利;如林源皮影戏:该地区皮影戏被我国文化厅命名为“社会群众艺术活动基地”,同时也被确定为我国民间皮影戏发展中的“艺术之乡”。早在2004年该地区皮影戏并非我国民间重点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确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发展历史至今已有千余年,最早起源于宋代时期,盛行在明清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对外文化输出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戏作为我国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流行于我国南部地区,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戏剧剧种,凤阳花鼓戏其主要以衡阳方言为主。凤阳花鼓戏在传唱过程中,以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广受社会人民群众的喜爱。凤阳花鼓戏的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传统地方戏剧剧种进一步的丰富,也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研究的重点科目之一。
2.地方民俗文化的外宣定位
利用广告经济发展作为民俗文化发展的基本目标,民俗文化广告适应了多元文化交流的新常态发展。民间文化广告是在收集、整理和整合当地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和应用创新、实用和开创性的翻译方法。准确进行语际翻译和当地民俗文化翻译,突破民俗文化广告和翻译的瓶颈,,实现地方经济的"孩子"和促进"超级大国",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民俗文化的出版应遵循文化"传真"和"三贴近"的原则,并在文化意义上恰当地反映当地民俗文化原语所赋予的意义。一种与中国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方式和方式。外国接收者接收中文信息的需要与外国接收者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外部翻译很难将原文内容平等地翻译成目标语言。因此,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和受众的基本思维习惯,使之适应受众的接受,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汁原味,同时,传递情感和意义,解决内部翻译和本土翻译中的各种问题,是传播民俗文化的基本保证。民俗文化的外线是民俗文化的内译。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幅员辽阔,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本土流行文化广告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准确定位中国的基本含义。从科学的角度看,它将一种全面、系统、地方性的民俗文化从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达到了地方民俗文化的预期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翻译民俗文化的策略着眼于异化,这需要适当的归化。在多元文化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外国人是中国文化以外的两种常见的翻译方法。根据"传真"原则,外国翻译策略包括保持原语的原始文化内容作为翻译标准,国家翻译策略将原语内容作为目标语阅读的主题,将公认的内容作为翻译标准文化和地域性是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民俗文化的宣传应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特色。流行文化中的"三贴近"原则是保持将语言翻译成母语的策略,以便在中国流行文化中反映不同国家的氛围,相应地添加内容和评论。文化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中保持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文化特征和特性。因此,在翻译民俗文化的语言时,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合适的策略,以梨花为基础翻译《家》,实现两种翻译策略的协调统一,建立新的多元文化语言翻译大厅,促进不同民族和外国文化的交流。
三、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种类样式繁多,这些民俗文化是组成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民俗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根本,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播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民俗文化是复杂而完整的,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多文化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民俗文化在宣传和翻譯过程中,翻译策略的目标是向世界传播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志伟.地方民俗文化介绍及其外宣的必要性——以朝阳地方民俗文化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2.
[2]莫婉妮.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广西"炮龙节"为例[J].海外英语,2019(14):2.
[3]冯欢,潘春静.黑龙江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
[4]孙静,郭海英,马依琳.上饶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现状及发展路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