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OP.31 NO.1第一乐章音乐特征与演奏浅析

2022-05-16杜柏言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钢琴教育

杜柏言

摘要:该作品属于贝多芬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交响性与戏剧性,也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未献给任何人的私有作品之一,其创作即遵循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传统创作手法又添加了自身的个性与新思想,本研究从作品背景、曲式结构、演奏三个方面分析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结合先行研究,融入部分个人教学与练习经验,希望对此能提供一定的基础参考资料。

关键词:G大调奏鸣曲,钢琴教育,作品浅析,演奏教学

1.作品背景概要

G大调奏鸣曲是脱离18世纪传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成为他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基奠,属于贝多芬1802年至1814年创作总起作品,在这一时期中贝多芬共创下了14首钢琴奏鸣曲,每首作品都有着平凡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内心深刻的思想,1802年10月,贝多芬正处于病痛的消磨,一直徘徊在自杀边缘,在因耳疾病痛的日益严重下,贝多芬逐渐迁移至维也纳郊外的海里根施塔特小镇,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自杀笔记》,也可以称作《海里根施塔特遗书》,这有可能是贝多芬给他家人的一份遗嘱,海里根施塔特小镇位于维也纳市区的东北部地区,距离市区较远,但当时这部遗嘱并未成功寄出,如今仍然完好保存在当地的展览馆。

在写下遗嘱的前后,贝多芬对这部作品没有献给任何人,仅作为自己的作品默默保存之后进行了低调的称赞,而在这部作品被发现后不久有人对该作品指出没有Op.26至Op.28这些奏鸣曲更出彩,缺乏独创性,被认为是一部较有瑕疵的作品,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每一乐章都有对比性、戏剧性以及矛盾冲突的独特风格,既遵循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传统创作思维,又添加了自身独特的新想法,具有浪漫主义初期的影子,在作品完成时,贝多芬的耳疾开始出现恶化反应,而且自身在爱情上也并不顺利,此时就仅有艺术作为他生存下去的动机,1810年,10岁的卡尔·车尔尼对此作品则进行过称赞,原因在于这部作品充满了很多贝多芬式的幽默成分,抑扬顿挫的鲜明,紧密的和弦以及突如其来的華丽感,都会考验演奏者对踏板的巧妙使用,因此可以看出来,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存在了两种情况,但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贝多芬的戏剧性与矛盾性的特征,作品对演奏者的自我演奏分析和技术训练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使演奏者对自我的弹奏的声音和旋律线条做出明显的判断,这也是与其他作曲家作品有着明显风格的对比,使聆听者在感情的处理上便一听便知是贝多芬的作品风格。

2.作品曲式特征

G大调奏鸣曲整部作品为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共分为主部、副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四个部分,由113个小节组成,其中主部为1-45小节,连接部为46-65小节,副部为66-98小节,结束部为99-113小节,主部中开始的第一个乐句中进行过两次转调,开始的第1小节为G大调,在第7小节进入D大调,11小节进入F大调的同时也进入了第二个乐句,在第二乐句的18小节进入C大调,22小节进入主部的第三个乐句,第三个乐句中共有23个小节,30小节以G大调开始进入一小段短暂的华彩标志着主部结束,45小节则开始进入连接部,此时在55小节进入了b小调,以66小节开始进入B大调副部Ⅰ,74小节进入同主音小调的b小调副部Ⅱ,80小节逐渐脱离副部Ⅱ,开始连续性两小节制的f小调、e小调、D大调、b小调依次顺序暂时离调,在88小节持续以b小调进入副部Ⅲ,在99小节副部结束,100小节结束部开始,在114小节的G音上结束。

3.演奏浅析

本研究对该作品的练习与演奏进行总结性的阐述,首先在音乐线条处理上,需要避免过度自由,但需要在遵循谱面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发挥与思考,我们平时在练习时可能会不断利用节拍器矫正,或者以慢速开始进行练习,在节拍器的慢速练习完成后,还是需要回归原速做一些处理,因为慢速和快速的弹奏中,旋律线条会有所区别。第二,该作品也具有交响性效果,有些乐句模仿弦乐演奏,有些乐句则模仿铜管乐器,可以依靠对交响乐的映像来提升作品弹奏的效果,而在符合作品的戏剧性与矛盾性多元性效果时,可以选择在初期对作品进行强弱的夸张演奏对比,在练习成熟是在进行克制的调整,特别是在练习大量琶音段落部分时,有些重音是需要注意强调的,重音的演奏可以将手的支撑点主要落在重音上,当作重音之外其他音经过时的一个支点。第三,在G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演奏所需处理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没有像其他钢琴作品中会出现的反常的演奏套路,例如需要很多呼吸式以及特定的的旋律处理演奏,因此,作品最好的练习基本效果就是遵循谱面即可,即教科书式古典乐曲演奏,例如有的时候乐句表达的是对寻求,有的时候表达的是确认,有的时候表达的是是疑问,有的时候也表达的是斗争,因此需要多注意表情记号的变换,第四,在作品的踏板处理方面,谱面没有给出太多关于踏板的标注,一般情况下需要保证每个和弦进行都清澈,不会由于踏板的处理而造成和声浑浊,此外若学生对弱处理的控制性较差,可以选择乐曲弱处理部分依靠弱音踏板进行辅助,但无论使用某种踏板以达到某种演奏效果,踏板适中是需要以保证演奏清晰为前提。第五,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中指法运用中有些指法可以运用书面标注上的指法,有些指法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使用习惯进行适当的协调,特别是在舞台演奏前期,若有些因谱面指法存在的处理问题影响整个作品的流畅度苦难,则可以考虑及时按照个人习惯转换,因为练习和演奏通常为两个概念,舞台上应避免出现练习的自我心理暗示,舞台下切勿过多出现演奏心里暗示,作品的练习强调的是重复的效果,演奏则强调的是舞台应变的能力。第六,对于这部作品的教学,教师需要多引领学生演奏前对乐句思考,但也要避免过渡的对学生乐句处理有束缚,由于谱面上已经有很多条框去遵循足以表达乐曲的演奏范式,因此学生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处理,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演奏空间。

参考文献

[1]潘逸筱.论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1)的交响化音乐语言[J].艺术评鉴,2020(20):25-30.

[2]张舒雯. 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1)》的演奏分析[D].贵州民族大学,2019

猜你喜欢

钢琴教育
钢琴教育中艺术审美特征的体现
关于“艺考”热下高校钢琴教育的深入思考
关于学前儿童钢琴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河南民办高校钢琴教育的反思以及改革分析
钢琴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谈钢琴教育与高校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简述高校扩招政策对钢琴教育产生的影响
乌克兰高校钢琴教育培养模式探究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