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高校扩招政策对钢琴教育产生的影响

2016-04-19陶斐然

关键词:钢琴教育高校

陶斐然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式”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式”教育。这对于我国的钢琴教育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从高校扩招政策对高校钢琴教育的几点影响进行阐述,希望与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高校扩招 钢琴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7-01

随着高考制度政策的恢复,原有的各音乐学院、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系、艺术学院及其附中、附小均相继复办。这些学校的钢琴系改革招生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做出了新规定。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标志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全面实施。 在中央、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带动下,武汉、四川、西安等地的音乐学院,南宁、广西、云南等地的艺术学院均将原有的钢琴专业进行扩展,横向上对教育内容、招生数量加以扩充;纵向上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校钢琴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较为了系统的钢琴教育机会,且不可避免的促使了其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钢琴专业人才的输出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大学教育由“精英式”培养逐渐过渡为“大众式”教育。为原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生增添了选择机会,部分原本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看到了另一扇希望之门,开始转而学习钢琴极其相关学科。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在高中两年半实践内,“临时抱佛脚”地苦苦投入,即使形式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歌舞弹奏,貌似能听能看,但难以细究。

接下来笔者具体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阐述:

1、学生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的扩招所带来的问题,比较明显的一条是,导致高校学生入学质量降低,毕业质量也有所欠缺。

在客观上学生有入学的愿望,对大学教育的过度渴望,上不封顶地追求学历。于是,各音乐院校都在普遍的扩大学院面积,扩大招生人数。其结果,就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换而言之,无论有无童子功的,也不论后来使用了什么突击手段,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加之文化课程过关,就能成为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因为文化课降分的原因,使艺术生成为部分人口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

总所周知,艺术,音乐都是对天赋要求极高的行当。尤其是钢琴作为一门特殊的技法类乐器,没有花费十年如一日的大量练习与学习时间,是难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尤其是若想要进入“家”的行列,其在文化的深度上广度上,也需相当的沉淀。有我们这些“文化课不足”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的行列,从事细腻的音乐艺术,恐怕也难以胜任?

(2)资源不足,导致教学质量不足

招生数量的增加首先面临的是学校琴房、教师等教学资源的短缺。由于扩招后教师面对了成倍数量增长的学生,使其往往因为过重的教学负担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各高校音乐院系也相对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如将原本“一对一”的钢琴教学模式变为“一对二”、“一对四”甚至以数码钢琴为基础的集体课授课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学的负担,但无疑在另一方面也等于减少了学生人均课堂求学时间。钢琴艺术是时间的艺术,需要教师与学生花大量时间的细致雕磨。在钢琴教学中如若达不到一定时间量的积累,则难以取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在课堂上,课下学生的练习同样需要时间的累积。而琴房条件不足带来的练琴时间受限,也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影响。

因此,由于在扩张初期师资数量普遍难以应对急速扩张的招生数量,为快速补充师资,致使教师队伍质量的下降成为一种无奈的现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教学质量的下降,一些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在专业素养与文化修养上层次不齐,却拥有着同样的文凭“敲门砖”。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扩招后学生自身的钢琴专业素质良莠不齐的无奈景象,也为教学的良好进行带来了阻碍。一些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而另一些学生却只通过考前的短暂学习才勉强进入大学。这些拥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一起接受几乎平等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负担。

(3)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教育不平等与就业不平等

吴晓刚在《1990-2000年中国的经济转型、学校扩招和教育不平等》一文中用详尽的数据资料证明了教育扩招并未如其所愿地实现教育平等,反而是受到“父母亲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笔者认为,在钢琴教育领域,这种影响尤为强烈。一般来说,学生在考入高校之前需经过较长时间的学琴阶段,购买钢琴、乐谱以及价格不菲的学费都是数量不小的开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在钢琴教育的“起跑线”上已然发挥了影响作用。更加突出的是,教育扩招政策实行以来,高考成绩不再是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些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缴纳较多数额的“建校费”进入高校学习,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拥有了优先入学权。由于艺术类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与一般高考类分数线相比较低,于是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一种观点,如果孩子成绩无法正常考入大学的话,那么报考艺术类则更容易考取。这就遗憾的造成很多情况下招入的学生并没有具备应有的钢琴专业音乐素养,也由此导致上文中提到的对高校钢琴教育教学质量造成阻碍的现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父母经济社会地位”成为学生接受钢琴教育不平等性的的决定因素之一。

不止是受教育的不平等,笔者认为“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同样决定了就业的不平等性。如上文所提到的,教育扩招政策对招生质量以及教学质量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后,不同能力的学生拥有了同样级别的学位证书。在这里需要重申一点的是,钢琴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钢琴演奏技能需要长期的学习与训练,相比于声乐、视唱练耳等其他音乐学科来讲,钢琴专业对基本功的要求会更多一些。因此,若不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在高校受教育期间钢琴专业的学生取得的进步将远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然而,在面临毕业和就业问题时,相同学历下的不同素质能力变得模糊不清,而“父母亲社会经济地位”却依然发挥着强劲的影响力。这些家境优越而各方面素质不佳的毕业生很可能在高校或其他单位从事钢琴教育工作,如此一来,即形成了恶性循环,将严重阻碍钢琴教育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出更多的物质享受的手段和条件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和审美上的需求,也必然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规律。从长远、整体上看,人们享受高尚、高级文化愿望的总趋势,必将是不断上升的。高校扩招政策对高校钢琴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但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在钢琴教学中忽视了钢琴教育的最终目的,将得不偿失。

作者简介:

湖南长沙人,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主要研究钢琴演奏及其理论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钢琴教育高校
浅谈高校钢琴教育和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高校钢琴教育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