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及其应用”中考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
2022-05-16苏凤
苏凤
【摘要】“透镜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州市中考物理的必考点,以近三年广州市中考试题中关于“透镜及其应用”的题目进行分析,剖析题目特点,提出解题思路和备考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考试题;试题特点;备考策略
一、试题及评析
关于“透镜及其应用”的考查范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做出相关要求: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考查形式也相对固定,近三年广州中考题均以选填作图题形式呈现,每年考一道题,分值4至5分不等。
例1:(2019年)图1为某望远镜内部部分光路图.物镜是凸透镜,O为光心,F为物镜焦点,焦距为500mm.
(2)目镜是_____透镜(选填“凹”、“凸”)。
(3)用此望远镜观测月球时,月球经物镜成一个_______(选填“倒立”、“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试题评析:在第(1)小题中要求画出光线a、b经物镜折射前的入射光线,题目中已经给出物镜是凸透镜,从图中可以看出a光线刚好经过凸透镜的光心,从而可以知道a光线经凸透镜前的入射光线必定也是经过凸透镜的光心,并且经过凸透镜后沿直线传播。这样,我们就容易画出光线a经物镜折射前的入射光线。从图中可以看出,b光线的特点是刚好与主光轴平行,从而可以知道光线b经凸透镜前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左边的焦点F,由此可以轻松完成第(1)作答。如图1-1。
第(2)小題要求判断目镜的透镜类型,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根据这两个特点可进行解题。图中已经画出了光线经过目镜前的入射光线和经过目镜后的折射光线。我们做这道题时不妨做一个假设,加入没有目镜,光线a将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图1-2中所画出的虚线部分,也可以理解成虚线所在的直线是a光线的传播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a光线经过目镜后的折射光线相对于虚线远离了主光轴,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叫做发散。由此可判断目镜是凹透镜。
(2)画出光线b经光心后的光线。
(3)物体MN经凸透镜成的像相对于物是_____(选填“放大”“等大”“缩小”)的。
(4)要使光线a经凸透镜后的光线经过K点,应使凸透镜沿主光轴水平向左还是水平向右移动?___________
试题评析:第(1)小题中考查凸透镜的焦距,除了要掌握凸透镜焦距的定义外,注意刻度尺的读数规则即可,答案是3.0cm。
第(2)小题要求画出光线b经过光心后的光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光线b的特点是刚好经过凸透镜的光心,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沿直线传播,如图2-1所示。
(1)在图3中画出b、c经透镜后的光线。
(2)MN经透镜所成像的性质是__________(选填“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若透镜不动,物体MN在透镜方向移动2cm,则a经过透镜后的光线过主光轴的点__________(选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动”)。
通过上述评析,“凸透镜及其应用”的题目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出题者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考查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不考难题、偏题;第二,注重情景考查,重点考查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特色;第三,注重学生动手作图能力、识图能力的考查,从学生答题的角度看,近三年的中考题每道题均可以通过画图作答,或通过画图后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三、备考策略
(1)注重内容的结构化设计,强化知识建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从把握教材结构体系出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学习内容结构化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转变,知识体系的支撑是正确作图的前提条件。
(2)注重知识迁移,能够正确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物理联系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触類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3)切实严格落实每位学生作图、识图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领示范作用,重视作图细节和作图规范性的讲解。安排面对面批改作业,引导学生将出错的原因找出来,从作图技巧及规范作图方面去落实,而不是仅仅给个“√”或“×”或是让学生自己对答案来更正。
(4)要求学生掌握通过画光路图来得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某些题目记住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也能完成解答,但比起死记硬背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画光路图来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也能降低学生知识的遗忘程度和速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