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022-05-16汪悦
汪悦
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深远、广泛的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包括了他提出的道德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他的教育目的对传统教育派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对当代的教育具有理论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目的;启示
赫尔巴特一生都在从事教育理论的实践工作,他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教育目的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教育的最高目的为道德
在赫尔巴特看来,道德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应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最高目的是道德,主要目标是给孩子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力。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道德内化成学生人格的一部分,各方面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都应当发挥作用。从我国的教育目的来看,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不可缺少的。从家庭角度来看,当前道德教育的现状是家长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孩子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成果,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闻不问,结果导致学生的道德教育出现严重的问题。当这种现象出现后,势必会出现学生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滑坡等后果。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问题后,会影响到相应行为,例如校园暴力、斗殴事件的发生不断增多。在一个家庭中,学生受到的最直接的教育就是来自于父母,父母的语言以及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家庭的环境和氛围是青少年养成教育和道德教育成长过程的根基,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平时应注重孩子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认识到好习惯好品质不是一日速成的,在跟孩子的接触当中可以细心留意孩子的一些行为,进行及时的对好的道德行为能力的表扬和鼓励。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学校品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的目的和原因,指导学生改正学习习惯,改正学习态度,从而督促学生进步学习和进步。此外,学校德育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德育不仅可以避免和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可以通过正确指导学生的思想观点,建立正确的三观。最重要的是,学校德育能够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涵养。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并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和社会有利的新的社会主义青年。简而言之,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德育应在各种学校教育中置于首位,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中,因此学校在发展中必须注意改善和加强德育。
二、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中还包括了可能的目的,认为儿童生来具有多选择性,学校需要关注让儿童能够热爱所有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必须发展人们的多样化和多种情感,并培养人们的多方面兴趣。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各种兴趣。他认为,教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在许多方面唤起儿童的兴趣,而教学应在兴趣的许多方面进行。兴趣是指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活跃而广泛的运动,是指内部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度的吸引力,并高度关注他们所学习的事物。兴趣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兴趣是人类意识的“内在动力”,是吸收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在人类意识中,它可以自动转向新事物或思想的某个方面,当出现新教材的时候,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多方面兴趣就会明显地表现为克服这些困难所必需的心理动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促使他们成才。所谓“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了实现其目标,教育必须使学生努力工作并培养各种兴趣,使学生能够实现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从而能够为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促进儿童“一切能力发展”。
三、道德教育与兴趣培养相联系
根据赫尔巴特的有关教育目的的相关理论,培养学生在教学中多方面的兴趣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 当一个人具有各种兴趣和能力时,可以使一个人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范围更广。 因此,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与道德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们想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学生,首先要确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把培养和引导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这也是作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品性的基石。在赫尔巴特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推动力,因此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想地完成教育步骤,并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并发挥兴趣的主动性,从而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兴趣来实现教育目标和最高道德目标。赫尔巴特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了“训育”,“管理”和“教学”三个阶段的教育。他认为,儿童没有提前形成道德意志,必须依靠某些纪律来约束他们并使其遵守法律。创造有序的环境是为形成各种兴趣提供可靠的保证,以进一步学习知识和形成道德动力。而这种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儿童形成各种兴趣,最终形成良好道德品格的一种方式。
赫尔巴特一生都致力于教育。 凭借他的高尚个性,坚韧不拔,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对教育的不懈追求,他为后世的教育者树立了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很宝贵的知识财富,他提出的教育目的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指出了很多启示,认识到教育工作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也要关注德育发展。要认识到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对于学生发展以及对于促进道德教育工作展开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30(41):50-55.
[2]于曉君.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孙刚成, 闫艺馨. [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030(005):50-54.
[4]张金芳.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比较及启示[J]. 科教文汇, 2009, 000(025):61-61.
[5]刘树船.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述评[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2):1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