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高年段课程的实施策略
2022-05-15谢晓丽
谢晓丽
摘要:红色文化教育是一场对思想的洗礼,积极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是大势所趋,时代所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深入解读爱国题材的课文,实现教学策略与时俱进,扛起红色文化教育的大旗,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红色文化教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红色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一、小学语文“红色文化”的阅读教学现状
1、浅层阅读,学生难以深入体会红色革命精神
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与一般的红色读物不同,其具有鲜明的功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较侧重于识字写字教学,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阅读课文时略有些吃力,对文本的理解较肤浅,无法深入体会课文背后的革命精神。
2、时代久远,学生难以引起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但距离学生现在身处的时代久远,很难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内容丰富的教材中,学生更乐意阅读贴合生活、具有巧妙情节的课文。而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红色文化类的课文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使课程标准和课文编排的真正用意大打折扣。
3、理解局限,教师对“红色经典”的价值缺乏认同
教师在面对“红色经典”的课文教学时,认为这类课文带有浓厚的历史主题,同时与现在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学生不喜欢读,教师也不愿意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其中的精华部分一带而过,从而影响学生对此类课文的理解,导致学生对“红色经典”望而却步。
二、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高段课程的实施策略
1、立足学情拓展
(1)补充的资料要丰富且适切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影视呈现、人物访谈、红歌联唱、诗歌朗诵、抚今追昔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播放影视剧中五壮士跳崖的壮烈场景,使学生感受英雄崇高的献身精神;在教学《开国大典》时,教师可以播放国庆大典的历史影像,使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热烈场景;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拓展毛主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等诗词,使学生感受伟人的高瞻远瞩和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在教学《灯光》时,教师可以播放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歌曲,如《春天的故事》和《我的中国心》等,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补充的资料要适度且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资料只是理解课文的辅助手段,不能“搶班夺权”,把语文课异化成道德与法治课或历史课。补充的拓展资料要紧扣课时教学目标,契合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精准分析学情,分析教材编写目的,遴选拓展资料并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针对课后问题“当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一齐欢呼?”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阅读经验,借助历史故事深化理解。然后,教师可以搜集整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微课并适时呈现,使学生深入体会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自豪和兴奋。
2、内化革命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默读非常考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这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厘清文章情节,导图的逻辑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默读效率。在六年级下册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文章以一个女儿的视角讲述了父亲牺牲的过程。学生通过默读能够了解事件的经过,但容易忽略事件转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默读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边读边理清整件事情的过程,从导图中的各个情节出发,分析父亲在被捕之前做了什么事,并找出描写父亲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的语句,感受父亲在被捕前后的整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在默读之后再根据思维导图思考父亲前后的表现有什么差异——从不同的侧面去讨论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父亲,进一步探讨作者为什么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深入感受李大钊的精神品质。学生带着思维导图进行默读和分析课文,这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3、组织言语实践
红色文化教育类课文之所以感人肺腑,最重要的因素是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课文,引导学生聚焦人物细节描写,关注语言形式,品味表达之妙,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
(1)梳理故事情节
红色文化教育类课文的叙事主体是英雄人物,故事围绕英雄人物展开情节,注重在冲突中刻画英雄人物的壮举,凸显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精神品质。针对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事的英雄故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时空,引导其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梳理文本情节脉络,使学生整体感知人物形象。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教师可以出示鱼骨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品味细节描写
在红色文化教育类文本中,作者对英雄人物的细节描写往往细腻传神、真切感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描写,让英雄人物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例如,《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结尾写“我”的心愿是把鱼钩珍藏在纪念馆,供后人瞻仰。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结尾安排一个语言实践练习—为“金色的鱼钩”展品设计一段言简意赅的介绍。学生完成这个学习任务需要提取文中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句,并用恰当的词语总结归纳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学生通过品味人物细节描写,在分享交流中全面感知老班长的光辉形象,在语言实践中理解了题目“金色的鱼钩”的深刻内涵,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3)感情朗读体会
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类文本情感鲜明,极具感染力。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精神。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中,李大钊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不怕牺牲,不顾家人劝告,坚持留在北平开展地下工作,其中有一句语言描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最能反映他此时的心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引读,强化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情感体验。引读1:据说闰振三同志被敌人抓走了,母亲很担心,让他赶紧离开,他斩钉截铁地说—
(学生读“我哪能离开”)引读2:父亲领导许多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敌人恨之入骨。同志们劝他离开北平,它义无反顾地说—(学生读“我哪能离开”)引读3:形势越来越危险,父亲的名字进入了敌人的通缉名单,但他坚决不离开,他慷慨激昂地说—(学生读“我哪能离开”)学生在一咏三叹、反复朗读“我哪能离开”这句话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李大钊先生临危不惧、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立足于儿童视角,根据红色文化教育类课文的文体特征,优化教学策略,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促进学生在语用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理解并传承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雨梅.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红色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2019(15):135-136.
[2]卢绮.红色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3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