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开展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
2022-05-15龙月媚
龙月媚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阶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学阶段,不但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也要注重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德育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将爱国之情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树立积极进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家庭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分担和感恩。但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实际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教学观念陈旧,对德育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教育方法较为落后等。本文针对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策略展开研究讨论,以进一步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转变革新。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及一个人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所怀有的深厚的感情。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一代代优秀的先贤前辈用生命来向我们诠释着家国情怀这四个字,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仁义礼智信等这样的价值体系。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培养家国情怀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培养家国情怀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周总理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是深厚的家国情怀的体现,对于正处于各种价值观正在构建过程中的小学生来说,将学生的学习与国家命运相关联,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核心驱动力,获得长久的学习动力。
一、轉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家国情怀的培养
在传统的小学阶段教学中,德育教育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德育课常常会变成自习课或者其他课程的附加课,德育教育无法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更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革新德育教育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下的教学模式,重视德育课堂教学,不要再让原本的德育课堂变成学生的自习课,或者其他课程的附加课。其次,上好德育课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比如,如何将具有距离感的课本内容转变成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中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一些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如诗歌朗诵、主题班会、班级小剧场等,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情境教学法,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德育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基于间接经验来进行课堂教学,如果直接将课本上的内容硬生生搬进课堂中,只会让同学们对这门课程产生“反应不良”的抵触心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也感受不到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整个教学课堂缺乏活力。所以,小学的德育教育课堂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来连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课本内容,以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目标。在家国情怀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主题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尽可能的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情景氛围。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展开以“我和我家”为主题的故事大赛,也可以在班级上发起同唱一首歌的集体活动,带领学生将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故事放大来看,体会到父母对每一个孩子深切的爱,使学生能够学会感恩,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反哺父母,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三、追溯历史,扎根传统文化
教师在进行德育课堂的教学时,可以将先贤伟人的故事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宋朝伟大诗人辛弃疾所言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又比如唐朝诗人杜甫即使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茅屋中也不忘“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操等。爱家护国的例子在我们的历史中数不胜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立根当下,追溯过去,展望未来,从历史中感受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是学生学习感受家国情怀的最好载体,无数的爱国诗词,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可以成为酝酿学生们家国情怀的有机土壤,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那些被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曲的诗词,再在德育课堂上带领着学生一起进行学习,如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王维的《少年行》、王安石的《元日》等,在经过现代的编曲传唱之后都成为了朗朗上口、曲风鲜明的流行歌曲,既体现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也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审美观念,是德育课上再适合不过的学习素材。
四、针对课程特点,优化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作用往往起着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学生的课后作业一般以书面形式完成,呈现给老师。但在德育教学的课堂中,书面形式的课后作业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情怀往往是被忽略的对象。其原因在于小学阶段的作业多以可检验性内容为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散发和探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作业内容多元化、个性化,平衡好作业中知识和情怀的比例。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不用拘泥于书面形式,只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都可以成为学生的作业内容。比如,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随机分成A、B、C、D四个不同的小组,A组的课后作业是小组成员每个人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一天的家务,B组的作业是小组成员每个人观察记录爸爸妈妈在家里活动轨迹,C组的作业是小组成员每个人准备一个爱国故事,D组的作业是小组成员每个人记录一个与好人好事有关的新闻,四个小组的作业内容可以轮流交换,让课堂知识切实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五、学科交融,打破固有学科界限
学科之间不应该是相互孤立、相互隔绝的,尤其在基础阶段的教育中,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比如语文中的诗词典故、历史中的逸闻趣事、音乐中的红色歌曲等,小学德育教育是渗透在方方面面的,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将这这种意识渗透到德育教学的课堂上,打破学科孤立的刻板印象,运用好各科中有利于德育教学的素材,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共同培养促进学生的家国意识。
总之,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新观念,丰富方法,完善评价,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落实实践,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齐英.新时代基础教育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山西青年,2020(02):147.
[2]吴旭杏.小学德育教育开展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市场学会会议论文集,2020年(卷二):174.
[3]胡江涛,何娟.“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8).
[4]胡蓉.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堂内外,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