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2022-05-15关启合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

关启合

摘要:随着新时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水平,教师应深入教学实际,针对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内容,全面的加强人才培养水平,构建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奠定基础。通过具体分析,总结了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人才培养的实践对策,希望分析能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

引言

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在开展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对于人才培养的认识,要不断构建更加高效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学生实践水平提高奠定基础。通过实践研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专业教学内容,从多方面总结了提高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措施。

1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我国政府颁布的保育员职业标准,保育员等级证书可分为初、中、高三级。学生可结合幼儿园的要求或自身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等级报考。中职所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面向幼儿园、早教和福利等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教育人才。上述人才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能够独立为婴幼儿提供保育服务,同时也可辅助教师实施技术性的育儿工作。保育人才可胜任的岗位为托幼园所、福利机构等的保育职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保育人才期间,需重点处理保和教、专业技能需职业素质的关系。第一,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保育人才须具备更高的责任意识,能够随时掌握我国幼教发展的前沿信息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但具有扎实的“保”的能力,同时也具有较为先进的“教”的能力,以此来实现“保”中有“教”,二者同步发展。第二,保育人才也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2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对策

2.1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前儿童的年龄较小,因此也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学前期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关键期,任何与幼儿相处的人员,尤其是保育员的言行均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第一,幼儿园可作为婴儿最早接受统一教育的机构,保育员和幼儿相处的时间较长,也会承担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工作。这便需要保育员不但要储备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也需掌握儿童的卫生保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扎实开展保育工作的基础上,也要配合教师实施更为科学的教育活动,全面掌握各环节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发展同轨。在专注做好保育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实现“保”中有“教”。第二,与中、高等教育不同,学前儿童的生理年龄较小,因此心智水平还未达到成熟阶段,情绪化特征明显,这更需要教师和保育员做好幼儿行为的规范工作。保育员需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协作意识来完成幼儿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综上职业要求,本文认为保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可总结为下述几点: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扎实保育和教育理论储备和良好道德情操的人才。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具體的工作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保育工作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艺术素养,可较为熟练地开展组织管理和交往活动,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幼儿保持高度的热心和责任心。在语言表达和组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能力,观察力较高,身体灵活性较强,能够给保育工作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辅助教师开展专业化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课堂,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应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不仅利于加强学生幼儿保育综合能力,也能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这对于学生日后发展以及工作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基于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研究,全面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研究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提供有效助力。

2.2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可重点通过课程渠道培养人才。因此,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对于人在发展也较为关键。当前,保育专业的教学并未形成更为完善的体系,本文依据保教融合的原则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在必修课设置方面要与学前教育的课程存在一定的交叉,此外从保教实践角度着手,可融合公共课、专业及实践课不同模块,形成创新的课程设置思路。

2.2.1公共基础课模块

公共课程可作为提高保育人才知识储备的重要课程,也是实施专业课和实践课程的前提,具有所有专业课程均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结合专业公共课程,本文认为需包括文化类、思政类和选修类等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中,文化课主要包括语文、英语、体育、公共艺术等课程,思政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政治学习等课程内容。选修课程可包括物理、优秀传统文化、化学等课程。中职需要求所有学生任选两门以上的选修课程,以此来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公共课程体系的完善,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中职学校应结合具体专业,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以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2.2.2专业课模块

专业课可作为保育课程的核心,也是开展专业教育的重点,能够全面促进学生实现职业素养的提升。目前,保育工作的对象已经有3-6岁拓展至0-6岁范围,且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从以往的幼儿园拓展到早教、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机构类型。为迎合新的就业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基于保证专业教学的基础,还需将专业课程进行细化分类,不断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促使学生持续提高保教能力。教师可将专业课程细化分为专业基础课、技能课和选修课三部分。其中,专业基础课可包括学前心理学、儿童营养与配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儿童行为与观察等专业化的课程内容,能够为保育人才形成保教并重的思想提供扎实的前提,也为其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专业技能课程可包括音乐素养、美工基础、环境创设等课程。选修课程可包括蒙太梭利教学法、化妆等课程。中职也需要求学生任选上述两门以上的选修课程,从而打造具有多种才能的综合性人才。

2.2.3实践课模块

中职可侧重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充分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系统培养。教育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工作环境和专业特征的渠道,促使学生准确掌握保教的流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丰富实践经验。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期间,如果能够结合系统工作过程具有逻辑性的划分学习的领域,便可有效避免课程设置和工作实践脱节的情况发生,全面提高知识技能学习的有效性。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融合度,有效缩短学生参与工作后的适应时间。若想做到逐层深入,全面掌握,便需要求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渗透到三年的教学中。本人认为,可运用专业认知实习、保教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多样化的形式形成新型的课程结构,并科学设置相应的教学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地实践课程锻炼。

2.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可借助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人才,因此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也可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保育专业和学前专业既存在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当前所使用的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学前专业的传统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的作用,本文认为需运用理论和实践并重、提高教学方式丰富性的模式来培养人才。

2.3.1理论与实践并重

开展保育专业的教学,便是要达到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目的,同时辅助学生在参与实习和工作期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的内容,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以往重理論、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便难以迎合目前的教育需求。创建新型的技能策略便具有更高的价值。第一,配置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具有操作条件的实训类课程便可为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前提。第二,教师基于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要为学生做出正确的讲解和示范。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巩固性。第三,要侧重带领学生开展实训练习,通过仿真实训来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缩短对工作的适应时间,提供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2.3.2丰富教学方式

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和理实一体化的模式,能够辅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和操作技能。首先,教师可应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提前了解新知识内容,倡导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在解答问题期间可再次深化讲解重难点知识,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开展见习和实习活动前,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模拟见习和实习内容。不同小组之间可进行相互平分,指出对方的不足,并结合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可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弊端。如聘请幼儿园的保育专家等来校开展讲座活动,通过介绍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和实习活动提供基础。

2.3.3推动校园共育

与保育专业相关的机构数量较多,如幼儿园、福利机构等。因此,可基于各县市的教育局形成保育专业的实践基地,开设“教学研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为学生广泛提供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机会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将学、做等充分结合。

2.4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不但能够衡量学生的专业水平,同时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采用科学完善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2.4.1改变传统评估体系

采用以往的评估模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需将以往的2:3:5模式转变为3:4:1:2多种类型评估方式结合的新型评估模式。具体来讲便是课堂教学效果占比为30%,阶段性测试占比为40%,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占10%,见习成绩占20%,并将学生按照优、良、中等级别进行评价。这样不但能够明显激发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辅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学生临时突击学习的情况发生,对师生均能够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

2.4.2构建新型毕业成绩评定模式

以往对学生毕业成绩进行评定,多以课程的通过率为衡量标准,更倾向于参照笔试成绩,而对学生的实践成绩重视不足,因此也显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新的毕业成绩计算方法为:毕业成绩由各科考试成绩、执业资格考试和顶岗实习鉴定成绩等部分构成,分别占比为50%、20%和30%。保育工作肩负着保育和教育的职责,需要辅助教师实施各项教学活动,负责婴幼儿保健等工作的专业性人才。幼儿保育的发展与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相关,只有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学习,保育人员才能够更为全面的为幼儿提供健康成长的服务内容,真正实现保教融合。

结束语:

总之,随着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如何培养学生专业水平,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际,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点,为学生就业水平提高提供保证。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实际,探索了具体的教学对策,希望分析能为相关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磊,高敏.从“教育”到“保育”——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浅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5):249-250+253.

[2]胡慧珍,孙英俊,齐云飞.全科型与分科型: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教育观察,2020,9(24):121-123.

[3]牛丽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究——以天津市学前教育现状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22(06):63-67.

[4]何宏怀.“1+X”证书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保育技能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04):21-22+28.

[5]丁卫东.中职学前教育“全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9,18(10):31-35.

猜你喜欢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德育工作浅谈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