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2022-05-15王丹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

王丹

摘要: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致力于探讨提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华文化认同能力的举措。通过对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并制定出三个方面的举措,即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关注高校来华留学生个体差异、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从而提高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对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华文化认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国际化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我国应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1]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就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方式。

国家有关部委2017年颁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华优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2]。”因此,高校应致力于提升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华文化认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

(一)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也叫文化适应,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 Robert Redfield 于1936年提出,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持续互动的过程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Redfield,1936)。[3]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会经历跨文化适应的四个阶段,即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蜜月期阶段,主要指留学生在刚接触汉语及中国文化时,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感兴趣,因此这一时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挫折期阶段,主要指经历了刚开始的好奇心之后,逐渐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心理的不适应及心理障碍,表现出担忧、焦虑、不安等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心理,因此这一时期在学习上表现出退缩、迷茫的状态;恢复期阶段,主要指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留学生慢慢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渐消除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因此这一时期在学习上表现出平稳的学习状态;适应期阶段,主要指留学生慢慢适应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也逐渐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因此这一时期在学习上的表现为认真、积极的状态。

(二)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最早由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riksson所提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在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即为文化认同。”[3]文化认同体现出个人对特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为对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其他文化的接受能力。一方面来华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认同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对不同文化内容的认同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可以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因此,对于高校来华留学生来说,文化认同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三)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

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等跨文化适应问题,也影响着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高校来华留学生都是具备完整母语系统、母语文化的成年人,当他们接触中国文化时,都会出现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文化认同能力,就必然要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认同是跨文化适应的基础,跨文化适应是文化认同的结果。文化认同是让留学生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接纳、认可中华文化,实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相适应、相融合。只有以文化认同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适应、融合,使留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实现跨文化适应,实现高素质国际人才的培养。

二、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基本较好。首先是政府政策支持方面体现了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其次是各高校也配备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体现了对留学生教育的重视。因此,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基本发展良好。但是同时也反映出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高校来华留学生缺乏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来华留学生受到自身及周边环境的限制,对中国文化的接触面也是非常有限的,不能深入了解、体验中国文化,达不到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深度和广度。很多留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只与班级中的留学生同学联系,基本上不与外界进行沟通,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主要原因就是留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之间的差异,很难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去。

其次,针对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不够完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来华留学生在刚来到中国时,都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消极、焦虑的心理状态,即使是已经在中国学习两三年的留学生,也不能完全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也会表现出挫折感。这时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然而对于高校来说,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适应心理服务机构,留学生的心理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也不利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第三,由于语言障碍的影响,高校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力不足。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之前都对汉语的了解非常少,有一些留学生甚至是零基础,所以当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因为语言障碍造成特别多的困扰,比如购物、问路、吃饭、看医生等。这种语言障碍会磨损留學生学习汉语的动力,打击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退缩心理和畏难心理,也影响了他们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最后,除了语言学习以外,高校来华留学生在饮食住宿等方面也表现出不适应。河北饮食以米面为主,炒菜为辅,与留学生自身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很多留学生会反应吃不惯中国菜,从而也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同样在住宿方面,很多留学生在来到中国之前没有住过集体宿舍,虽然各高校留学生宿舍条件相对较好,但留学生仍然不习惯这种集体生活方式。他们会因为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愿与其他同学共同生活。而且大部分高校留学生宿舍与中国学生宿舍是分开管理的,也造成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不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与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方面遇到障碍,也会降低自身文化认同水平。另一方面,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高的认同度,也会使其更快地适应不同文化带来的冲突。因此,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识的越深刻越广泛,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也会越顺畅,跨文化交际也会越便利。

首先,留学生交际的顺畅也为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比如外出购物、到银行换钱、去饭馆点餐都会避免出现尴尬情况,提高了交际的准确性,也提升了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质量。其次,语言的顺畅沟通也代表了留学生对其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拉近了留学生与中国人的文化距离,促使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更重要的是,留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背景下,对其学业上的深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能够加快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水平。反过来,文化认同水平的提高,也能够帮助留学生更快地走出跨文化困境。

四、提升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中华文化认同的举措

为了更好地促进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中华文化认同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举措。

(一)推动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针对留学生来说,更应提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首先就要解决语言的沟通问题,因此高校针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应加大外语培训力度,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准确、更清晰地为留学生做出心理辅导。同时,汉语教师及留学生工作管理者也应该时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因此而应对汉语教师及留学生工作管理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使他们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因为他们都是与留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员,留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困惑也最容易被他们感知,因为他们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及时为留学生进行疏导,有利于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高校来华留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跨文化适应能力和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方面也表现出明显区别。就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方面而言,留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性别、国籍、职业、汉语水平、文化水平等方面。主要表现为20岁左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高于30岁左右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男性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高于女性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欧美地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高于东南亚地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来华三年左右时间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高于来华一年左右时间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水平高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高于文化水平低的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分析,汉语教师及留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应关注到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留学生度过跨文化困难期。

就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方面而言,留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华裔身份、国籍、来华时间及来华目的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华裔身份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高于非华裔身份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东南亚、欧洲等国家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高于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来华时间为3年以上的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高于来华时间为1年的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来华目的为工作需要的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高于来华目的为其他的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水平。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分析,汉语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时,应注重不同国别文化的差异教学,把不同文化内容进行相融合。同时也应创设中国文化学习氛围,使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更直接的感触,从而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

(三)提升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及中华文化认同水平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与中华文化认同水平的提高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推进两者共同发展,有助于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首先,帮助来华留学生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留学生在最初来到中国学习时,可以邀请专业老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做出辅导,同时可以安排高年级留学生给留学生新生做出经验分享。另外,通过留学生表现出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并帮助学生解决,减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困惑及中华文化障碍,保证留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推动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文化。高校来华留学生的生活轨迹比较固定,大部分局限于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主要场所,与当地社会文化接触较少。因此,应安排留学生多参与当地文化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对当地社会文化生活有更高地参与度,对文化有更直接的了解,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水平。

第三,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针对来华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校可建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的帮扶关系,使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之间一对一直接沟通,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又可以帮助留学生结交中国朋友,熟悉当地文化环境,更好地促进跨文化适应能力。

第四,丰富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文化体验活动可以使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中国文化。课内教学可安排诗歌鉴赏、书画展示、手工制作等体验活动吸引留学生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水平;课外活动可安排留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文化基地,拓展中华文化认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吸引力。不仅能帮助留学生多角度了解中华文化,也有助于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留学生通过课内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更好地感知中华文化,从而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高校来华留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既要面对跨文化背景下带来的文化冲突,又要面对中华文化强烈的吸引力,因此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树立中华文化认同感就变得尤为重要。高教教师应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困惑;高校留学生工作管理者应为留学生创设更好的校园服务及更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提升留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力;留学生自身应以更积极的心态看待不同文化的差异,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大背景中。

总之,探讨分析河北高校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相关性问题,不仅可以解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河北高校留學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0-0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令第42号)[A].2017-06-02.

[3]杨子健.在邕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8.

[4]陈青文.语言、媒介与文化认同:汉语的全球传播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徐光兴.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沖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援助[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6]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48-54.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高校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HB20-YB123)”。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
浅谈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改进措施
非洲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探析
在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团体辅导在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大学社团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