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注“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阅读教学实践
2022-05-15钱洁妹
钱洁妹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关注学生“人”的发展,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的发展;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是以人为本。它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养成健全的人格为目的,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而现实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突出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对人的生命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知识储存的容器,甚至是没有灵魂的人。
《散步》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通过记叙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家人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精神,同时体现出中年一代肩负的使命感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尊老爱幼的美德,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那么如何执教莫怀戚先生这篇厚重的《散步》,才能走出误区,极大限度 、高成效地实践关注学生“人”的发展呢?在再三推敲之后,我作了新的实践。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关注了一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平时对新课生字词的处理,大多读准字音,说说词义就行了。《散步》一文语言朴素自然,浅显易懂。全文也没有生僻词语简单易学,一般不作什么强调,读读就过了。正因为如此,学生书写往往容易出错。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新词记忆犹新?我尝试屏显新词,让学生认读,并说说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字音字形。思考过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学生对“分歧”“一霎”“嫩芽”三组词语的分析:
学生:“分歧”的“歧”字,左边一个“止”,右边一个“支”。
学生:“霎”字不要读成chà。
老师:那chà字怎么写呢?
学生:左边一个“杀”,右边是个利刀旁。
学生:“嫩芽”的“嫩”字右边是反文,而不是“负”和“欠”。
老师:你能说个带“负”或“欠”的字吗?
学生:信赖的“赖”是“负”。
学生:漱口的“漱”是“欠”。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分析,并提出宝贵建议,其他同学也在同伴的提醒中学会了区分。在往后的听写检测中发现,这几个词语的书写,没有一个学生出错。事实证明,关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分享经验中学习新知,在学习新知中总结经验,比老师单纯的说教强一百倍。
二、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老师习惯把注意力放在优生身上,问题设计、课堂提问、课后辅导基本都以优生为主,总忽略对中下层学生的关注,使得中下层学生英雄没有用武之地,有的学生为此唏嘘老师偏心。其实,对于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是优生,还是中下层学生,都是每一个老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在初步感知,快速抢答环节,我设计了不同梯度的几个问题:
1.散步的人有:
2.散步的地点:
3.散步的季节:
4.记叙的事是:
5.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请用文中一个词来回答)
6.结局:
7.详细概括文章内容:
前六问,只要通读全文,便可从文段中直接提取信息来作答,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最后一问,是在前六问的基础上,对全文内容的归纳,要求详细的概括。对中上层学生来说,是概括能力的一次提升;对学困生来说,是尝试跳一跳就能摘到的甜美果子。上述抢答七问,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有话可说,并且能把话说好,能找到自己的拿手好戏。
三、关注学情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遇到写人的文章,语文老师都习惯先让学生寻找出主要的事件,然后借助事件,引导学生概括人物形象。不关注教学过程,只偏爱结论,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为了给人物贴上标签化的性格特征。《散步》一文浅显易懂,只要看上一遍文章,都可以说出人物性格特征之一二,完全没有必要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去为标签化的人物性格贴标签。于是,我从实际出发,尝试变换教学角度开展阅读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人物性格,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印证。因为此文浅显易懂,学生对人物性格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内容,一般难掌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出恰当的引导,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揣摩分析。这种反推思维,一方面引导了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
现在的孩子性格上有很多缺点,自私、霸道、冷漠是常见的现象。他们对母爱视而不见,对父爱恨之有加。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抓住机会,从心灵上不知不觉地感动他们、教育他们。这节课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然文章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不少的对称句、有对中年人责任的认识,但为了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我毅然舍弃了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舍弃了对对称句的分析,舍弃了对中年人责任的认识,把重点放在对“爱”的感知,对“孝”的理解。我从感动入手,曉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为什么要孝呢?仅仅是因为他们老了吗?”抛出问题后,我播放《感动全球,母爱的勇气》视频和歌曲《父亲》,多角度展现母爱和父爱,让学生受到感染,被爱感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孝”到底是由多少爱奠基起来的。课堂上,学生感动地留下了热泪,真切的感知了父母的爱和辛苦,这比让学生记住几个关于“孝”的事例更有现实意义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适时、巧妙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和感化,是实实在在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是实实在在的“立德树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关注学生“人”的发展,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3
[2]叶鹏华.语文教学通讯.以关注“人”为核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