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析

2022-05-15李树林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探析新课标

李树林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教学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思维固化,让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及今后古诗词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以期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新课标;思考;探析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而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具有积极向上精神和高雅趣味。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古诗词的教育教学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人性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滋养,人生得到启迪,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从而终身受益。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育教学改革对古诗词教学也给予了应有的强调,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思维逐渐固化,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1.教师讲解过多、过深,内容留白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顾儿童思维特点和理解能力,把自己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强加给学生,甚至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对作品意蕴进行过深过细的挖掘,导致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忽略了有些作品意蕴深厚,学生一下子是不能完全理解,体验到的,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对作品深刻内蕴把握会逐渐加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留白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是教学中必需的存在。

2.注重翻译,轻诗歌整体意境的感悟。

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太注重诗意的理解,单纯地把一首古诗词逐字逐句解释,最终串成一段由古诗词翻译而成的白话文,并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将背下诗意等同于完全理解一首诗词,这样的教学使原本灵动的古诗词失去了活力和美感,破坏了原有的意境,且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使学习变得被动而枯燥无味。过度强调诗意的解释而轻视感性认识,会造成学生对诗词情感理解,意境的感悟,审美的鉴赏的缺失。

3.教学内容固化,忽略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对古诗词情感和内容的理解给标准化、单一化,当学生的理解与自己心中的预期不一致时,就试图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学生自主思考、想象空间被大大限制了,完全忽略了阅读时学生个性化行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古诗词包含的意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得到的感知可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4.“教学方式”程式化,没有教学梯度。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了“释题→读诗→理解→悟情→拓展”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没有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来设计,甚至忽略了学生的学段认知特点,教学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在调研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中段和高段教学中教学方法一样,在不同的教学内容授课中,教学方法一样,没有教学梯度,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循序渐进,很难达到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实现。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些思考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与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要求的高度已经很难匹配,甚至背道而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大胆尝试革新。我认为,在新课标下,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重视吟诵教学,通过吟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可通过吟咏诵读揣摩诗人的声气口吻,通过声音达到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互交流的境界。这正是培养孩子们对古诗审美感受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最佳方法。

教师应注意诵读方法的指导,诗歌的节奏、顿挫以及平仄、押韵,一句中在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拖长,这些都因诗歌体式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以介绍和指点。当然这些诵读技巧并不是一些死板的公式,它们在具体运用时会因读者的不同、诗歌内容的不同,而有无穷的变化,关键是诵读时应该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以抑扬起伏、顿挫有致的声音传达出古诗在抒发感情时所特有的意味,由此才能进一步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艺术魅力。

2.教师的讲,重在点拨指导。

新课标淡化老师的讲解,并不是否定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说老师什么都不用讲了,只要学生自己读就行了。教师要注意应讲解的是字词的内在意蕴,字词为作品的表情达意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比如古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的“绿”,“春风煦暖入屠苏”中的“暖”,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这也正是需要老师进行点拨、指导的地方,需要老师精讲、细讲,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来引领学生由外到内、由形式到内容解读、欣赏作品,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作品丰富的意蕴,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总之,该在什么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所有这些都是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施行的,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基础则是教师对教学文本的深入解读,也就是对诗歌作品的深刻领悟和理解。

3.借意象品意境,通过情感体验实现与文本对话。

诗歌抒情含蓄蕴藉,通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象寓意。意象就是作品中一个个蕴含着诗人情感的景、物。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由意象的组合形成统一的场景画面—意境。所以,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独特感受,捕捉诗歌的意象,品味其特点,进行联想与想象,感悟其内在情韵。这就是对诗歌进行情感体验的過程。这个过程就是人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象的特点,想象画面,并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仔细体会心中产生的种种感觉,然后以自己的感觉去揣摩作品的情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很关键。

4.创设情境,借助感性化的手段来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古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感悟诗歌意蕴不能采用概括、讲述的方法,而应该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渲染意境。

我这里所说的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种方式。其中之一就是最为大家所常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适当的声像资料,对作品的意境确实能够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此外,感性化教学手段还包括:读一读,演一演等方式。读是十分直接、便利的方法,它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所以应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出色的范读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感性化手段,它可以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演,可以使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为理解作品内涵起到很好作用。这些在古诗词中呈现的意象都可以带领孩子们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寻觅,去感受。贴近生活,因事而感。爱国情怀,民族气节,亲友之情,故乡之思……这些在古诗中所抒发的人生感慨,都可以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相对照、相联系。只有这样,古诗词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和感人力量,我们的学生也才能得到心灵的陶冶和人生的启迪。

5.古诗词教学要有温度、广度、厚度、深度。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是进行作者简介,接着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进行诗意串讲,最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整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毫无温度,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深深喜欢上古诗词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我们的古诗词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进行有温度的教学,让我们首先因为喜欢古诗词走入课堂,在教学中进行交流、碰撞,从而得到美的体验。

古诗词教学要有广度。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节课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与本节课内容相关联的其它古诗词篇目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共有三首,课文中只收录了第一首。教师可以将其余两首同时给出,做拓展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令学生对古诗内容和诗作意境有更完整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断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无形中又加深了学生对《元日》中诗人心情的理解,情感的把握。

古诗词教学要有厚度。比如在教学唐代柳宗元的《江雪》时,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解诗意,体会到诗人孤独、寂寞,抱负难以实现的情感就可以了,其实课堂教学还可以继续延伸,可以由“蓑笠翁”引出姜太公钓鱼的故事,继而抛出一个问题:姜太公能钓到鱼吗?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了姜太公钓的并不是鱼,而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在此教学基础上,教师抓住契机又紧扣本课内容抛出第二个问题:柳宗元是在钓鱼吗?在前面授课的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就有了感悟: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只能在钓鱼中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老师再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新时代里,只要有梦想,通过奋斗,就能实现,柳宗元的人生悲剧绝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重演。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有了厚度,学生对《江雪》这首诗的认知和体验也更加深刻了。

古诗词教学内容还要有深度。有些教师在诗词教学环节都如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得到的知识和体验都处于表层,没有触及到诗词“魂”之所在,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独特魅力之所在。比如在教学唐代杜甫的《绝句》是,教师抓住“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沙暖”让学生感受春景的美好。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了解平定安史之乱这个创作大背景下,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在借物抒情,“丽”“春风”“香”“融”“暖”并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主要的是内在心境的折射。这样有深度的教学,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进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综上所述,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教学,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会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颗诗词的种子,不断提高他们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就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古诗词,爱上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窦桂梅主编,《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刘海涛、王林发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目標落实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张平仁主编,《古诗词理论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探析新课标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