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对阳虚水泛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5-14杨燕,杨新
杨 燕,杨 新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临床症状复杂,发病率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尤为突出[1-3]。免疫功能障碍对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大多是对症治疗和对诱因治疗,对免疫调节的治疗非常有限。雷火灸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局部药物刺激和经络传导来发挥其调节作用。本研究使用雷火灸治疗阳虚水泛型老年心力衰竭病人,观察其对心功能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病人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72.25±7.51)岁。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73.61±6.30)岁。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的诊断标准诊断为阳虚水泛型。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5]中心力衰竭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诊断标准;②60~80岁;③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Ⅲ级;④获得家属及病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②恶性肿瘤;③不能配合治疗者;④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⑤过敏体质;⑥有精神病史。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及抗心力衰竭治疗(氧疗、强心、利尿、解痉平喘、祛痰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雷火灸,疗程为1个月。雷火灸操作:对少商、隐白、至阳、灵台、神道、命门6个穴位进行刺激。病人取仰卧位,点燃灸条的一端,固定在雷火灸盒内,使其距离皮肤约2~4 cm,将雷火灸对准相应穴位,以病人局部皮肤发红和有温热感觉为宜,对每个穴位施灸约5 min。根据穴位顺序,在单侧穴位治疗完成后进行对称穴位治疗。
1.5 观察指标
1.5.1 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1.5.2 疗效判定标准[6-7]显效为心功能改善2级,临床症状得到解决;有效为心功能改善1级,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心功能改善少于1级,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恶化。
1.5.3 免疫功能检测 检测CD4+、CD8+、CD4+/CD8+水平。于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染色检测表面标志物(CD4+、CD8+)。
1.5.4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测定 治疗前后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将采集的血液置于真空抗凝管中,混匀后,以3 5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分离出血清后,利用免疫分析仪及相应的试剂检测NT-proBNP水平。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病人LVESV均较治疗前降低,SV及LVEF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SV及LVEF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免疫功能及NT-proBNP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免疫功能及NT-proBNP比较(±s)
3 讨 论
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伤、临床检测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发性进展,且近年来,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8]。目前,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针对诱因或病因进行治疗,常规治疗多采用强心、利尿、强化心肌收缩力等对症治疗,然而,西药的副作用较多[9-10]。古代医家认为慢性心力衰竭归属于心水、心痹、心咳、心胀、水肿、怔忡、心悸、喘咳、胸痹等疾病范畴。《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指出阳气虚衰,水饮凌心是慢性心力衰竭出现喘证的主要原因。《伤寒治例》曰:“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指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为心阳亏虚,心阳气化不利,水饮内停,癖血内阻。经查阅古籍及结合现代中医界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论述,阳虚贯穿慢性心力衰竭的始终,阳气虚弱无力温煦水液,水湿聚而成饮邪,阻滞气机。因此,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点为补阳利水、宣畅气机[11]。雷火灸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输穴为核心,在体表通过雷火灸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阴阳,通过经络的感传对相关脏腑产生影响。雷火灸应用于心力衰竭,可达到从阴引阳,阴平阳秘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说明雷火灸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性较高。免疫功能的紊乱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可以诱发和加速心力衰竭的进程[1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CD4+降低与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功能失调和恶化等有关[13]。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基础的抗心力衰竭治疗联合雷火灸治疗后,两组病人LVES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SV及LVE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LVESV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SV及LVEF比对照组升高得更明显(P<0.05),这提示两组的心脏收缩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观察组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CD4+、CD8+、CD4+/CD8+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免疫功能受影响比较小,常规治疗只能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对免疫功能紊乱影响不明显。既往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当出现心室容积增大、心脏压力负荷增加、心肌缺血等问题时,心肌细胞中的脑钠肽(BNP)基因会被激活生成蛋白质,此种蛋白质成为利钠肽前体后降解为BNP和NT-proBNP后迅速分泌到血液中,NT-proBNP是反映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标,与左室收缩功能呈负相关,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心力衰竭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表明雷火灸对心力衰竭有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雷火灸不仅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还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