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点滴改变
2022-05-14叶新娣
叶新娣
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在心理和行为上仍带有幼儿期的特征,如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这个时期,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在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班级氛围中,让每名学生尽快融入班集体,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从各个角度出发,事无巨细,以身作则,从点滴做起,耐心指导,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逐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本文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低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班风建设。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但一年级的学生对此还较为陌生。这时,教师应该和学生们共同学习,在学生心里画上一道红线,使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行为上比较自由随意,在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缺乏持久性。对此,教师可以制定一份“班级公约”,从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方面提出详细的行为规则,张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上,让学生知晓并加强印象、共同遵守,以达到规矩内化、树立优良班风的效果。为了增强约束力,教师还要将“班级公约”打印出来让学生和家长签字,以形成教师和家长对班级管理的共同认知,形成教育合力。“班级公约”要有明确的奖惩条款,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了解一旦违规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确定了规矩以后,教师要严格执行,做到奖惩分明。
教师只有在班上树立起规则意识,让学生形成敬畏规则的意识,班级的良好风气才会树立起来,并持续向好发展。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提出,“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小束亮光”。低年级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肩负着召唤学生、指引学生的责任。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最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教师要从细处着手,用实际行动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在教师言传身教的良好氛围中,学生自然懂得区分善恶,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从自我做起,将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纳入道德思考中,培養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教室书架乱了,笔者会顺手整理,将书摆放得整整齐齐;讲台上的粉笔已经用得很短了,笔者还会继续使用;路上遇到学生问候,笔者会礼貌回应。
一次体育课后,学生们抢着去饮水机接水喝。混乱中,水洒了一地。笔者看到这种情况,默默地拿了一个空杯,只接了1/3的开水,接着又拎起拖把将地面清理干净。在这周的班会上,有细心的学生提出在饮水机上贴上字条——“请接1/3杯”“互相礼让,文明友好”。此后,饮水机周围总是干净整洁。
“六一”会演那天,演出快结束时,操场上的座椅周围散落着一些糖纸。笔者蹲下身把糖纸装入塑料袋,小小的举动引发了连锁效应,不但班上的学生开始清理地面,其他班的学生也跟着动手,操场上很快干干净净。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怀着一颗真诚之心,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以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真正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化为涓涓细流,默默地润泽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健康生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营造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需要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笔者认为,教师可推行班级梯队管理模式。
班级梯队管理模式是指教师培养学生当小帮手,协助教师参与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从不同的层面入手,将班级常规管理落实到位。
笔者班上的班级梯队管理模式如下:班长统管各项事务;班长下面设有纪律委员、卫生委员、文娱委员等;班级委员下面设有九名小组长,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负责。在班级梯队管理模式下,全班每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卫生、纪律、饮食、作业等方面的评比。教师会发给每名学生一张积分卡,学生可在期末兑换小礼品。在班级梯队管理模式的激励下,各个小组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氛围,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
班级梯队管理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让班级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学生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加强,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拿出耐心,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塑造健康阳光的品格。
有位学生小君比较自私,每次传递练习卷都会挑选纸张最干净、印刷最清晰的给自己,对公物却不爱惜,有时候会把脚印踩在洁白的墙壁上,或者损坏同学的物品。笔者在班上讲述了《木偶奇遇记》《爱睡懒觉的小袋鼠》《草房子》等故事。小君听得很认真,交流得积极主动,他渐渐懂得了故事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并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言语和行为,懂得了关爱同学、爱护公物。
学生犹如稚嫩的树苗。当学生的言行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做充满爱心与耐心的园丁,发挥育人、育心的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和教师的言行举止密不可分。
比如,在讲卫生层面,教师要注意个人形象,穿着要干净整齐;看到地上有垃圾时要第一时间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发现教室地上脏了要立即打扫。教师做了表率,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自觉跟着教师学。
又如,在纪律方面,教师要求学生不能迟到早退,自己要以身作则,提前进入教室;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自己上课时不能接打电话。教师从点滴细节处做了示范,学生就会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和学校要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了养成良好而持久的班风,教师要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干预。这时,家校共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例如,小萱是独生女,在家里备受宠爱。小萱上一年级后,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逐渐能够独立完成打扫卫生的任务。在得到教师的表扬后,她十分开心。然而,一个暑假过后,小萱变得不爱参加卫生值日了。教师与家长沟通后发现,小萱假期时在爷爷奶奶身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养成了惰性。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上分享了一些关于劳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勤劳是一种美德,是自我修养的要求。小萱听后很有触动,表示以后会多劳动、不偷懒。笔者还让同组的同学帮助小萱,每次卫生值日的时候督促她、鼓励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萱变得勤劳积极,各方面进步显著。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班风的形成不是朝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需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出发,用心营造良好的班风,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阳光的成长环境。久而久之,教师一定能感受到班级风气的变化以及学生们精神风貌的改变。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信诚木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