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幼儿学习故事促进幼儿园科学区游戏的有效开展
2022-05-14唐弘
唐弘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幼儿园开展科学区游戏对幼儿具
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了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索的空间,游戏能够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探索兴趣,满足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成长需要。
笔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撰写幼儿学习故事,记录科学区内幼儿的精彩时刻,分析幼儿在科学区自主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断调整和优化科学区的游戏材料,以推动科学区游戏的有效开展。笔者撰写幼儿学习故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注意、识别和回应。注意是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识别是分析、判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学习走向;回应是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时给予幼儿的支持,以及在班级所做的回顾总结。
本文从撰写的两篇科学区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的故事入手,探讨了促进幼儿园科学区游戏有效开展的方法。
(一)注意
愉快的区域游戏开始了,果果邀请瑶瑶一起来到科学区,玩一种有趣的搭纸桥游戏。首先,她们从美工区找来几张白纸和两个纸杯,果果将一张白纸当桥面,以两个纸杯当桥座,将纸放在纸杯上面,一座简易的大桥就搭好了。她又找来了一个颜料盒放在桥上面,可是纸桥一下子就倒塌了。接着,果果又把平整的纸进行对折当成桥面,再次尝试把颜料盒放上去,可是纸桥还是瞬间倒塌了!果果很疑惑,一旁的瑶瑶提出把白纸多折几次再试试。于是,两名幼儿开始第三次试验,她们把白纸像叠纸扇一样,经过多次均匀折叠后架在两个纸杯之上。最后,颜料盒终于可以平稳地放在纸桥上了,两名幼儿激动地欢呼起来。
瑶瑶问:“果果,你知道为什么折过的纸桥不会倒吗?”果果摇摇头。“因为力量被分散到了桥面的各个地方!”瑶瑶自豪地分享道。“原来秘密在这里啊,太神奇了!”果果开心地说。
(二)识别
1.关键领域经验的解读。小小的一张纸却能承受大于其自身几十倍的重量,幼儿可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充分感受到一张纸的力量!第一次试验中,幼儿尝试用平整的纸托起颜料盒,可是颜料盒瞬间倒塌。第二次试验中,幼儿将纸对半折了一次,也没有成功。第三次试验中,白纸被幼儿折出许多褶皱,颜料盒终于能牢牢地站稳了。通过三次试验结果对比,幼儿可以发现其中的科学原理:因为把盒子放在平整的纸上,重量就集中在杯底部分的纸面上,所以纸无法托住盒子。当纸被折出许多褶后,盒子的重量就会分散到纸的多条折脊上,也就不会掉下来。
2.学习发展线索的解读。盒子放在折过的纸上怎么还会掉落呢?对于这个问题,两名幼儿先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观察、分析、探索,追溯问题的根源,最后找到了問题所在,成功解决了问题,保障了试验的顺利进行。
3.对学习品质的解读。两名幼儿探究科学的品质令人赞叹,她们在探究中表现出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尝试等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当遇到试验失败时,两名幼儿相互鼓励,共同寻找解决策略,最终体验到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三)回应
1.精神环境的支持: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两名幼儿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鼓励她们在总结会中分享游戏的过程和心得,让她们增强自信心,激发其持续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并鼓励其他幼儿向她们学习。
2.同伴资源的支持。教师将两名幼儿当前的探究兴趣延伸到全班,激发其他幼儿在科学区进行探究的兴趣。
3.经验的支持。教师带领幼儿收集生活中有关科学原理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投放在科学区,作为进一步拓展此次游戏活动的经验支持。
4.物质材料的支持。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记录板、记录纸、笔、纸张等材料,以便幼儿自主进行深入探究,并随时记录发现的问题和收获。
(一)注意
最近,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了磁铁材料,深受幼儿的欢迎。豆豆、瑶瑶和沐沐三名幼儿拿着磁铁围在桌子边,准备玩一个游戏,看谁的磁铁吸附的回形针最多。三名幼儿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了游戏的顺序。
第一轮比赛结束,三名幼儿开始耐心地数数。“我的磁铁吸了29枚回形针!”豆豆兴致勃勃地说。“我的磁铁吸了20枚回形针。”瑶瑶紧接着说。“我的磁铁吸了18枚回形针。”沐沐说。第一轮游戏豆豆赢了,她的磁铁吸的回形针最多。
第二轮游戏开始,她们改变了策略,瑶瑶拿着磁铁用力地在装满回形针的盒子里搅动,希望能够吸到更多的回形针。沐沐也借鉴瑶瑶的方法,让磁铁在盒子里翻滚。游戏结束,这次还是豆豆的磁铁吸的回形针最多。
第三轮游戏开始,这次沐沐决定换一个更大的磁铁试试,果然大磁铁吸附回形针的数量变多了。另外两名幼儿也不服输,也分别换上了更大的磁铁。精彩的游戏还在继续,幼儿还在探索怎样才能让磁铁吸附更多的回形针。
(二)识别
1.关键领域经验的解读。磁铁会吸住哪些东西呢?幼儿拿着磁铁触碰教室的物品,通过实际操作并仔细观察,发现了磁铁的秘密:磁铁能吸住铁质的物品。幼儿通过游戏感受到不同大小的磁铁的磁性强弱是不一样的。
2.学习发展线索的解读。在游戏中,有的幼儿将磁铁放置于盒子内不停搅动,有的换上更大的磁铁。她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变换各种形式,从而发现了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磁铁本身大小的关系。
3.对学习品质的解读。三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表现出了专注、坚持、自主的品质。为了让磁铁吸到更多的回形针,幼儿不断地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调整,一次次地尝试,最终收获了很多关于磁铁的知识。
(三)回应
1.精神环境的支持。游戏结束后,教师对这三名幼儿提出了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幼儿学习她们这种善于思考、乐于探索的精神。
2.同伴资源的支持。怎样才能让磁铁吸到更多的回形针,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了探讨活动,并在科学区进行了试验。
3.经验的支持。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磁铁,让他们了解磁铁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并为幼儿科普磁铁的相关知识,以丰富幼儿的经验。
4.物质材料的支持。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記录板和笔,让幼儿在游戏中随时记录磁铁能够吸住和不能够吸住的东西,在游戏结束时和同伴一起分享、讨论,总结能够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逐步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一)以学习故事为支架,不断优化科学区材料
材料是科学区创设的关键,材料的多少、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区游戏能否顺利开展。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丰富科学区的活动内容。教师应确保投放材料的安全性,避免投放存在安全隐患的材料。同时,教师应注意投放材料的可操作性,满足幼儿的动手需求,激发幼儿与材料互动的兴趣。教师可投放一些生活化的材料,如纸杯、磁铁等。此外,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渐进性,根据幼儿的需要逐步投放,满足幼儿深入探究的需要。
(二)以学习故事为支架,有效指导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教师通过撰写学习故事,客观地记录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过程,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科学分析与解读,以便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学习故事从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和技能转变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引导教师对教和学进行反思,帮助幼儿回忆学习过程,从而有效指导科学区活动的开展。
(三)以学习故事为支架,审视科学区设置的合理性
幼儿科学区游戏的有效开展,需要丰富的游戏材料、开放的游戏环境、科学的组织。教师在整理、撰写学习故事后,应该结合幼儿的兴趣导向、能力分析、性格品质等,做出及时的跟进和调整,增加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删减不合适的内容,不断优化科学区的环境,让环境为教育助力。
科学区活动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每一次撰写幼儿在科学区游戏活动中的学习故事,都能感受到幼儿的成长。在游戏中,幼儿发现问题时能根据需要自发调整游戏的进程;遇到困难时能互帮互助,共同讨论解决策略;游戏结束后能够在集体面前侃侃而谈,大胆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发现。幼儿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强大力量,也在激励着教师成为更好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红溪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