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培养小班幼儿艺术经验的方法
2022-05-14文/刘静
文/刘 静
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经验,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据笔者观察,幼儿的艺术经验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各类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创作而不断积累、延伸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立足小班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从丰富艺术经验、增强表现力等方向入手,对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展开了相关探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可以改造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艺术经验。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可以通过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等方式,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体验。通过不断的积累、内化,幼儿可以将这种体验逐步内化为艺术经验,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艺术认知能力,为幼儿今后的艺术成长奠基。
幼儿艺术经验的培养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部分。其中,感受与欣赏是幼儿认识美的第一步。笔者发现,小班幼儿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事物都能让他们体会到艺术的美。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小班幼儿积累一定的艺术经验,利用区域活动的优势,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借助丰富的活动材料,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育契机无处不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巧用各种活动材料,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拉近幼儿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
(一)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笔者认为,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在开展区域活动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考虑幼儿的实际操作,选择一些便于幼儿使用、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的活动材料,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对生活中的哪些材料感兴趣,鼓励幼儿自主收集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区域活动的操作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丰富幼儿的艺术经验
1.了解材料,形成经验。笔者发现,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会频繁地触摸、观察活动材料,感受材料的质地,掌握材料的结构,通过摸、看、闻等方式了解材料的特性,从外形、色彩、柔韧度等方面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创作。在了解材料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视觉审美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例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脸”中,琳琳一开始是无目的地使用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在观察其他幼儿创作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制作的人物造型不好看,于是将贴好的作品撕掉,重新开始拼贴。她先后使用了瓜子、贝壳、毛线等材料,在不断尝试、不断观察、不断思考的过程中,终于创作出了满意的人脸作品。这种活动锻炼了幼儿观察材料的能力,增强了幼儿分析材料和使用材料的能力。
2.细化特征,培养经验。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琳琳对材料的认识是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的观察过程。刚开始,她在装扮“脸”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拼贴各种材料;接着,她对自己创作的作品并不满意,于是将“脸”上的五官撕下重贴。这次她贴得十分仔细,不仅贴全了五官,大小合适的材料也让“脸”更加形象、具体。教师要给予幼儿自我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的艺术作品,以此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
(一)个体经验的引导作用
幼儿的艺术经验是通过直接感知和想象创造建立起来的。在自由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参观欣赏、动手创作等活动,促使幼儿的艺术体验由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例如,在大剧院观看演出活动时,笔者会有意识地提醒幼儿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元素。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会模仿剧院的演员,进行舞台布置、服装设计等活动,这有助于丰富幼儿的表演经验。
1.物质环境的丰富与留白。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幼儿的个人特质会影响他们个人的经验。幼儿喜欢自己操作和直接观察操作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活动经历,在创设教学环境时适当留白,丰富幼儿的艺术经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新的经验。例如,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琳琳从单纯地操作材料,过渡到关注作品是否“好看”,这个过程就是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作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2.心理环境的营造与互动。心理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情境,它可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怎样创作“脸”很感兴趣。在笔者的支持下,幼儿之间建立了“创作同盟”,他们互相帮助、互促互进,他们不再只专注于自己,也会看看同伴在做什么。互相观察的行为,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艺术体验,促使幼儿愉快地进行尝试操作,还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幼儿心理环境的营造,为幼儿创建轻松的艺术创作氛围,为幼儿艺术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群体经验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群体经验对幼儿艺术经验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促進作用。幼儿是独立的创作者,也是集体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重视群体经验的支持和激励作用,支持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学习交流,从而推动幼儿艺术经验的发展。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创设轻松、自在的活动环境,推动幼儿艺术经验的发展,为幼儿的创作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笔者突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促进作用,为幼儿学习更多的艺术知识创造了条件。
(一)观察、解读幼儿的已有经验
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笔者结合幼儿已有的艺术经验,合理地设计了活动的各个环节,根据幼儿的艺术经验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的、提升的等特征,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自由探索。例如,琳琳在贴“脸”的时候,作品风格由粗放变为精细,这体现了她艺术经验的形成与发展。
(二)支持幼儿突破已有的艺术经验
游戏是幼儿获取新的经验、发展已有经验、突破固化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自主思考、自由探索,这有助于不断增强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例如,当琳琳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她的同伴会认真地听她讲解,并模仿琳琳的语气说道:“我的脸也在笑。”然后,她们会一起唱起歌来:“小娃娃,小娃娃,娃娃跳舞!”教师要支持幼儿突破已有的艺术经验,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幼儿整合材料、创新想象,帮助幼儿走出某一固定的艺术区域,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三)拓展幼儿艺术经验的广度和深度
当幼儿用歌唱、表演等方式展现自我经验、表达自我想法时,教师要进一步拓展幼儿艺术经验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幼儿经验更加丰富、创作更有个性,为幼儿搭建各种学习支架。
一是建立有效的师幼互动。教师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与幼儿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为幼儿提供恰当的活动支持和指导。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发展幼儿的独立性,激发幼儿自主创作的欲望。
例如,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部分教师认为,如果幼儿按照教师的思路和经验拼贴,则可以更直接、更快速地制作出人脸作品。但事实上,幼儿的艺术作品更具有天然的童趣,能体现出幼儿真实的艺术创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利用准确的提问,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肯定幼儿的创作行为,保护幼儿的创作兴趣。
二是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随着活动的推进,幼儿的创作兴趣越来越强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多樣性,以开阔幼儿的艺术视野。小班幼儿好奇心强,他们喜欢一些固定的、有趣的活动和一些新颖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活动材料。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例如,在“有趣的脸”主题活动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大小不一的石子、五颜六色的毛线、形状多样的拼图,引导幼儿利用不同的材料拼出了人物的五官,这让幼儿获得了成就感,促进了幼儿艺术经验的发展。
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调动幼儿创作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石,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科学的、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支持,引导幼儿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自主探索的水平,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艺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