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指标体系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模式探讨
2022-05-14肖建峰张昆李磊罗逸苇
肖建峰 张昆 李磊 罗逸苇
摘要:高职院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能。本文探讨在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课程与实训教学、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将影响因素转化为数字量化、权重不同、相互关联的数学模型,构建客观、科学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性、合理性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不断地完善或优化数学模型、指标体系,使其成为指導高职院校开展精准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实践的工具。基于指标体系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模式一旦得到成功实施、推广应用,将为高职院校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方案提供支持,对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一、确定目标和方向,优化高职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一直以来,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分为两个,一个是在校期间,教师和学校给予的评价,另一个则是在实践和步入社会后,人才市场给学生的评价。这两个评价主体,都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首先,在校期间教师会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教师的评价还带有指导作用,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提升。对于人才市场给予的评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明了,主要借助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完成任务的质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就是以最终的岗位技能作为评价标准。相比于学校的评价活动,这样的模式更直截了当,并且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反馈、指引和导向作用,因为它反映的是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宏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因此,基于指标体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可以细化评价实施的主体,优化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二、紧扣人才培养过程,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评价的指标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又红又专的有用之才。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强调专业课程或基础课程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另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授课模式、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加大因材施教、精准培养、全程跟踪、适时修正的人才培养力度,改变每个专业、每个班级不分彼此、一致性的教学、实训模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人生规划、文化基础、长处弱点等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为每位在校学生固强补弱;毕业生走入社会就业、创业后,建立长期的跟踪机制,收集、掌握、分析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研判前期培养方案的优劣两个方面,也为改进当前包括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校企协同培养、着眼长期规划等在内的培养方案提供依据。综合考虑个人规划、课程教学、实训实践等因素制订定制化的培养方案,发挥优势,补齐不足,将为每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拓宽更广阔、更光明的道路。
三、注重考察综合素养,细化评价指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体现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社会以及企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技能型人才,需要把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在高职院校招生入学阶段,考虑个人基础、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方面,以量化评估结果为依据确定就读专业,而不是简单地以社会热点、考生分数、招生名额等确定录取专业或校内调剂;二是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收集学生的就业创业、个人成就、成长发展、个人收入等信息,分析评估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或偏差,分析原来培养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为改进学校当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根据学生入学前、在校期间、走入社会后的实际情况,及时改变招生入学、专业分配、课程设置、实训教学等的决策程序或方案依据。将上述各方面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的相关因素,并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和相互关联关系,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数字量化、客观对比的结果精确指导个性化、科学化的招生入学、课程设置、实训教学方案的制订,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同时也能增强评价方式的科学性,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总之,现阶段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基于指标体系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需要适应个性化、精细化需求,也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对指标增减、权重调整、关联关系进行调整,通过数学模型、数字量化的评价结果指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促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对接,为提升扩招条件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段纯,罗资刚,夏李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3):98-100.
[2]卢闪闪.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0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