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2-05-13韩小英

河池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阶段旅游研究

韩小英

(河池学院 商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一、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及地位一直被专家和学者们认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乡村,寻找乡愁,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进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2],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3]。而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一大板块,其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影响着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也是实现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提高乡村地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4]。因此,基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乡村旅游该如何服务乡村振兴,解决乡村衰落、传统凋零,实践中如何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亟需思考。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冀望通过回溯乡村旅游研究历程,总结研究议题,明晰乡村旅游演进过程,把握乡村旅游研究重点,为后续新时代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较全面反映中国已有的乡村旅游研究,选择依据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同时为确保所筛选文献研究过程逻辑性强、结果可行度高、代表性强,将检索期刊范围限定为中文核心和CSSCI。又因“乡村旅游”被杨旭[5]在1992年首次提出,结合研究需要,将时间限定为1992年至2021年10月。为了精准获得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学术研究,以“乡村旅游”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为确保数据相关性,剔除一些与研究主题无关的文献,筛除报刊、书评、新闻报道、调研报告、纪事、会议综述、论坛等,经过多次重复检索确定,共获得3 471篇文献。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陈超美[6]207-237教授首次提出的一种信息可视化软件,能够科学地分析潜在知识,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呈现知识的关键点、结构、分布规律,有利于帮助系统梳理文献。目前,Citespace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成熟度较高。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结合传统文献梳理方法,剖析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脉络、研究内容等,探究其未来潜在研究趋势。

三、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一)时间分布

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在某一时间内的发文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时间段的研究现状及水平。根据检索结果绘制国内乡村旅游年度发文量分布图(图1)。从整体上看,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检索时间段内2020年发文量最高,依据年度发文量变化情况,国内乡村旅游相关研究大致分为4个阶段:探索萌芽阶段、稳步增长阶段、蓄势待发阶段、快速增长阶段。

图1 年度发文量

(1)探索萌芽阶段(1992-2005年):1992年杨旭首次提出“乡村旅游”,这为乡村旅游的研究拉开了序幕。截至2005年发文总量为90篇,年均发文量不到10篇,占总检索文献的2.59%,表明该阶段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不够重视,学术成果增速缓慢。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国际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借鉴、开发中的思考、发展模式的探析。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重视的乡愁、乡土文化、乡土性在此阶段也开始萌芽,然而相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暂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研究内容更多地关注经济性,注重规划开发,现状分析及建议对策较多,学术理论研究相对弱化;研究方法多为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为薄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阶段的研究为后续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2)稳步增长阶段(2006-2011年):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作用在这一阶段有明显效果。自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之后,中央一号文件也都聚焦“三农问题”,致力于推动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现代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特别重视乡村旅游业,国务院、原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门、各地政府都接踵出台的政策文件均涉及到乡村旅游,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迎来了东风,带来重要契机。因政策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此阶段乡村旅游的研究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除了发展对策、开发及发展模式被持续关注,对社区参与、城乡统筹、乡村文化、生态文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研究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不再单纯地聚焦乡村旅游的实用性,也开始重视理论范式思考,深入讨论乡村旅游的作用机制、社区参与成因及增权等理论问题。

(3)蓄势待发阶段(2012-2015年):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研究相比第二阶段而言热度有所回落,并不是因为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降低;相反,2013-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的政策均体现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金融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如《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的发布。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说明我国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为什么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关注度降低?原因或在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日益深化,已呈现稳定态势并迈向理论讨论,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的理论建构,将产业集群理论、利益者相关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旅游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推拉理论、权变理论等运用到乡村旅游研究中。乡村旅游在未忽视经济价值实现基础上以“三农”问题为导向,重视探究其与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关系,注重乡村旅游整体价值功能的构建。

(4)快速增长阶段(2016年至今):这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年度发文量均在250篇以上,相较上一阶段有大幅度的提升。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业部、文旅部等又发布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后续系列政策,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因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具有促进农旅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民环境的重要作用,再次迎来新的研究高潮,这一阶段乡村旅游研究成果以服务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方法多元化,学科交融性较强。

(二)关键词分析

为更加直观地观察了解乡村旅游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关键词共线分析功能对该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显示文献研究的核心,有利于厘清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通过关键词共现,设置阈值为20,调节字节、字体大小等得到图2。节点圆圈越大,表明出现的频次越多,也是说明它是乡村旅游研究中的热点。同时对频次前20的关键词进行梳理排序得到表1。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关键词频次(top20)

由图2和表1可知,除了乡村旅游之外,乡村振兴、对策、旅游扶贫、旅游开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社区参与等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除去检索词“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在高频关键词中“一骑绝尘”,原因在于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得到密切的关注。最新的研究关注乡村文化、文旅融合等。同时旅游作为重要的扶贫方式手段,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等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一直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此外,乡村旅游开发、对策、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也一直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

四、乡村旅游研究缘起与演进

(一)乡村旅游概念的思辨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如何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需要重新梳理其概念、内涵特征。在此之前,学者们和社会各界一直尝试对“乡村旅游”下一个科学且统一的定义,不只是为学术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标准统一的口径,对乡村旅游的规划管理及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但至今乡村旅游概念尚未有统一定论。杨旭认为乡村旅游主要属于自然风景旅游,主要依托的是乡村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5],这是从旅游产品角度解读乡村旅游的定义;杜江[7]首次提出“目标市场”,认为都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目标市场,认为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回归自然;刘红艳[8]更加细致地解读了目标市场;肖佑兴[9]认为理解乡村旅游内涵,要界定清楚三点:“乡村”是一种空间概念,所依托的不仅是农业等有形资源,还包括乡村文化等无形资源,且与农业旅游有区别;何景明强调[10]发生在乡村、具有乡村性的吸引物均不可或缺;万先进[11]在辨析乡村旅游本质中,除重申乡村旅游活动场所、旅游资源之外,提出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或从业人员是以当地居民为主;周丽洁[12]点明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行和地方性。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解读见仁见智,强调了乡村旅游的活动、从业人员、旅游吸引物等;而对新时代中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的探讨还甚少,并不利于后续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二)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反映了研究内容与主题,结合前文关键词共现图谱与高频词统计,梳理检索文献,发现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路径是乡村旅游如何开发以及开发后乡村旅游如何发展,其发挥的影响和效应有哪些,整个过程中旅游者的需求及行为、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如何。因此按照主题分类可分为: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旅游者、社区参与。研究方向由乡村旅游开发逐渐转向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升级高质量发展,由供给转化为供给与需求兼顾。

1.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依托乡村当地资源的开发。从“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至今,专家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从未间断。这也是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政策的变迁、游客偏好变化等,学者们持续斟酌、思量的过程。乡村旅游的开发从最初的粗放、特色少雷同多、各自为政到目前的精细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研究焦点也日新月异。学者的关注点从起初的开发原则、景观规划、开发条件、开发中存在的困境、开发策略及不同的资源如何差异化开发,发展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如何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并开始聚焦规划开发中的文化、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再到目前农村空心化、农村治理、农户利益、开发同质化等问题。即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入,其中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一直有学者在思索,但不是关注焦点。

2.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议题,不同的阶段关注点具有差异性。该议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产业融合等。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及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战略,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政策环境,剖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说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是某一阶段的产物,是随着政策变迁而不断调整的实践过程。自乡村旅游研究起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受到关注。杜江[7]从生态维护、社会、文化、经济四个方面提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奠定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础。学者们借鉴国际经验,多方面探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保护环境及乡村性、挖掘文化、凸显地方性并保持乡村文化的纯真性及独特性。产品升级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及科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的产业融合成为乡村旅游产业重构的需要,成为乡村旅游转型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留住乡愁的必由之路。这一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等方面。

3.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能盘活乡村现有的资源,综合带动效应较强,其影响与效应集中在文化、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文化效应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其内涵,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消极方面来看,在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过度重视游客体验,忽略“乡土兴”本身的吸引力,出现“游客凝视”消解东道主文化现象。经济效应关注焦点在于乡村旅游具有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作用,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措施,能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有效遏制返贫。环境效应体现在乡村旅游对农村环境的美化提升作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乡村环境承载力及生态环境与乡村旅游互动关系的讨论等方面。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点,提升乡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动力,但存在非正规就业居民,导致利益分配问题矛盾重重,阻碍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4.旅游者

旅游者是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侧,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国内学者从旅游者行为、偏好、感知、体验、地方感、满意度、忠诚度、重游意愿等方面进行了梳理,认为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的选择行为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网络传播对乡村旅游行为具有正反面影响。他们提出消费者特征是决定乡村旅游产品偏好的重要因素,分析用户潜在偏好有利于精准营销;建立游客感知价值体系,分析重游意愿与感知价值关系,表示对重游意愿与精神感知价值密切相关;强调乡村旅游游客体验动机具有推力和拉力,体验类型分为教育体验、娱乐体验、逃避体验、审美体验。也有学者梳理了乡村旅游体验中的院落情结与人际关系再造[13]。胡烨莹[14]表示游客地方感的建立受到对公共空间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能提升游客地方依赖感和认同感、归属感。通过构建乡村旅游满意度评价模型,发现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各构成要素的满意度评价差异明显,其中乡村旅游环境满意度最高;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农业经济、社区参与不同程度地正向影响者旅游者忠诚度。

5.社区参与乡村旅游

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目的地东道主、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参与境况、感知与态度对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作为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孙九霞[15]较早关注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状况,认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积极性高,但受到自能、意识、地位、参与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参与程度较低。随着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研究的不断推进,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社区参与保障机制、社区赋权与增权、社区参与状况评价、社区参与行为、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社区参与与居民感知的关系、农村妇女参与动机、利益分配机制、参与意愿、社区参与和环境行为关系等问题都进入学者们研究视野,研究内容逐渐细致化,并从不同角度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境况。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上述研究也将成为热点问题。此外还有研究者关注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户可持续生计问题,既关注积极效应,也注意观察其负面影响,并在关注其经济获益的同时,关注其精神满足感。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1992年“乡村旅游”被首次提出之后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根据发文量情况,可将乡村旅游的研究分为4个阶段:探索萌芽阶段、稳步增长阶段、蓄势发展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各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研究视角发生变化,从供给侧到供给需求并重。

(2)从关键词来看,虽然伴随乡村战略的提出,对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研究遥遥领先,但是乡村旅游开发、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也一直是研究热点。虽然探索萌芽阶段有学者强调保持乡土性、挖掘文化特色是乡村旅游的内涵,但直到快速增长阶段,它们才逐步被重视成为新的焦点。同时,后脱贫时代,乡村旅游如何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限衔接、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成为值得关注思考的问题。

(3)研究议题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旅游者、社区参与5大主题服务,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宏观微观兼具。乡村旅游研究的变化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相关,是伴随乡村发展不断调整的研究过程。上述5类议题将会长久成为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目的均是为了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展望

总体上看,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从“乡村旅游”首次提出至今,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从起初对供给问题的关注到供给、需求问题并重,从宏观角度到微观角度,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多元化。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正合并推动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一些问题亟须开展深入研究。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实践及需要,今后的研究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1)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截至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走向新阶段,乡村旅游再迎新契机。今后的研究应当结合国家战略需要,探索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作用机制。研究者应关注乡村旅游地变迁中人际关系的变化、文化认同及乡村记忆重构、乡村旅游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农旅深层次融合延伸等,以及怎么样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防止农户返贫、缩小贫富差距,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亟待关注的问题的解决。

(2)乡村旅游与农户可持续生计。目前,乡村旅游的研究更为集中,关注点更加细微,其未忽视游客需求,也更加关注农户参与及所得利益。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不应该仅关注正面成效,也应该关注其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者不应只看到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一面,而应全面关注生计资本,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户生计资本变迁的动态机制、农户就业偏好与成因、乡村旅游地与居民人地关系。研究者应重视乡村旅游地农户人力资本差异化及成因、农户生计培养机制及政策、可持续生计下乡村旅游地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3)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乡村旅游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有待夯实,要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借鉴相关理论,努力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体系。新时代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再度审视乡村旅游特性,不断开掘乡村旅游理论内涵,将其运用到研究实践中去。研究者要融合多种学科,综合运用实证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重视科技赋能,精准描绘乡村旅游与时代联系,揭示特质动态变化机理,完善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架构,深化乡村旅游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阶段旅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