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长作业参与:方式、行为与改进
2022-05-13康乃馨徐文琪
康乃馨 徐文琪 方 征
(1.西安航空学院,西安 710077;2.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作业管理机制,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然而,“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的规定是否等同于家长不用参与学生家庭作业?除了检查批改作业,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完成上还需要和能够扮演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功能?本文将基于我国小学家长在家庭作业中的具体参与行为,廓清目前家长的参与方式和特点,探寻在“双减”背景下家长作业参与的改进路径。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
1.家长参与和作业参与
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参与十分普遍。国外学者认为家长参与内容包括:(1)建立家校合作关系;(2)充当教育角色,如在学校作为志愿者或在教学上提供帮助;(3)出席学校活动及支持孩子学业,如设置学业目标、辅导学生作业、设立学业期望等。①Sofia Brock,Alan L.Edmunds.Parental Involvement: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EAF Journal.2010.20(1):48-59.家长参与,尤其是家长作业参与看似是发生在家庭中的,但事实上是学校教育在家庭环境中的延伸,家长的参与行为并不仅取决于家长和子女,更受到其他教育主体的影响,如学校、专门教育机构等。
因此,本研究将“家长参与”定义为家长为了提升子女学习、促进子女全面发展,与孩子、学校及其他教育组织机构产生的互动行为。并将家长的作业参与行为的范畴定义为对作业的辅导、批改等简单行为,和对子女思维方式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环境的塑造,以及由作业表现产生的家校沟通等。
2.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行为方式划分
美国家庭作业领域的专家Harris Cooper(2000)用自主支持、直接接入和消除干扰三个维度区分家长在孩子作业过程中的参与方式。自主支持(Autonomy support),指家长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行为;直接干预(Direct involvement),指家长在教师或者孩子的要求下,参与学生家庭作业,帮助孩子理解作业内容的行为;消除干扰(Elimination of distractions)是指家长排除作业干扰,为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的行为。这一划分法被称为“三分法”,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多用来给家长作业参与行为进行分类。
德国学者Dumont及其团队(2014)在开发家长作业参与质量测量表时,也用控制(control)、响应(responsiveness)和结构(structure)三个维度划分家长参与方式。控制与Cooper提出的自主支持相对,专指父母参与中的消极行为方式,如施压、干涉和指挥等行为;结构指父母对作业物理环境的布置和构建;响应用来表示介入(interpersonal involvement),指家长在作业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行为。
我国则起步较晚,2010年开始才陆续有学者关注这一话题,学者们一系列关于家长参与学生作业行为的研究证实了国外的划分方法可以在中国本土化情境中被广泛利用。如黄小瑞,安桂清(2018)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得到四种家长参与类型,分别是支持型、一般型、严厉型、放养型。
3.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原因及角色功能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家长会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及作业过程中去。有学者总结出家长参与学生作业的原因在于:第一,家长对家长角色的构建,家长认为参与子女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责任;第二,家长对自我效能的感知,家长认为他们参与子女教育能够促进孩子成长成才;第三,来自学生的请求,家长会因为子女在作业过程中请求帮助而参与作业,这也让家长感受到他们的参与是被需要的。②③K V Hoover-Dempsey,HM Sandler..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Why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Teacher College Record.1995:97(2):310-31.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家长在学生作业参与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都是多样的。家长的榜样角色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家长的作业参与给学生近距离认识父母提供了机会,学生便会通过观察家长的参与行为,感受到家长的学习态度、学术水平和学习能力。此外,家长的作业参与不仅对学生学业产生影响,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强化和指导,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认知产生影响,有助于端正学生对学习和做作业的态度、形成有效的作业完成策略,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个人能力和思想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①Hoover-Dempsey K V,Battiato A C,Walker J M T,et al.Parental Involvement in Homework[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1,36(3):195-209.反观国内,家长在学生作业中所发挥的作用都较为单一,家长的作业参与形式多为提供支持、监督和控制,大多关注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其学业成绩,缺乏对孩子思维能力、非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如,高雷(201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长参与、家长自主支持和教师支持都能通过影响家庭作业自主动机进而影响家庭作业努力。李新(2018)表示当家长对作业管理态度越严时,学生各科学业成绩表现越好。实际上,除了对孩子作业的简单参与外,家长还需拓展作业参与的角色与功能,使参与的方式更多样化、更有价值,这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框架
家庭作业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巩固学生所学、促进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业功能和价值,许多家长主动或被动地以控制型、介入型的方式参与学生作业,如监督、检查、批改作业等。但是,家长在作业中的参与不仅限于上述方式,本文借鉴Cooper的三分法和Dumont的量表,对我国家长参与行为进行区分提出本研究分析框架(见表1)。家长作业具体参与行为被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1)自主支持或控制,家长参与行为被分为自主支持型参与和控制型参与;(2)响应或介入,将家长参与行为分为响应型参与和介入型参与;(3)物理环境构建,这一维度描述家长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对作业环境的布置和构建行为。
表1 家长家庭作业参与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运用混合方法中的顺序性解释设计,即先通过发放问卷收集量化数据,通过分析量化数据对家长作业参与的行为与方式产生基本认识,再通过选择典型个案进行访谈,收集质性数据以帮助解释量化数据结果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最后综合定量和定性的结果从整体进行探析。①1Ivankova N V,Stick S L.Students’persistence in a distributed doctoral program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in higher education:A mixed methodsstudy[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7,48(1):93-135.同时,本研究也融入了嵌套思想,即在资料分析阶段,针对研究问题“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参与行为有何特点?”,以分析量化数据为主,并借助部分质性数据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在分析研究问题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行为特点的形成因素时,以质性数据分析为主,辅之以量化数据分析研讨家长特征和家长参与方式间的相关性。
1.问卷设计
本研究基于上文分析框架,设计了《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行为调查问卷》,本套问卷分为《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行为调查问卷(家长版)》(以下简称为《家长版问卷》)和《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行为调查问卷(学生版)》(以下简称为《学生版问卷》)。其中,《家长版问卷》包括家长的背景变量,家长对于参与家庭作业的看法、功能的认知、对学生作业表现的基本评价,以及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频率和方式。《学生版问卷》包括学生的背景变量,学生对于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意愿和效果反馈,以及对作业功能的认知等内容。
2.访谈设计
访谈具体分为三个部分:访谈前期,即访谈提纲的设计、访谈对象的联系及确定。正式访谈,分为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访谈后期,即对访谈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访谈材料,整理结论。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对受访对象(家长和教师)进行提问,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家长作业参与的具体情况。家长访谈主要围绕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做作业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对参与家庭作业的看法等话题展开。教师访谈则主要用于了解家长与教师间就学生作业问题展开的家校沟通情况,如沟通方式、沟通频率和沟通内容等,并了解教师对于家庭作业功能的看法。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和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G市429组学生和家长,以及10位教师作为样本。其中,G市是我国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外来人口流入大市,学生与家长群体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保证了样本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另外,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避免学生在校寄宿导致家长无法参与家庭作业的情况发生,本文所选样本均来自非寄宿学校,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三)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包括两个方面:(1)问卷数据。研究将每位学生及其家长的问卷配对为一组样本。经统计,本研究共发出问卷429组,共收回有效问卷336组,回收率达78.3%。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得到,Cronbach’s Alpha=0.719,大于0.7,表明问卷信度较好;效度检验得到,KMO=0.752,大于0.7,表明问卷量表部分结构效度较好。(2)访谈调研。研究选取了19位已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及10位班主任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对象身份及编码见表2。
表2 访谈对象身份及编码
三、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参与方式分析
(一)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自主支持型或控制型参与方式
据表3结果显示,约74%的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参与频率较高,甚至有四成的家长每天都会辅导孩子作业,从侧面反映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做作业的情况都较为关心,能做到定期参与孩子的作业辅导,给孩子提供稳定且持续的帮助。在帮助的同时,大部分家长也会注重为孩子提供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另外,有86%的家长作业参与的目的并非只图“快”,他们往往会为了达到多样的目的去辅导孩子作业,如保障孩子作业质量、巩固学习成果、锻炼思维能力等,体现了家长对作业潜在的作用和帮助的深刻理解。总体而言,家长在家庭作业过程中能适当地给与孩子支持与帮助。
表3 家长在家庭作业过程中的自主支持型参与方式统计(家长问卷)
据表4显示,较少家长会在学生作业过程中选择控制型的参与方式。大部分家长在孩子作业表现不佳时,不会选择对孩子施加惩罚来改进作业表现,因为批评和惩罚式的辅导教学只会适得其反。在孩子做作业过程中,多数家长不会一看见孩子作业出错就立刻纠正错误,他们会先考虑孩子的需求再向孩子提供指导,可见让孩子学会自己检查和更正作业在家长眼里更为重要。
表4 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控制型参与方式(学生问卷)
(二)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响应型或介入型参与方式
据表5,受访学生反映,在做作业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多数家长都会提供及时性、经常性的响应和帮助,而且大部分家长在提供帮助时,会听取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会简单粗暴地向孩子灌输经验和做法。综合来看,家长在作业参与过程中能结合考虑孩子的需求再向其伸出援手,该参与方式表现出家长较好的响应性。
表5 家长在家庭作业过程中的响应型参与方式统计(学生问卷)
表6显示,学校或教师要求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频率的中位数位于“每周1-2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经常对家长在作业中的参与做出要求,这也许会加大家长被动介入学生家庭作业的可能。另外,超过87%的家长认为,学生做作业遇到问题时,他们能经常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而且家长们对自身参与的效果较为乐观,认为自己的参与不会给孩子的作业带来消极影响,自己的介入不会给孩子带来困扰,这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参与都较为满意,自我效能感较高。
表6 家长在家庭作业过程中的介入型参与方式统计(家长问卷)
(三)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物理环境构建型参与方式
家长在参与孩子家庭作业时的物理环境构建是指为孩子布置安静、适合的作业环境,做出周全的准备,进行适当的提醒。表7显示,多数家长都会重视孩子的作业时间安排,帮助学生营造安静的作业环境,甚至把必须的文具或学习设备都准备好,部分家长不仅在行动上直接构建利于做作业的学习环境,也会主动向学生解释自己用心布置作业环境的理由。由此看出,家长在参与作业时的物理环境构建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物理环境构建意识,注重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传授孩子学习环境构建的意识。但家长亲力亲为的环境构建行为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学生作业环境和作业态度有着较高要求,体现了家长在该参与方式中控制性较强的一面。
表7 家长在家庭作业过程中的物理环境构建型参与方式统计(学生问卷)
四、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参与行为的特点
(一)家长作业参与具有高度响应性
数据显示,在作业参与过程中,无论面对学生提出的学业问题,还是学习需求,多数家长能够及时回应,配合程度高,普遍给孩子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与硬件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还显示学生就作业问题向家长求助时,许多家长并不会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循循善诱,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掌握解题思路、学习解题方法,表现出家长在参与学生作业时的耐心和用心,说明多数家长的作业参与行为属于积极响应而非消极介入。
(二)家长作业参与具有较强的控制性
研究发现,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应具有独立作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家长也为学生培养自主能力提供了机会,这表明家长具有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动。
家长进行物理环境构建型参与时,会帮助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营造适合的作业氛围,甚至亲自规划学生的作业时间,这些举动虽然体现了家长对学生作业的重视,但家长亲力亲为的环境构建行为所映射出的控制欲望与家长的自主支持观念构成了矛盾:家长对学生作业准备工作的高度关心和介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生自我规划能力和独立作业能力的发展,暴露出家长对学生学习环境建构较强的控制性。
(三)家长作业参与具有高频参与的特点
数据显示,88%家长会在一周内至少参与一次学生的家庭作业,更有七成左右的家长会经常参与学生的作业(每周至少参与两次)。美国的一项调查称美国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频率较高,在不考虑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等变量的情况下,约70%的家长每周至少辅导孩子一次。①Pomerantz E M,Moorman E A,Litwack S D.The How,Whom,and Why of Parents’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cademic Lives: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7,77(3):373-410.相比之下,我国家长在学生作业中的参与频率远高于美国家长的参与频率,反映出高频参与的特点。
五、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参与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一)家长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促使其高频率、高响应的参与行为形成
家长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因素之一。表8显示,有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其作业参与行为对学生学习有着直接影响,认为家长作业参与影响微弱的家长仅占5.65%,说明家长的自我效能感很高。研究还发现,家长普遍认可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肯定家长参与对学生作业表现、学业成就上的积极影响,体现了家长参与学生作业较强的意愿。家长这种积极的参与意识促进了高频率、高响应的作业参与行为的形成。
表8 家长的作业参与意愿与自我效能感的认知情况(家长问卷)
(二)家长参与条件的缺乏和体验感不佳,减弱了参与的有效性
家长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的参与需要家长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我国,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和学生放学时间的提前形成了矛盾,家长缺乏必要的、充足的作业参与时间和精力,无法顾及学生的作业表现,这样的现实困境冲击着家长参与的有效性。
而且,学校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部分家长的自身知识储备虽然能够“解决”学生作业问题,但家长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学校中的讲解方法会有出入,导致家长有时不能有效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访谈中,有家长提到:“有一些题目真的是有点难度,老师讲的一些方法跟我们所自己理解的方法有出入,这导致指导性的作用暂时(无法发挥),可能发现跟老师讲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也就不会太多去干预了。”(C1.3)这种情况说明家长要想有效辅导学生作业,就需要不断学习巩固课内知识,但这对有工作、有个人生活的家长群体来说多有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参与的有效性也相对减弱。
访谈中,有位家长吐露的心声让人印象深刻:“(孩子)习惯没养成,学习态度不好。我们家长因为这个也很烦的。每次写作业我们都要跟他发脾气的。如果(孩子)认真(家长心情)就很好,我们有的时候就得连哄带骗,但是有的确实太那个,我们也是会大发脾气的,相信很多家长都是这样的……嗯很烦的。写作业时一直拖拖拉拉不写,你让他去他不去,很烦的。”(C1.5)这位家长在短短20秒中,留下了3个“烦”、谈及2次“发脾气”。这种不佳的情感体验令家长难以消化,有些家长在这样的情绪下逐渐产生厌烦心理,不但会对作业参与形成不好的刻板印象,而且使其更想用强硬的手段去干预孩子做作业的过程。
(三)家长对自主学习观的误解导致其参与行为的监控性
在许多家长看来,学习是为孩子自己而学,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些言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够让家长、学生重视学习在个体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但若以这些话语为依据来削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推卸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则不妥当。许多家长接受着传统观念,向子女灌输“完全自主学习”的观念,如“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做作业是他的本职,是他的分内事”(C2.2,C1.1),这是片面的。有家长在言语上表达“要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观点,可在实践中:(孩子做作业时)时不时地敲敲他的门,透过门缝看看他到底在做什么。有时候他把门还反锁,气的我要命!”(S2.1)这些行为暴露出家长仍有监控欲望和介入行为。
当然也有家长用正确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比如:“(孩子)他有自己的房间,他自己可以在房间里独立完成作业。我也会让他把作业时间空出来,要求他做作业前把桌面清洁干净,把玩具啊课外书啊这些不必要的东西清理掉。”(C2.4)但实际上,家长仅仅提供物理环境条件上的支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支持,要在主观上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减少如过分的监督、苛责、命令等强制的介入行为,让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对孩子的自主支持。
六、我国小学家长作业参与的改进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小学家长的作业参与意识强,但参与体验不佳;作业参与频率高、响应及时,但参与方式局限于控制型和介入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体验迄待得到改善,家长的作业参与方式也不应局限于狭窄的检查、批改范围。“双减”政策的推出,正是将传统的、狭义的作业参与方式叫停,减轻家长负担,改善家长作业参与体验。
(一)更新家长观念,确保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
家长需要理解自主学习的深刻含义,充分尊重学生在作业参与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好沟通工作。
首先,家长需要更新观念。理解自主支持并非单指为孩子提供物理环境条件,还需要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作业参与中,承担“指引者”的角色,引导孩子的自主学习行为,塑造孩子主动自主学习意识。如在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减少打扰、不擅自帮孩子规划作业时间或准备作业工具等;减少在作业中的强制介入行为,只需在学生真正有需求时及时响应、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加以指点。
其次,家长需要注重沟通。在作业参与前,与孩子进行足够的沟通,充分了解孩子需要何种参与、何种支持,明确孩子的真实诉求;在参与时,应观察孩子学习习惯和成长特性,耐心倾听孩子的反馈,将孩子作业表现中暴露出的问题细致化、精致化,再有针对性地改进作业参与策略,最终实现提升作业质量的目标。这样一来,家长的参与也更加灵活细腻,良好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子女产生摩擦和争执,提升了家长的参与体验。
(二)促进家校联动,加强作业参与的沟通和指导
加强子女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协同发展,帮助家长摆脱孤立无援、无人指导与协助的境地,从而提高家长作业参与的效率。
首先,学校应拓宽家校沟通的渠道。学校要保留传统的家校沟通渠道,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同时也要创新合作手段,以“高层次双向性”为导向,就家长作业参与问题和学生作业表现与家长加强沟通联系,可以通过搭建家长与教师的课后互动云平台,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动态都能够被家校共享,并形成双向的家校沟通模式,或通过增设家委会中作业管理委员职责等途径,盘活多种家校沟通渠道,全面整改家校合作工作,使家校沟通话题细致化、实际化。
其次,家长应积极联系教师和学校。家长要放下对学校的防备,解除不信任关系,主动关注家校沟通的渠道,与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针对在作业参与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教师提出家庭作业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建议和意见,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及作业表现,与教师一同探讨有效指导学生作业、培育学生习惯能力的技巧和方法。
(三)加大社会关注度,释放家长作业参与的活力
家长在参与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必要条件的限制,因此,获得社会各界的帮助与关注尤为重要。
首先,政府应明确作业参与中各主体的权责边界,加强对各主体的监管。可通过政策指引和制度设计加以实现,“双减”政策就是政府对学生作业参与进行管理的重要表现,有助于家长从检查、批改作业的桎梏中脱离出来,更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反映出的思维能力和其他表现。
其次,政府应激活社会和社区资源,牵头确立专门的家校合作管理队伍。如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就是在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等多主体主导下进行的。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2-26(1)家校合作工作也可以参照这一模式确定统筹家校合作工作的主导部门,并且在各级政府内引入有专业资质的、可以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指导工作的专家学者及专职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的家校合作指导队伍。
最后,政府应调动学校资源,指导开展家长学习培训活动。在一定区域内和学校内组织家长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加强家校合作知识技能培训,培养家校合作意识,为更好地指导家长如何参与子女教育储备专业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