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学科》(第三版)编辑实践与探索
2022-05-13闫运利
闫运利
《中国大百科全书》自1978年开始编纂,截至2021年7月已经编纂出版三版。其中,第一版于1993年8月出齐,按学科或领域分为74卷,约7.8万个条目、1.3亿字;第二版于2009年3月出齐,所有条目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共32卷,约6万个条目、6000万字;第三版于2014年正式启动,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同时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和纸质版,2021年7月发布首批条目[1],包括网络版中文条目约21万个、中国主题英文条目1000个、纸质版3卷,其余条目和卷次也将陆续编纂发布和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众多学科领域之中,中国文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广大读者经常检索、查阅的学科领域。《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收录《中国文学》2卷,约2230个条目;第二版没有单独设卷,收录《中国文学》约2258个条目;第三版以第一版、第二版删除重复条目后的约3000个条目为基础,同时以3倍左右的规模予以扩充,最终设计15个分支、7000余个条目:从先秦到当代分期的11个文学分支,再加上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通史通论等4个分支。[2]本文拟结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学科的编辑工作实践,从条目标题设置、条目定性叙述及繁简字转换需要注意的事项三个方面探讨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条目标题设置
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单元,是便于读者快速寻检和参阅的一个知识主题的系统陈述。一个完整的条目主要由条目标题和释文构成,释文又包括定义和定性叙述、基本内容、层次标题、配图、参考文献、扩展阅读等部分。其中,条目标题是能准确概括条目释文的术语和通用的词或固化了的名词性词组,是百科全书最基本的检索手段。因此,条目标题的设置对于百科全书的编纂至关重要,应该务求准确,同时尽可能简明。
(一)务求准确
百科全书扼要概述人类知识和历史,并着重反映现代科学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被称为“工具书之王”。因此,权威性、准确性与规范性是百科全书编纂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设置条目标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性。
如条目“上博简《鸰鹂》”,标题应为“上博简《鸰縴》”。《尔雅·释鸟》载:“鸟少美长丑为鸰縴。”大意是说这种叫“鸰縴”的鸟幼小时很漂亮,长大却变丑了。“鸰縴”又作“鸰离”“流离”“留离”等,但均不作“鸰鹂”。
如条目“《创造社刊物》”,标题应为“创造社刊物”。因为创造社刊物是指20世纪20年代初由创造社先后出版的《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和《创造月刊》等一系列刊物,并非专指某一种刊物。类似的条目还有“《古文选本》”,标题应为“古文选本”。因为古文选本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之一,并非专指某一种选本。
又如条目“《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标题应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研究组选择赵慎修等学者的9篇论文、编排在一起的论文集,有些人也俗称《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论文集》,但这一论文集的准确名称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集》。类似的还有条目 “《瓶水斋说诗》”,标题应为“《瓶水斋诗话》”。
(二)尽可能简明
条目标题是读者检索条目的重要工具,在准确的前提下还应该尽可能简明,一些非必要的信息可以删去。这样既便于检索功能的实现,又利于与其他条目的文内链接。
如条目“杜少卿(《儒林外史》)”“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严监生(《儒林外史》)”,标题中应删去后面的括注内容,分别改为“杜少卿”“马二先生”“严监生”。原因有两个:一是删去括注内容之后,既不影响知识主题、条目内容的完整表达,又便于读者检索;二是如果这些条目出现在其他条目中,也方便设置文内链接,不至于条目标题太长,在设置文内链接时出现误解。况且这些条目的定性叙述中已经标明“中国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再在条目标题中加括号注明,也显得重复、累赘。同类条目还有“冷于冰(《绿野仙踪》)”“温如玉(《绿野仙踪》)”“唐赛儿(《女史外传》)”等,标题分别应为“冷于冰”“温如玉”“唐赛儿”等。
类似的条目还有 “《羔裘》(唐风)”“《羔裘》(桧风)”“《羔裘》(郑风)”“《扬之水》(唐风)”“《扬之水》(王风)”“《扬之水》(郑风)”等,标题应统一为“《羔裘》”和“《扬之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一类条目标题中括注的内容主要用于区别同名条目,而这种区别已经在定性叙述中有所显示,如条目“《羔裘》”定性叙述中的“《唐风》第七篇”“《桧风》第一篇”“《郑风》第六篇”已经标明篇目出处;二是删去括注的内容后,不但不会影响条目的检索功能,还能启发和引导读者查阅其他相关条目,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检索“《羔裘》”,虽然会同时出现三条,但是检索页面上会显示相应的定性叙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查阅。其他同类条目还有《诗经》中的篇目“《甫田》”“《柏舟》”“《谷风》”等,此处不再赘述。同理,像“《采莲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同名作品、同名著作条目也不必在标题后面括注作者、编者、出版单位等信息以示区别。
此外,还有一些条目标题中的信息为众人周知,因此也不必出现在条目标题中。如条目“性灵派”“肌理派”,众所周知,这些都是中国清代中期的诗歌流派,因此标题不必写作“性灵诗派”“肌理诗派”;还有条目“《葬花辞》”,标题也不必写作“《黛玉葬花辞》”等等。
二、条目定义和定性叙述
定义和定性叙述是对事物本质特征或概念内涵、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条目一般需要有定义和定性叙述,放在释文的开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条目都需要有定义和定性叙述,而且同一类别的条目定义和定性叙述必须统一。
(一)能简则简,能省则省
有些条目标题简单明了,一看便知条目的大概内容,这种条目定义和定性叙述可以直接省去。如条目“《诗经》研究”,一望便可知这一条目主要介绍《诗经》的相关研究状况,原来的定义“对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进行解释的一系列著作”可以直接省去,况且这个定义也不能完全概括“《诗经》研究”的主要内容。同类条目还有“《楚辞》研究”等。
有些条目的定义和定性叙述中的一些信息也可以省去。如条目“《诗集传》”“《诗经通论》”“《毛诗传笺》”等著作条目的定义,不必写作“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研究著作”,直接改为“《诗经》的研究著作”即可。因为《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已经是很多人都了解的文学常识,况且定义和定性叙述中的“《诗经》”也可设置文内链接,查阅“《诗经》”条目,也可了解到这一文学常识。类似的条目还有“《天问纂义》”“《楚辞集注》”等著作条目的定义,也不必写作“中国战国时期《楚辞》的研究著作”或“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总集《楚辞》的研究著作”等。因为有的信息是文学常识可以省去,还有些信息不够准确,如将《楚辞》概括为“楚国文学总集”恐有不妥,加上反而麻烦。
(二)同类条目的定义和定性叙述须统一
定义和定性叙述的统一主要是指,凡是几个成为一个系列的同类条目,它们的定义和定性叙述应该尽可能规范化和模式化。这是百科全书作为工具书的基本要求。
如条目“《桃夭》”“《皇矣》”“《公刘》”等《诗经》中的具体篇目,定义和定性叙述可以统一为“主要内容+篇目出处”,下列表格试举三例,其他同类篇目均可以照此处理。
原定义和定性叙述 修改后的定义和定性叙述《桃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的第六篇。祝福美好婚姻的诗歌。《诗经·周南》第六篇。《皇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关于周人追述开国历史、赞美周族祖先的史诗。周人追述开国历史、赞美周族祖先的史诗。《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第七篇。《公刘》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述公刘迁都于豳的周民族史诗。《大雅·生民之什》第六首。记述公刘迁都于豳的史诗。《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第六篇。
如条目“赋”“比”“兴”,均为先秦文学分支下设置的条目,原来的定义和定性叙述分别为“中国古代文体名”“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诗经》六义之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显然,三者的定义和定性叙述并不妥当,且混乱不一,可以统一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诗经》六义之一”。其他类似条目还有“地籁”和“人籁”,“清华简《诗》类文献”和“清华简《书》类文献”,“上博简《兰赋》”和“上博简《李颂》”,等等。这些自成体系或系列的同类条目,我们应该放到一起通盘考虑,无论从条目标题、定义和定性叙述,还是释文编纂体例,都应该尽可能统一。
三、繁简字转换需要注意的事项
繁简字的规范问题一直是困扰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难题,尤其是在非古籍出版的古代题材类稿件中,表现更为突出。古籍整理与出版,自然以繁体字为主;而一些非古籍出版,一般以通行的简化字为主,但因涉及古代内容,又不能避免繁体字,这就带来一些问题。如一些不该简化的繁体字被简化,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化字时转换错误,等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非古籍出版物,坚持在准确的前提下,优先使用简化字,如“《文章辨体彙选》”应简化为“《文章辨体汇选》”,“《七啟》”应简化为“《七启》”,“赵渢”应简化为“赵沨”,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事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在繁简字转换过程中,注意辨清相关繁简字的源流,避免张冠李戴;二是在网络版百科全书中还应该考虑读者的用字习惯和检索需求。
(一)辨清源流,避免张冠李戴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国家进行了多次汉字简化的工作。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繁体字对应多个简化字或者一个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现象。
如条目“乱”中引用《乐记》的话解释何为“乱”:“凡乐之大节,有歌有笙,有闲有合,是为一成。始于升歌,终于合乐。是故升歌谓之始,合乐谓之乱。”“有闲有合”之“闲”在古籍中原为繁体字“閒”,同时对应两个简化字“闲”和“间”。在此处应该使用“间”,而非“闲”,即“有间有合”。因为“间歌”和“合乐”是中国先秦时期两种音乐演奏形式,“间歌”指“堂上堂下,一歌一吹,更递而作”(《礼记·乡饮酒》),即歌、吹间隔交替进行;“合乐”指“堂上有歌、瑟,堂下有笙、磬,合奏是诗”(《仪礼》),即堂上、堂下之乐一起演奏。“闲”与“间”,虽一字之差,但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了。
如条目“《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余》”,应为“《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馀》”。“馀”和“余”,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字,即现在的简化字“余”分别对应“馀”和“余(第一人称代词)”,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于古文。《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馀》作为古代书籍的专有名词,也可以保留繁体字,如2017年崇文书局出版的《草堂诗馀:汇校汇注汇评》,2006年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刊草堂诗馀二种》均使用“馀”,而非“余”。类似的例子还有:现行的简化字“干”分别对应“干(干戈)”“乾(乾湿)”“幹(才幹)”和“榦(树榦)”,简化字“发”分别对应“發(發达)”和“髪(头髪)”,简化字“松”分别对应“松(松树)”和“鬆(鬆弛)”,等等。如条目“张读”中“僖宗干符五年(878)为中书舍人”,条目“司空图”中“僖宗干符末,召为礼部员外郎”,条目“《杜阳杂编》”中“干符三年(876)居住在武功杜阳川”,此处“干符”均应为“乾符”,为唐僖宗的年号,这显然是错将“乾”当作“干”的繁体字了。由上述可见,繁简字转换时,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汉字的繁简对应关系,认真甄别、慎重选择。
(二)兼顾读者用字习惯和检索需求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同时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和纸质版。从传统的纸质版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版,文字载体形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在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也应该予以区别对待。比如纸质版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如音序检索、笔画检索、分类检索、外文检索和主题检索等。而且纸质版完全可以用肉眼看到,无论使用繁体字还是简化字都可以检索到。但是,网络版除了条目释文中设置的超级链接外,更多地依靠输入条目标题进行检索,因此选择繁体字还是简化字,还需考虑读者的用字习惯和检索需求。
如条目“高適”“胡適”“晏幾道”“曾幾”“西崑体”等,《辞海》等辞典类工具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中多选用“高適”“胡適”“晏幾道”“曾幾”“西崑体”等繁体字。但是从现实的使用、通行程度来看,“高适”“胡适”“晏几道”“曾几”“西昆体”等简化字使用的频率更高。即便是《北京大学学报》刊发的文章《論高适和岑参的詩——〈高岑诗选〉前言》全篇使用繁体字,但是“高适”仍选用简化字。再者,现在从中小学语文课本到大学生《中国文学史》教材,都已经采用“高适”“胡适”“晏几道”“曾几”“西昆体”等简化字,而非“高適”“胡適”“晏幾道”“曾幾”“西崑体”等繁体字。而且随着文字规范要求的日益严格和读者用字习惯的日趋简化,一些工具书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简化字。如《宋词鉴赏辞典》《宋词大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均使用“晏几道”,而非“晏幾道”。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在繁简字选用时也应该兼顾读者的用字习惯和检索需求,以充分发挥网络版的检索功能,吸收网络的多元、创新、开放、共享等特点,生产读者易用、喜用的网络产品。
四、结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历时15载,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第二版又历时14载,真正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第三版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型百科全书,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全面创新,在产品形态上也会更加丰富。中国文学学科坚守百科全书编纂的权威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无论是条目标题的设置、定义和定性叙述的规范化,还是繁简字处理时的认真甄别与慎重选择,都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我们还秉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百科精神,灵活应对网络版百科全书的新特征,在条目内容中加入了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一项巨大的科学文化的基本建设,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总结、大检阅,也必将是代代百科人孜孜以求、为之奉献的终身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