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款发动机缸体水套漏水问题改进
2022-05-13陈丽霞汤守哲于建民乔彦超
陈丽霞 胡 广 汤守哲 于建民 乔彦超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浙江 宁波 315336)
引言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发动机的生产要求更加苛刻,要求高强度、高可靠性,而且结构要轻便[1-2]。
缸体是典型的薄壁高强度铸件,材料普遍使用HT250,缸体铸造缺陷导致泄漏是长期困扰发动机生产企业的典型问题。泄漏不仅造成零件报废,而且浪费较大的人力及设备成本,故需要对铸造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来控制缸体的质量。
1 问题描述
客户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水温过高,进站检查发现发动机缸体底部存在液体,进一步确认发现水套外壁存在漏点,如图1 所示。
图1 发动机缸体水套泄漏点
2 原因分析
2.1 缸体外观确认
缸体泄漏点附近无磕碰、撞击等痕迹,说明缸体装机后水套本体未受到外力冲击,如图2 所示。
图2 缸体水套外观检查
2.2 探伤分析
使用高速喷丸对水套内壁进行清理,完成后使用气枪对水套内腔吹气,使用手电观察确保内壁干净,如图3 所示,清除表面杂质及防锈漆。
图3 缸体水套内壁清理
将缸体倾斜80°~90°,在缸体上下面水套内壁使用渗透剂进行喷洒,喷洒均匀约1~2 s,要全覆盖,如图4 所示,渗透时间为30 min。
图4 缸体水套内壁喷洒渗透剂
在缸体上下面水套外壁使用显像剂进行喷洒,如图5 所示,喷洒均匀,要全覆盖。12h 后观察是否有红色探伤夜渗漏,水套外壁存在红色探伤液渗出,如图6 所示,说明缸体水套内壁与外壁贯穿,导致冷却液泄漏。
图5 缸体水套外壁喷洒显像剂
图6 红色探伤液渗出
通过显影剂对缸体泄漏点进行局部显影渗透,发现缸体水套外壁存在明显泄漏点,说明水套中的冷却液通过此通道泄漏到缸体外侧。
目视缺陷位置外观无碰撞痕迹,内壁有一细小缺陷,通过X 光探测,发现存在缺陷阴影如图7 所示。
图7 缺陷X 光探测
对故障部位进行切割,发现缺陷贯通水套外壁,如图8 所示。对相同故障的另一个缸体进行分析,如图9 所示,缺陷内部颜色发暗,表面粗糙,初步判断为砂渣孔。
图8 故障部位切面
图9 缺陷部位砂渣孔
对缺陷成分进行电镜分析,发现泄漏通道内容物含有大量的C、O、Si、Fe 及少量的Na、S、K,说明存在大量氧化物符合砂渣孔的特征,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 砂渣孔显微结构
图11 泄漏通道内容物电镜分析
对缸体水套剖切进行壁厚确认,壁厚实测为4.09 mm,如图12 所示,满足设计要求(壁厚要求3.5±0.7 mm)。
图12 缸体水套壁厚确认
2.3 模流分析
对气缸体进行模流分析,气缸体毛坯浇排方案设计合理,但最后凝固不均匀,如图13 所示。
图13 气缸体铸造模流分析
针对MAGMA 模流分析,1#、2# 缸位置两股铁水汇集,如图14 所示,此过程会导致铁水对冲,产生紊流或卷气,容易产生铸造缺陷。并且浇铸时间达8.6 s 时,缸体筒位置未完全充型,浇铸时间长,铁水在模具充型末端温度降低,铁水凝固前温度低,导致缺陷产生。
图14 MAGMA 模流分析
对工艺过程进行排查发现两个问题点:
1)砂芯转运工序
发现砂芯在吊装转运过程中,工装夹取位置为铁水流入的主浇道。吊装夹爪夹持主浇道口时,会存在主浇口部位损坏,导致浇道砂子脱落,表面浸涂层脱落,浇道表面强度随之降低。在浇铸时铁水充型过程中,铁水反复冲刷浇道,使砂子脱落,砂子进入型腔中,在凝固末端凝固,形成砂渣孔,如图15 所示。
图15 凝固末端砂渣孔
2)浸涂烘干工序
排查浸涂后砂芯内部的浸涂液体表干情况,将温度传感器内置于水套内部,按照正常的烘干作业进行[3]。利用炉温仪对水套内部随炉温度检测监控,通过对水套内部的温度检测来评价水套内部液体是否完全表干凝固。炉温仪的结果显示,图16 中T3黑色线条为水套内部温度监控,整个烘干过程水套内部温度为150 ℃~185 ℃(烘干温度要求160 ℃~220 ℃),最高温度低于标准35 ℃,烘干温度不满足要求,水套内部砂芯无法完全烘干。
图16 水套内部随炉温度检测监控
未烘干的砂芯在浇铸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表面强度不足,在高温铁水冲刷过程中容易产生砂子脱落,造成砂眼的产生。另一个问题是未干燥砂芯的湿度较大,含水量多,在高温浇铸时会产生大量的水汽,造成浇铸系统中发气量大,凝固时会产生气孔等缺陷,不利于浇铸成型。
2.4 工艺分析
对现有的组装-浸涂-烘干工艺进行分析,发现现工艺为水套与主体芯现场组装,组装完成后整体进行烘干。由于主体芯和水套组装后平放在传输带上进行烘干,水套芯和主体芯内部存在遮挡,有效烘干面积大大降低,烤箱热量无法传导,导致水套芯内部烘干温度低。烘干工序完成后,砂芯内部未完全烘干,导致砂芯表面强度不足及发气量大的问题,在浇铸后会产生砂渣孔,如图17 所示。
图17 现有的组装-浸涂-烘干工艺
砂渣孔产生原因小结如下:
1)铁水充型时间长:长时间充型导致铁水凝固温度低,流动性差,造成铸造不良;
2)转运抓取位置不合理:砂芯在吊装过程中,工装夹取位置损坏主浇道,充型过程中易形成不良。
3)工艺排布不合理:水套与主体芯先组装再烘干,导致水套与缸筒交接处,温度低,未完全烘干,水分超标,发气量大,砂芯表面强度低,产生砂渣孔。
3 整改对策
1)增大入水口直径,由D35 mm 变为D40 mm,如图18 所示,加快铁水充型速度,保证铁水温度以及流动性。
图18 模具修改
入水口直径增大后铁水充型速度得以加快,经过仿真分析确定铁水在7.2 s 时已完成缸体充型如图19 所示,铁水平稳充型速度增加,提高了1#、2#缸筒位置铁水温度。
图19 改进后模流充型时间分析
2)修改吊装抓取位置,防止破坏主浇道。抓取浇道改为抓取前后端,如图20 所示。
图20 砂芯转运抓取位置改为前后端
3)水套芯和主体芯组装烘干顺序调整:先组装再烘干更改为先烘干再组装,如图21 所示。
图21 更改烘干组装工艺流程
整改后产品8 个月内无复发漏水问题,整改效果明显。
4 结论
1)对铸造产品的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影响因素,对充型速度、凝固时间及砂粒追踪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保证模具设计是最优方案。
2)对工艺过程进行详细的评估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过程是否存在损坏浇道的情况,对此类故障需要避免。
3)现场的工艺排布要合理,对工序前后排布进行模拟分析,避免存在工序排布顺序不合理导致砂芯损坏、无法烘干、组装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