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南直地区具有自然人文景观特征的地名研究

2022-05-13潘虹刘正涛金嘉伟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

潘虹 刘正涛 金嘉伟

摘要:明代南直地区是国家政权核心区域之一,其地名文化景观不但直接反映明代南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建设情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作为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缩影。具有自然景观特征的地名可分为地形水文、动植物、经济、军事、建筑、工程、姓氏等类,反映出南直水系发达、低山丘陵众多、植被多样性等自然景观特征;文化景观类地名则展现了南直地区在明代军事海防部署严密、商业贸易发达、人口众多、建筑密集和人文气息浓厚等文化景观特征。此项研究有利于还原当时南直地区的历史环境,对当下进行历史地名研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读史方舆纪要》地名;南直;自然景观;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K248;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121-04

地名的形成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历史因素[1]。通过研究某一地区的地名,可以挖掘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上,地名研究起步很早。明末清初时,顾祖禹写成《读史方舆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堪称中国古代史上历史地理学的集大成之作,是考证中国古代地名、研究政区变迁必备的工具书[2]。本文试图通过统计《纪要》所载的明代南直地区的地名,梳理明代南直地区的地名文化景观,以期客观地还原与认识明代南直地区的历史状况。

一、研究区概况

明朝初年,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市),以京师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为直隶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以原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地区为直隶,称北直,而南京称留都,亦保留中央制度,原直隶南京的辖区基本不变,称南直,以示与北直区分。南直地区大致覆盖了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面积广大。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即便南直地区在明朝初年失去了首都地位,但是依然在整个明代乃至以后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贯穿明代始终。

二、地名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全面梳理《纪要》卷二十到卷二十九即“南直二”到“南直十一”,一共统计出6104个地名,其中府级地名14个,属州13个,属县96个,另有近6000个的非政区地名。根据南直各地名命名来源及其反应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特征,本文将南直地名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地名。统计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三、南直地名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自然景观类地名

1.水文类地名

南直地名中自然景观类地名居多,共有3841个,主要以反映地形地貌的山、水类地名最为常见,水文类最多有1802个,占地名总数的30%。用字较丰富,有51字,其中含“河”字地名最多有388个,含“湖”字地名279个,含“水”字地名146个,含“港”字地名132个,含“溪”字地名109个,含“塘”字地名105个,还有含“江”“洲”“渡”等地名。据《纪要》,南直地区大约有150条河流,130个湖泊,河湖数量众多。这反映了当地河湖交错的地貌景观特点。

2.地形类地名

地形类地名共1470个,占地名总数的24%。共用30字,其中含“山”字最多有1071个,含“岭”字112个,含“沙”字40个,含“冈”字36个,含“洞”字35个,含“峰”字33个,还有含“石”“岩”“矶”“口”“丘”等字相对较少,数量在1—30个。据《纪要》,南直地区大约有300座山。长江下游地区是由长江等河流冲刷出来的沉积平原,几乎没有海拔特别高的山。因此,此处的“山”应当理解为“丘陵”更为合适。这反映了当地丘陵交错的地貌特征。

3.动植物类地名

动植物类地名共有569个,占地名总数的9%,共用52字。其中动物类地名含“龙”字最多有142个,含“马”字有104个,含“牛”字有37个,含“凤”字21个。植物类地名含“梅”字最多有31个,含“竹”字28个,含“桃”字20个。除了“龙”与“凤”是想象中的动物,其他地名反映了南直地区动植物的多样性。

以上南直地区自然景观类地名综合反映了南直水系发达,低山丘陵众多,植被多样性良好等自然景观特征。而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南直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数次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中心、乃至于明初建都所在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文化景观类地名

1.军事类地名

南直地名中人文景观类地名共有2263个,其中军事类地名最多有755个,占地名总数的12%,共用17字。这也体现了《纪要》浓厚的军事色彩。地名中含“镇”字的地名最多有303個,明代的军镇并不是实体的政区,但同时具有军政一体化的特点,含“司”字地名162个,含“驿”字73个,含“关”字51个,含“寨”字34个,含“卫”字33个,“所”字25个,还有一些营堡、水寨等,例如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宝山所、独树营、杨舍镇堡、角斜寨等。

南直地区之所以军事类地名居多,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满足政治需要。明朝建国时定都于此。是后迁都北京,南京作留都,仍保留中央官职。虽不再为国都,但是仍然具有国都的政治影响力。而且,凤阳府是朱元璋故居,古作“龙兴之地”,势必会受到明廷重视。

第二,确保经济安全。自宋代以来,南直地区就是全国经济重心。到明代,江南的赋税收入占了明代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3]。此外,大运河也从南直地区穿过。隋唐大运河的开通目的之一,就是要方便转运江南地区的赋税。元代时,大运河进一步修缮。为了能够稳定地方治安秩序,尤其是为了应对沿海地区的倭寇入侵,确保赋税收入源源不断地转运至京师及北方,明代不得不安排重军把守南直各地。总之,南直地区的军事防守一直是明朝历代帝王所注重的。

2.建筑类地名

建筑类的地名有374个,排在第二位,占地名总数的6%,共用22字。其中含“门”字109个,其中就有明代南京内十三和外十八座城门,例如城东的朝阳门(今中山门),城南的正阳门(今光华门),城西的三山门(今水西门),城北的神策门(今和平门)。此外还有用字频率较多的“桥”字106个,另有含“航”(浮桥)字5个,包括著名的秦淮四航:朱雀航、竹格渚航、骠骑航、丹阳后航,以及在石头城左右的榻航,这也反映江南水乡地表河网密布的水文特征。其他建筑类用字还有“寺”“亭”“台”“宫”分别有36、31、26、15个等。

建筑类地名数量巨多,反映出南直地区建筑程度与发达水平。细究其因,主要有三。

第一,南直地区,尤其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城市建设上日趋完善。

第二,我国经历了数次人口大迁徙。自两晋时期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开始,北方优秀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着快速普及到南方,加速了南方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

第三,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兴盛,寺庙广建,这也是南直城市建筑发达的一个方面。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南直地区的建筑类地名在文化地名景观中排名第二。

3.工程类地名

工程类地名有226个,占地名总数的4%,共用12字。其中含“沟”字地名最多有59个,含“堰”字地名39个,含“渎”字地名34个,含“闸”字地名29个,还有含“堤”“坝”“陂”“埭”等字,“陂”“埭”两字有堤坝、堰的意思,例如永丰陂,《纪要》载:“在县东南二十里。引青弋江为陂以溉田”。我国封建社会以农为主,而南直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农业发展。南直地区雨水充沛且水系发达,人民为了灌溉引流和保护耕地不被淹没,建造了诸如圩田等、河沟各种水利工程。这些地名也客观反映了南直地区生产力的发达。

4.姓氏类地名

姓氏类地名有221个,占地名总数的3%,共涉及91个姓氏。其中以吴姓和张姓地名最多,均有9个,其次为李姓、刘姓、杨姓、赵姓地名,均为7个,周姓地名6个,其余各姓氏地名数量均匀。这与宋元明时期的排在前列的几大姓氏也是吻合的。

吴姓和张姓数量最多,也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周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为了让位奔走吴越一带(今苏州无锡地区),建立了吴国。春秋时期,吴国称霸诸侯。汉初高祖刘邦分封吴国于此;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割据苏州,自称“吴王”。诸如此类,因而吴姓在南直地区发源甚早,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张姓在南直地区的起源也很早。秦汉时期,留侯张良的后裔迁往江苏。汉末三国时期,张姓成为江南“顾陆朱张”四大姓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繁衍,直到明朝,张姓人口主要集中在今江苏、浙江、江西一带,至今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5.经济类地名

经济类地名有136个,占地名总数的2%,共用18字。其中含“场”字地名最多有32个,以旧时置盐场居多,如丰利场、石港场、西亭场等;含“市”字地名31个,古时商旅聚集的地方,如高陆堰市;其次含“店”“仓”“里”字地名分别为12、10和9个等。南直地区作为明代的重税区,漕仓数量相对较多,如“太平仓税课局”。

我国封建王朝以农为本,商业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土壤。明清时期更是出于各种原因执行海禁政策,几乎断绝了与海外地区的贸易往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南直地区经济类地名的数量在地名总数中占比很少。但是,商业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江南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系发达,漕海连通,物产丰盛,交易频繁,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也成为了明代为数不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域之一。

6.方位类、园林类地名

还有相对较少的方位类、园林类的地名,分别有95个和50个。其中方位类地名中,用字比较多的是“阳”字有32个。园林类地名有50个,主要用字包括“陵”“苑”“园”“圃”,其中含“陵”字地名最多有40个,包括景安陵、景宁陵、泰安陵等。这些地名反映当时南直地区城市建设的发达,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历史基础。

7.人物类地名

人物类地名有54个,共涉及历史名人47位,蕴含着人们对相关人物的纪念。如以西楚霸王项羽命名的地名就有3个,分别是凤阳府的霸王城和项王城,相传是项羽屯兵处;还有庐州府的霸王冈。

南直地区文化底蕴丰富,盛出人杰,不乏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单就封建时期而言,初有汉代开国集团刘邦、萧何、樊哙等,末有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均出自南直地区。为了纪念历史人物,以其名命名与之相关的建筑或地点成为一种传统。

8.其他

其他还有以传说、古城、故国、美愿、数字等命名的地名有361个。例如以传说命名的地名有苏州府的相城,扬州府的会盟原,池州府的弦歌乡等。以古城、故国命名的茆城、黥布城、团箕城、霍胡城、舒城、皖城等。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福的地名有太平府、仁爱乡、永福省等。还有以数字命名的六城、五城村、十八里寨等。

这些人物、传说、古城类地名等,反映了南直地区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以上南直地区文化景观类地名共同展现了今江苏、安徽、上海在明代军事海防部署严密、商业贸易发达、人口众多、建筑密集和人文气息浓厚等文化景观特征。

结语

研究结果显示,南直地区自然景观类,尤其是山水类地名数量繁多,并多以自然地理實体命名,这源于南直地区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其所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域。人文景观类地名的数量主要受河流和平原等地理单元的约束,同时与南直作为明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位有紧密联系,反映出明廷为维护己身统治、确保赋税收入而实施的政治、军事措施,也反映出围绕大运河而繁荣的社会经济活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以及文化的频繁交流。

自然景观类地名与人文景观类地名相比,前者是后者发生、发展、兴盛、变化的环境前提,后者则是社会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产物,数量更多、内涵更加丰富,并且对前者有主观能动地改造作用,两者都是南直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

通过研究明代南直地名分类的特征,既能够有利于还原当时南直地区的客观历史环境,也有利于当下历史地名研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地方文化,也可为了解地情、省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题材。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地名条[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2]刘龙雨,胡迪.《读史方舆纪要》数据库建设中地名解析的原则与方法[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8-131.

作者简介:潘虹(1988—),女,汉族,江苏南京人,三江学院历史与文化地图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

刘正涛(1975—),男,汉族,山东东阿人,博士,三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信息化。

金嘉伟(1991—),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单位为三江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