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摆脱贫困》为文本依据溯源习近平扶贫思想

2022-05-13刘圆圆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摘要:习近平同志的著作《摆脱贫困》不仅是中国当代扶贫思想集大成者,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指南。其中展现的“思想扶贫”“因地扶贫”以及接地气的扶贫之法极具操作性。这些扶贫思想具有实践性、人民性和创新性特点,其扶贫思想的精髓:(一)扶贫先扶志,增强内生动力;(二)实事求是,创新扶贫之策;(三)致富不致富,关键在支部。由此拓展了一条中国农村从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变短期运动战式扶贫为长期常态化扶贫;由解决乡村脱贫问题转向乡村综合发展;完善和改进衔接脱贫机制和政策。

关键词:脱贫攻坚;《摆脱贫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092.7;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021-04

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习近平在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文章都收录在这本书中。在这一时期积累的扶贫经验,提出的有关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此书是习近平最早表述扶贫思想的著作,其在书中提到的早期扶贫观念,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已经践行。虽然过去了30多年,广大农村摆脱贫困的目标也已完成,但是《摆脱贫困》中关于扶贫的论述不仅是扶贫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当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指南,对于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摆脱贫困》追溯习近平的扶贫思想

(一)摆脱思想之困,进行思想扶贫

思想的贫困是指人们在理解、分析、解决问题时缺乏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缺乏摆脱贫困的能力和途径。思想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要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必须先摆脱思想的贫困,进行思想扶贫。

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摆脱思想的贫困。习近平同志在《把握新的机遇》中提出“要淡化贫困县意识”[1]50。依靠国家帮扶和他人支援,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如果遇到灾害和意外事故,很容易迅速返贫。扶贫先扶志,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美好的生活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才能得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只有摆脱思想的贫困,依靠自己的劳动,迸发出充足的劳动热情,才能真正长期摆脱贫困。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摆脱思想的贫困。领导干部要转换观念,解放思想,跳出老思路看问题,要锐意进取、大胆开拓;要实事求是,把握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动发挥优势,争取效益最大化;要把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发展时要避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要突出重点,把握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唱好经济这个主旋律,各项措施都要围绕着经济这个中心。

(二)因地扶贫,探寻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方针都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丈量出来的。亲力亲为、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扶贫是立足于实际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之策,他指出,对于一些特别贫困地区,需要念好“山海经”,如果实在无法在当地脱贫,走出困境,可以采取易地搬迁政策。他在《摆脱贫困》中说:“闽东有山有海,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闽东是贫困地区中的贫困地区,扶贫必然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但是宁德地区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还有很多山林处于待开发状态,山林利用率不足,如何合理地开发大山里的“宝藏”?他提出发展立体的种植业,利用荒山、荒地来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损害自然,开展能创造“产能”的绿色工程,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的念好“山海经”是指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强项。可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怎么办?异地搬迁。在扶贫过程中,他发现有些地方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们生活条件很差,完全没有脱贫的门路,不像有些地区可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这些脱贫困难、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他提出了创新性的举措“易地搬迁”。这个措施为“特困”地区致富无望的人民指出了一条新出路。这一举措在当时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从此拉开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先河,让无数“脱贫困难户”过上了美好生活。在脱贫攻坚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迸发出蓬勃生机,措施更为全面,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以后的后续工作也非常重视。

(三)方法“接地气”,扶贫见实效

因地制宜,一地一策,脚踏实地,深入基层。这些都是《摆脱贫困》中总结出的“接地气”“见实效”的扶贫之法。下面具体介绍几种。

1.弱鸟先飞

《摆脱贫困》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弱鸟如何先飞》,习近平同志通过走访调研,提出了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的问题,如何先飞?他认为闽东虽然有很多薄弱环节,但依然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先飞”。“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要的是确立先飞意识,不能把发展仅仅放在依靠外力上,更主要的是要认识到,解决原材料和资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自身,要养成事事求诸于己的习惯。他还指出“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漂洋过海的高超艺术”[2]。由于宁德地区并不发达,在硬实力上与一些开放早的地区无法相比,只有在软实力上下功夫,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和降低费用。

2.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时观察到这一自然现象,他从中领略了不少人生的真谛。在宁德期间,习近平提出了领导干部要学习水滴不怕牺牲、坚持不懈的品格,即使当前不能立马看到自己牺牲的价值,也要相信有一天会成功,自己的价值终能体现。要贯彻水滴穿石的精神,主要措施有:一是提倡甘于奉献,不图虚名的老黄牛精神。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地工作,追求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为人民做贡献。二是弘扬埋头苦干、胸怀未来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實实地工作,同时要胸怀理想,在当前发展的基础上也兼顾以后的发展,把人民牢记于心。三是提倡“过山劲”“接力棒”精神。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任期间,不能为了功名做面子工程,不留下烂摊子。领导者要继承前人之所长,去其所短,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

3.四下基层

“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1]11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包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和现场办公下基层。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来实现的,要想发挥好领导作用,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把这些方针政策真正深入民心,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与人民群众进行深入交流,掌握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下基层不能走马观花,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提倡各级领导干部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1]46在下基层的过程中,解决人们的实际生活困难,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够发挥好领导作用。这一工作原则,是党的群众观的具体化。后来他一直用自己的行为践行这一思想,同时也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党组织的队伍建设之中,防范脱离群众风险。

二、《摆脱贫困》中扶贫思想的特点

(一)实践性

《摆脱贫困》中的扶贫思想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同志刚上任就下乡调研,脚踏实地了解宁德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宁德地区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例如,他通过一些理论材料和切实的走访,了解到闽东是一个“老、少、边、岛、贫”的地区,结合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和其他地区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闽东这只弱鸟先飞,要漂洋过海。习近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操作性很强。他不只从实践中获得关于闽东的认识,更是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并具有实践性的方法。他在任期间,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他亲力亲为下,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地区脱掉了贫困县、贫困乡的帽子。事实证明,闽东的发展不是靠空想得到的,而是在实践中取得的,是实践的必然结果。

(二)人民性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四下基层”的扶贫措施要求领导干部深入人民群众内部,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关切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把密切联系群众放在心中,依靠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三)创新性

改革创新是我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正是因为创新,闽东不断发展,中国也在加速进步。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一个成长中的改革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弱鸟先飞、水滴穿石、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都是习近平以当时闽东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创新,异地搬迁扶贫更是开创性的措施,获得国家的大力赞扬,帮助千家万户的人民摆脱贫困,在后来的脱贫工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破除一些陈旧过时的思想,摆脱小农意识自给自足的观念,提倡大农业。在传统观念、人才选举、工作方法上敢于突破,锐意创新。创新性的特点贯穿于其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摆脱贫困》中扶贫思想的精髓

(一)扶贫先扶志,增强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一直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内核。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物质的帮扶可以解决当前生活中的困难,但不能彻底摆脱贫困。在脱贫攻坚战时期,他要求集中力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同时强调要求注重精神上脱贫,增强内生动力,克服不思上进的心态。他告诫基层干部,扶贫工作最大的风险就是“返贫”,有些贫困户因为不可抗力返贫,但是更多的是由于贫困意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以致重返贫困。

(二)实事求是,创新扶贫之策

扶贫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原则,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条件做出相应的选择,根据扶贫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的创新之举,对于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的地区,可以采取易地搬迁的政策,实现脱贫。他一直注重基层要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在借鉴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为扶贫工作贡献好的方法和计策。

(三)致富不致富,关键在支部

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基层,需要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领导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扶贫需要抓落实,上级的政策,需要完整准确高效地传达到基层每一个人民群众心中,基层党组织务必要承担好宣传者和实施者的重要角色。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这也包括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优秀的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化身。送东西、送物资不如“送”一个好的党支书。致富不致富,关键在支部。党支书的选贤任能就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选拔标准,国家给农村输送人才,“大学生村官”等,一批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为党支部输送血液,只要扶贫工作有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走向富裕。

四、从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在脱贫攻坚战胜利以后,做好乡村振兴的衔接。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们在进行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也总结了不少经验,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实现乡村的全面长期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2]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短期运动战式扶贫转变为长期常态化扶贫。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以消灭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为目标,是三大攻坚战①之一。“很多地区通过短期的、过渡性的运动式脱贫治理成为政府的主要思路,这种思路需要投入过多的行政成本,将贫困治理作为一项攻坚性的工作来”[3]这种运动式的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迅速实现资源的调配,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脱贫攻堅的任务。为了完成脱贫攻坚战许多基层干部签下军令状、责任书,超负荷工作,“有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2]这种运动式的扶贫模式无法实现持久运作,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如何实现运动式扶贫向常态化扶贫转化是急须研究的重点课题。

其次,由解决乡村脱贫问题转向乡村综合发展。“在疫情背景下,集中力量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2],但是这还不够,党仅仅完成了乡村发展的最基本目标。以精准扶贫为依据,脱贫攻坚面对的主要是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但是乡村振兴是要面对所有乡村人的发展和振兴,从受众范围上有所不同。目前农村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片面的发展,更多地集中在经济发展,农村仍然存在很多短板。“乡村振兴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全面振兴。”[4]实现乡村全面高质量全面发展,实现农民经济富足、精神生活充实、富有生机活力的美丽乡村。

最后,完善和改进衔接机制和政策。在脱贫攻坚时期,从上到下,为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以结合当今具體实际,根据地方乡村发展的目标,对体系中的某些部分进行改造,让政策体制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也要建立和颁布新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建立乡村帮扶的长效机制,做好衔接工作。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聚焦贫困问题,是习近平扶贫工作的开端,也是其扶贫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扶贫思想的最初体现。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为理论根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消灭贫困,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2020年底,中国的贫困县清零,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的胜利。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更是印证了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性。扶贫虽然已经胜利,但仍然还要继续努力,防止相对贫困和返贫,更要加倍努力完成下一阶段的目标,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衔接好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注释:

①三大攻坚战: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表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21-02-25.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02/25/c_1127140240.htm.

[3]李博,苏武峥.欠发达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理逻辑与政策优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4]习近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N].新华报,2018-03-09(1).

作者简介:刘圆圆(1997—),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