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胜任力培养

2022-05-13徐超男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胜任时代疫情

摘要:新冠疫情对教育领域造成巨大冲击,引发教育格局的重构。后疫情时代将是一个充满新格局、新活力、新视野和新常态的时代,OECD教育2030项目将未来世界称为“VUCA时代”,教育如何帮助学生从容应对挑战,抢占国际化的“C位”,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是关键。落实和培育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五种核心素养(5C模型),以文化理解与传承为轴,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为轮,形成整体的合力,有助于中国形塑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建构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助力中国青年学生在人生的赛道上锚定目标,行稳致远。

关键词:教育格局;全球胜任力;后疫情时代;5C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099-05

一、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庚子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其引发的蝴蝶效应,更是史无前例地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疫情不只是一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更是演变为严重的全球危机,对世界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影响,预示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作为社会民主的重要领域同样经受着疫情的考验。因疫情的冲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的教学活动无法在实体课堂环境中顺利开展,常规教学被打断,甚至被迫停滞。为了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在线教学作为应对之策,通过数字化远程教学保障教育的稳定和连续。“线上教学”霎时间成为教育的主阵地,教育信息化吹响冲锋号,广大教师也因此开展了一次信息化教学大练兵。

目前我国的防疫形势总体平稳,疫苗接种正在有序推进,群体免疫屏障正在积极构建。然而,病毒不断变异伴随的全球疫情大幅反弹以及我国多地出现的聚集性疫情时刻提醒着我们防疫不能松懈倦怠。后疫情时代可谓任重而道远。那何为后疫情时代呢?所谓后疫情时代,并非疫情完全消失、回到疫情以前的状态,而是可能零星散发或局部暴发,可能从境外、外地输入,或者周期性、季节性发作,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后疫情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同时蕴含新的机遇。后疫情时代的教育领域将是一个充满新格局、新活力、新视野和新常态的时代。具体来说,特点如下:

(一)新格局

后疫情时代教育的格局和形态面临重塑与转型。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見》(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指出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其中,明确了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扩大在线教育的国际辐射力。《意见》是在新冠疫情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特殊背景下出台的,宣示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革中开新局的坚强信心。在充斥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后疫情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前瞻性和预见性,对教育进行深度反思,为面向未来而有所准备。同时,时刻牢记我们的教育不能被拖着进入国际化浪潮中,而应抢占国际化的“C位”①,锚定其屹立潮头的地位,为构建和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基础性的支持和全方位的保障[2]。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对于未来科技变革、对整个世界发展与变化的全新认知,同时重视面向不确定性的能力培养,帮助他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快速反应和准确判断,引导他们在情感和心态上做出积极调试。

(二)新活力

一直以来,线上教学被当作次优选择,处于教育教学中比较边缘化的位置,并不被青睐。新冠疫情的暴发将线上教学推到了“风口”,裹挟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了一场超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与探索。后疫情时期,以往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对分离与对立的情况会被打破,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将抢占原先线下教学的地盘,从而盘活教学模式,打造教学新生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共发展的智能时代[3]。融合教学的出现势必突破实体学校的藩篱,打破教育教学惯性,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交互式教学,促进线上线下的互相补益,有效弥补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切换和融通增加教学灵活性,同时聚合并优化教育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模态和信息获取渠道。这如同开设一个大型的、虚拟的知识超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丰富的资源,开展个性化、自助式学习,最大程度地汲取线上线下教学的养分,从而真正实现学习化社会的目标。在后疫情时代,应统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创变,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为教育扩展更大空间,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新视野

在新冠疫情延宕和国际局势动荡的情况下,留学之路如何选择成了一道难题。海外疫情风险的持续冷却了国内长久以来的留学热情,刷新了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知,加速了国际留学教育格局的改变。通过对国内国际化教育深度了解,大众对中外合作办学等国内国际化教育的关注、需求与期待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学需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科研影响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供高质量国际化教育,提升在地国际化教育。在本土高校国际化的内涵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同时理性客观地看待和保持本国教育的独特优势,做到扎根本土、夯实中国内涵,彰显中外教育共同的追求,让中国学生既能保持“中国心”,又拥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寻求更为丰富的资源并拓展发展空间,探索“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模式[4][5]。通过在地国际化的新视野,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培养立足本土的国际化人才,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融合创新,丰富和延伸人才培养的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最优效果。

(四)新常态

新冠疫情改变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格局和根本面貌,同时引发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转型。我们需要在反思疫情之前的“常态”和疫情中的“非常态”基础上,全面、综合地预测、分析后疫情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新常态”[6]。后疫情时期对教育新常态的重构,需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态、学校组织形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目标不再是教育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知识人”,而是教授他们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实现“终生学习”[7]。教育形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激励者和共生者。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适时检测、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后疫情时代,应加强学校间的实质性合作,群策群力,协同开发教育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定期交流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在教学方式上,逐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1+1>2的聚力效应。同时,加快探索智能化、个性化、社群化学习,丰富教学新样态,增强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全球胜任力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系统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教育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知识容器”,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城堡和未来世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重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了解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履行责任与义务,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是一座孤岛,要为自己、更要为他人负责。“同舟共济”“命运共同体”才是全世界应对全球疫情、经济下行等危机所需秉持的共同理念。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将拓宽教育评价的维度,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帮助学生成为完整、全面的人。全球胜任力亦是重要的全球公民教育战略与全球治理战略[8]。中国要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就需要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胜任未来挑战,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任的接班人。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无论是为了个体的全面发展,还是培养能够在未来世界中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和义务,我们都必须着手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敢于世上放开眼,不向人间浪皱眉”。只有帮助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树立国际意识,培养世界胸怀,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和研判世界大形势、大格局;把握发展趋势,在新时代中乘风破浪,逐浪前行,承担时代和环境所赋予的使命,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梦”。

OECD②教育2030项目将未来世界称为“VUCA时代”,即一个充满波动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世界。后疫情时代,个人和社会都面临着VUCA世界伴随而来的困境、未知和挑战,需要找寻一种建设性的、未来导向的方式去应对。全球胜任力正是一种可以帮助个体应对预料中、意料外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关键能力[9]。面对“疫情无序、发展间歇”的世界,需要学习者在既有的思想和行为范畴之间能够适应并应对复杂、多元的环境,包含时间层面(过去、现在、将来),社会空间(家庭、社区、地区、国家、世界),同时囊括数位空间。全球胜任力更是一种具有未来导向的综合素养,帮助青年们拥有强大的定力,保持弹性和韧性。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正如未知洪流中航行船只的“船舵”,帮助学生掌握自己人生的航向;又如搭建的一副“脚手架”,帮助他们稳固建构自己的人生堡垒。通过点燃自身的内驱力,助攻他们融入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成长的独立性、多面性与差异性,成为一个多向度的斜杠青年。

三、全球胜任力培养——5C模型

5C模型是在原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简称P21)提出的核心素养4C模型上发展而来,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al Competence),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和合作(Collaboration)五项素养。5C模型中,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主轴,承担着价值枢纽功能,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审辨思维和创新侧重于认知维度,其中审辨思维体现理性、条理性、逻辑性,创新强调突破边界、不拘常制、另辟蹊径;沟通和合作侧重于非认知维度,沟通重在倾听、尊重、理解、共情与接纳,合作表示以友好、开放的态度,为达成共同目标做必要的坚持与协调[10]。五大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交互,相辅相成。有了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才能保证未来的航向不偏航、不失速,对个人的认知维度和非认知维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认知维度和非认知维度中,审辨思维是开启创新的基础,沟通是合作的前提,良好的审辨能力能够使沟通与合作更高效,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又将推动高质量的创新。因此,落实5C模型的构建,可以实现文化在场、价值在场、主体在场的教育目标,形塑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建构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系统工程。通过聚焦五种核心素养,以文化理解与传承为轴,其他素养为轮,形成整体的合力,助力学习者在人生的赛道上锚定目标,全速前进,行稳致远。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

文化理解与传承意味着理解、认同和延续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费孝通先生曾说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葆有中国心、民族魂。通过文化内与文化间的互动,形成正确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获得文化自信。在与世界接触、交流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

(二)审辨思维

审辨思维是一种省思,它强调保持理性、审慎思考并通过先前知识和多方面证据阐释、分析、评估、推理、论证、自我调节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12]。发展审辨思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应通过倡导研究性学习启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同时,审辨思维是个体应对压力和避免盲目从众的有效策略,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谨慎断言,体现了独立思考、保持客观、不懈质疑、合理反思、小心求证、追根究底的诉求[13]。在信息化爆炸的当下,面对海量的信息,学习者要学会辨别信息来源,分析评价信息内容,通过系统性思考,自觉探索和发现,获得全面的认知和深度的理解,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三)创新素养

创新之于个人、社会、国家同等重要。创新意味着沿着不同的方向、通过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个维度寻找解决问题之道,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愿意拥抱并接纳新生事物。创新的主体是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而开展“创”的活动;“新”是目标,指在内容和本质上与过去或既有事物(知识、技术或其他)存在差异又符合主体目的的新事物。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示形式,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是民族进步之魂。民族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重担就落到教育中。教育中的创新能够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驱动力,学会积极思考,促进自主建构,实现经常性反思,注重应用迁移、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应该怀有鼓励学生在试错中成长的包容心,创设宽松民主氛围的细心,以及“静待花开”的耐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沟通素养

在日益扁平化的“地球村”,人们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沟通变得更为频繁与便捷。通过沟通,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激起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共鸣,获取理解并实现共同目标的完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共同参与[14]。沟通中需要运用流畅的语言,清楚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需要洞察对话者的意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做到和而不同,汇聚不同视角,理性应对不和谐的声音,协调矛盾和困境,从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思想中找到突破口,化解冲突,促进和谐;需要整合社交和情感技能(如同理心、自我效能感),管理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打开信任的大门,搭建友谊的桥梁。

(五)合作素养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合作是通过集体努力参与社区、地方、国家及全球层面的公民行动和社会行动,促进人类进步,保障人类福祉。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是复杂而综合的,应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具备把不同世界观的人加以集结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这一点曾指出应该深化交流合作,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才能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增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面对扑朔迷离的后疫情时代,我们的教育应帮助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寻找合作共赢,不仅要与自己的同胞,更要学会与异质群体增信释疑,携手共进,共同担当。只有合作,才能尽早走出疫情的阴霾,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利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的出现提醒人们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考验着人们抉择和处理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后疫情时代,需要加强全球胜任力教育,通过增信释疑,携手合作,提高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依托5C模型落实全球胜任力培养,帮助学习者在教育中完成蜕变,成为有目标、有反思意识的主体——能够体认并传承优良的文化基因,积淀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培植文化自信,认同自我身份;成为系统思考者,不盲目从众,不迷信权威,有能力在决策、选择和行动时采取批判性的立场和思维;学会反思,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待和思考问题,找寻新方向,开拓新思路;与他人互动时,能够吸收和融合他人的视角,学会自我调节,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平处理和解决争端;学会与非同质群体协同、配合,尝试了解他人的想法、分享观点、理性论证,并以宽容、信任和合作的态度待人。后疫情时代,面对跌宕交融的各种局势,全球胜任力将赋能学习者在陌生、复杂的环境中自我导航,正确定位人生的坐标,发挥个人主体性和能动性,掌握应对新情境和新问题的自信和本领,学会自我调控,同时与他人携手合作,关注‘小我’到‘大我’,并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C位:201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即Carry或Center,核心位置的意思。早期在游戏领域一直作为Carry位的意思,指能够在游戏中后期担任主力带领队伍的角色。后来,C位这个词在游戏中应用的越来越广,逐渐转到生活当中。当某一个人在团队中的处于核心位置时,人们便称呼他是C位。

②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由全球34个市場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当今全球化、国际化的教育时代,各国政府日益重视全球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经验。OECD作为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以定量数据分析为基础,制定了可供国际社会衡量比较教育发展的“OECD教育指标体系”,为各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

[2]王英杰.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化三题[J].比较教育研究,2020(9).

[3]谢先成.“后疫情”时期教育变革迈入“双线”融合新常态——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J].教师教育论坛,2020(6).

[4]蔡永莲.在地国际化:后疫情时代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2021(3).

[5]张伟,刘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3).

[6]冯建军.重构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常态[N].光明日报,2020-07-28(13).

[7]DELORS.J.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Report to UNESCO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Internationales Jahrbuch Der Erwachsenenbildung,1996(24).

[8]钟周,张传杰.立足本地、参与全球:全球胜任力美国国家教育战略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2).

[9]徐辉,陈琴.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胜任力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20(7).

[10]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1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263.

[1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5C: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发布[N].中国教师报,2018-04-11(6).

[13]马利红,魏锐,刘坚,等.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14]康翠萍,徐冠兴,魏锐,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

作者简介:徐超男(1985—),女,汉族,江苏常州人,西交利物浦大学语言学院学术英语课程(EAP)教师,应用语言学(TEFL)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胜任时代疫情
战疫情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