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女性创业者的身份构建过程研究

2022-05-12张敬伟李琪琪靳秀娟

管理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业者身份编码

张敬伟 李琪琪 靳秀娟

(1.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燕山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女性作为重要的创业者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2]。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一大批农村女性创业者涌现出来,这其中既包括农村本地的普通女性,也包括返乡创业的女性打工者[3],她们在探索创新、活跃经济、带动就业、贫困帮扶和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农村地区的传统观念仍较强,依然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和“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传统保守心理。这既导致农村本地女性创业者受制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角色,限制了其自我认知,也导致返乡女性创业者缺少身份认同,使其在获取合法性、提升创业绩效等方面面临比其他创业者更为突出的劣势[3,4]。鉴于此,身份问题是农村女性开展创业活动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

所谓创业者身份是指创业者关于“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想成为谁”等问题的一系列主张[5~7],会影响创业者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和行动[8]。现有研究指出,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者会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构建和管理以获得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创业者身份[9]。在这个意义上,创业过程同时也是创业者身份构建的过程[10,11]。对创业者身份构建开展研究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揭示创业者的行动过程,以及新企业创建的多样性和动态性[8,11],深化对创业过程的理解[11~13]。目前,身份构建的研究多以男性创业者为主,缺乏对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问题应有的关注[14~16]。与男性创业者相比,女性创业者的身份构建往往具有独特性。首先,由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分工差异,女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多家庭责任,这导致女性在传统家庭角色与创业者身份之间难以平衡,由此引发身份冲突问题[17];其次,社会对女性创业者存在传统偏见,这导致女性创业者不仅要为其创意或新企业寻求合法性,还要为其创业者身份赢得合法性[18]。对于农村女性创业者而言,农村地区传统观念更强、思想更加保守的特点使其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遭受到更多争议和质疑,身份冲突和身份合法性问题更为突出。由此,探究农村女性创业者如何在应对上述挑战过程中成功构建创业者身份,对于创业者身份研究和女性创业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程序对43位农村女性的创业样本进行归纳和理论提炼,以期通过对农村女性创业者这类独特的创业者群体在创业过程中复杂、动态和持续的身份构建过程加以理论刻画,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创业者身份构建和女性创业的研究,并为农村女性的创业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2 理论基础

2.1 创业者身份构建研究

2.1.1创业者身份的内涵

当下,创业者身份研究已成为一个颇受关注的新兴议题。目前,学者们对创业者身份的定义尚未完全达成共识[19,20]。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创业者身份被定义为创业者通过自我定位和对他人进行定位,在找到归属的同时以积极的方式在群体中展示自我[6,13,21];根据身份认同理论,创业者身份则被定义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拥有或扮演的角色[5,6,21]。本研究借鉴STRYKER等[21]的观点,认为创业活动是创业者自我身份的表达,即创业者在从事广泛的创业活动时找到意义并相应地形成相关联的角色身份。这一定义将创业过程与创业者身份构建视为一个共生演化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创业者身份的特征和意义,也有助于从身份的角度理解创业过程。鉴于此,本研究将根据这一定义观察和分析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的构建过程。

2.1.2创业者身份构建研究的3个脉络

创业本质上是个体建构和发展创业者身份的过程[21],该过程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22]。通过对现有创业者身份构建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共有以下3个研究脉络。

(1)身份工作指个体致力于一系列行为、特性和思考的程度,并有目的地构建、保持、加强或重塑创业者身份,涉及身份发展和改变的整个过程[11,23]。现有相关研究大都围绕内外部影响因素展开,认为创业者进行身份工作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要求或是满足自我需求。例如:李纪珍等[18]认为,女性创业者为了满足社会对创业者的角色期待而嵌入于男性化创业规范;MARLOW等[23]指出,创业者通过积极行动塑造创业者身份以满足外部或内部需求;奚菁等[24]则认为,内部或外部特定诱发事件会推动或阻碍家族企业接班人的身份构建过程。

(2)身份叙事指创业者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外部利益相关者说明其身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1]。即创业者将身份叙事作为向外界表达身份的工具,将某些更具合法性的、存在紧密联系的要素引入逻辑连贯的故事中[11],从而向利益相关者传达更有意义的信息以增加身份主张被接受的可能性。例如,王晶晶等[25]的研究通过大学生的身份叙事建构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构建模型。

(3)性别动态指性别是创业者身份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女性如何应对和克服有关创业者的性别假设和思维定势,以寻求接受并开展与性别有关的创业实践[26]。例如:GARCA等[27]指出,女性可以通过构建“重做性别”的创业身份来缓解创业中的问题;李赋微等[1]认为,女性创业者可以通过符合制度惯例和社会期望的创业努力或是为创业者身份赋予新的含义构建创业者身份。还有学者强调女性在某些行业中作为创业者的独特和重要之处。例如:CROSINA[27]把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概念化为用克服性别差异和合法性约束的方法以获取企业所需资源;李纪珍等[18]指出,女性创业者通过女性主义管理方式、情感认同等女性特质的优势获得合法性;李赋微等[1]认为,女性创业者的独特性在于寻求并承认女性化的能力、属性和领导风格,以重构社会认同的创业者身份。

综上所述,创业者身份构建的3个研究脉络分别关注促使创业者开展身份工作的因素、创业者身份表达的方式和创业者身份构建的性别因素,但针对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值得后续进一步加以关注。

2.2 女性创业者身份研究

除了上述性别动态研究脉络中涉及了女性创业者如何获得身份合法性的相关议题外,女性创业者身份研究还重点关注了女性创业者如何在多重身份之间做出选择、如何处理多重身份之间的冲突等议题。女性创业者往往具有多种身份或角色,尤其是女性承担的家庭责任使其在传统家庭角色与创业者角色之间难以平衡,进而引发角色冲突和家庭矛盾[17]。田莉等[28]指出,创业者的角色转型是引发创业与家庭冲突的独特诱因。为了解决这些冲突,WANG[29]的研究发现,美国女性创业者会通过创业活动的开展与自身多重角色(家庭角色vs.工作角色)进行战略性协调以获取独立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CHASSERIO等[30]的研究则指出,法国女性创业者采取将传统规范和社会期望整合到个体身份之中,或是通过转化和调整传统规范和社会期望,从而对其身份进行重新定义以处理多重身份之间的矛盾。

农村女性创业者是女性创业者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既有调查研究(如文献[3]),本研究将其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开展创业活动的女性,包括农村本地女性创业者和返乡女性创业者两类。现有农村女性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其现状和问题、影响因素、创新活动和创业绩效等[31],对于其身份构建议题基本未涉及。如前所述,农村女性创业者所处的农村环境往往充斥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相比城市更为突出,这导致农村女性创业者在身份构建过程中往往会遭遇更大和更多挑战[3]。不仅如此,近年来投身创业的农村女性大都是初次创业者,而初次创业者要塑造的是一个不同于既有身份的全新身份,是一次重大的身份转变[28]。由于农村女性创业者从家庭妇女或是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化属于断层式的跨越,且创业过程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因此,这些初次创业者在放弃既有身份和发展创业者身份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突出的挑战[8,28]。基于此,理解初次创业的农村女性创业者如何构建创业者身份是一个尤为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2.3 文献总结

当前,创业者身份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已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存在如下不足:①创业者身份构建研究主要从内外部因素出发探讨创业者为什么构建身份,却很少探究其身份构建过程,因此,难以深入理解与创业过程交织在一起的身份动态;②女性创业者身份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创业者如何摆脱性别假设和传统观念以获得创业者身份合法性,或是如何处理多重身份引发的家庭工作冲突,缺少对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的深入理论刻画;③农村女性创业研究多聚焦于创业活动的前因后果,尚未涉及身份构建议题,对于初次创业的农村女性如何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并在创业过程中成功构建创业者身份则知之甚少,有待相关研究开展以揭示她们在构建身份过程中所遭遇的独特挑战与应对逻辑。

3 研究过程

由于扎根理论适用于探索情境化的行为模式,强调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经验事实并在经验事实基础上抽象出理论[32],因此,特别适合于对行动和互动过程的研究。考虑到本研究旨在考察农村女性创业者如何构建创业者身份,需要在新情境下提炼和发展概念与理论,因此,本研究采用CORBIN等[32]提出的自下而上的归纳为主的扎根理论编码程序,基于丰富的案例资料提炼并构建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的构建过程模型。

3.1 案例收集与整理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致富经》节目致力于“报道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致富经验和创新做法”,为研究中国农村创业现象提供了大量真实案例,其权威性、真实性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基于《致富经》节目中的创业故事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已发表在许多高质量学术期刊上。例如,YU等[33]利用该节目报道的91位农民的创业故事,研究了不同制度要素对中国农民创业者战略行为的影响;张敬伟等[34]则基于该节目的创业故事考察了中国农民创业者的创业学习行为。通过研读《致富经》节目中的相关案例可知,农村女性创业者在面临身份困境时如何努力地构建创业者身份的故事经常被报道,具有非常丰富的案例样本,能够满足使用二手数据开展扎根理论研究的需要。基于此,本研究按照理论抽样原则进行了抽样:首先,收集2017~2018年《致富经》节目报道过的64个涉及身份构建问题的农村女性创业故事,并按年度和月份顺序进行整理和编号;其次,鉴于本研究将初次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筛除16个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样本后,剩余的48个样本中包括本地和返乡两类创业者;最后,剔除5个身份构建过程不完整的样本,将其余的43个样本用于资料编码与分析工作。样本信息见表1。

表1 研究样本信息(N=43)

3.2 资料分析

本研究按照STRAUSS等[32]提出的3级编码程序开展资料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为提高编码信度,本研究在针对样例开展编码培训的基础上,由3位作者独立编码,进而发现每一级编码的一致性都能达到80%。对于不一致的编码则采取研讨方式达成一致,以确定最终编码。具体步骤阐述如下。

3.2.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一个将资料分解、比较、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35]。首先,课题组成员认真阅读每一个创业故事,通过分解资料识别出若干独立事件;其次,通过概念化从中抽象出126个概念;最后,在概念、资料与文献的持续比较中将126个概念进一步抽象并归纳为17个初始范畴。开放性编码示例见表2。

表2 开放性编码示例

3.2.2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是一个连接范畴与副范畴的过程,目的是把开放性编码过程中分割的资料重新整合,将范畴与副范畴相互关联,从而对现象获得更多、更精确的解释[32]。本研究通过对开放性编码得到的126个概念和17个初始范畴进行反复比较和分析以深入挖掘范畴之间的关系,把零散的范畴归纳起来建立类属,形成9个副范畴并将之归纳为4个主范畴,包括身份感知(AA1)、身份冲突(AA2)、身份工作(AA3)和身份实现(AA4)。主轴性编码的结果见表3。

表3 主轴性编码

3.2.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一个经过系统分析,并在所有已发现的范畴中选择一个核心范畴以及整合与精炼理论的过程[32,35]。通过对主轴性编码识别的4个主范畴的内涵和性质进行分析,结合原始资料记录进行反复挖掘,进而得到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的故事线:诱发因素诱发个体产生创业需求,进而引发创业者身份感知,个体感知与环境的不一致导致身份冲突。继而农村女性创业者会在个人信念或者个人责任感的驱动下,通过身份分离、身份塑造和身份认证等一系列身份工作解决身份冲突,形成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并通过身份巩固和身份延伸进一步实现该身份。据此,本研究识别出了“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这一核心范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的过程模型(见图1)。

3.3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是指“不可以获取额外数据以使分析者进一步发展某一范畴之特征的程度”[35]。为了检验本研究提炼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关系是否达到理论饱和,本研究采取理论抽样对2019年报道中的15个创业故事进行编码分析后并未发现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关系,说明本研究已经达到了理论饱和。

4 研究发现

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发现,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包括身份感知、身份冲突、身份工作及身份实现4个阶段。其中,诱发因素是农村女性进行创业者身份构建的导火索,即诱发个体产生创业需求从而引发创业者的身份感知。内部创业需求引发创业者身份与既有身份之间的冲突,外部需求引发既有身份与女性角色身份之间的冲突。为解决身份冲突,个体会在个人信念或个人责任感的驱动下放弃既有身份并开始尝试接受创业者身份,而后通过创业学习、社会嵌入和反思调整等行为塑造创业者身份。随着身份工作的开展,个体从既有社会角色中完全分离出来,并通过内部认证和外部认证来确定她们是否实现个人期望身份与情境感知身份的一致性。经过身份分离、身份塑造和身份认证等一系列身份工作,个体认同了“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并进一步通过身份巩固和身份延伸对这一新身份进行维护和发展,以彻底实现创业者身份。

4.1 身份感知

农村女性的创业者身份感知是由创业需求引发的。当个体感知既有身份无法满足自我和社会期望时会对自身身份进行重新认知,即个体对创业者身份的探索始于创业需求,否则不会进行创业者身份构建,而创业需求往往是由诱发因素引起的。

4.1.1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指驱使个体产生创业需求的因素,包括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前者是指个人需要、价值观等导致个体产生创业需求的因素,包括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机会识别等。例如,样本中,周小英认为她的存款在上海只能做一点小生意,但在农村创业可以有不错的效果(20170106)。后者是指除了个体自身之外,环境、家庭等促使个体产生创业需求的因素,包括生活重心改变、家庭产业接班、发生家庭变故、退休下岗等。例如,样本中,方婷的父亲曾是村里的蘑菇种植大户,但一场意外大火把她家的种植大棚烧了个精光,如何解决家庭困境成为摆在方婷面前的一道难题(20170802)。

4.1.2创业需求

诱发因素打断了个体正常的生活,个体不满足于现有生活状况或无法解决由诱发因素所带来的困境,由此产生创业需求。创业需求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创业需求指由于自身因素而产生的创业需求。例如,样本中,月薪只有1 000元的钟玉秀意识到自己无法在城市中立足,为了改变自己和母亲的命运,她要抓住眼前这个商机(20170828);再如,样本中,全职太太陈红麟突然觉得不能继续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于是决定养殖肉鸡(20170921)。外部创业需求是指个体之外的其他因素对个体提出的创业要求。例如,样本中,赖玉春的父亲由于年纪大了想把家里经营的茶厂交给其打理,如果她不接手,茶厂就会倒闭,而没人收茶就意味着当地老百姓的饭碗也没有了(20170616);再如,样本中,全职太太的张群英觉得儿子上幼儿园后就可以外出工作了(20170804)。

个体在创业前往往存在某种既有身份,如家庭主妇、白领、教师等。当产生创业需求后,个体开始对身份进行重新认知,因此,创业者身份感知是由创业需求引发的。身份感知打破了个体既有身份与自己对所处境况感知的“一致性”,引发了创业者身份与既有身份之间的冲突,由此进入身份冲突阶段。

4.2 身份冲突

身份冲突指个体期望的身份与情境感知(通常是基于他人反馈)之间的不一致引发的冲突[8]。资料编码显示,不同来源的创业需求会引发不同的身份冲突,一类是内部创业需求引发的创业者身份与既有身份的冲突,另一类是外部创业需求引发的既有身份与女性角色身份的冲突。

在第一类冲突中,内部创业需求引发个体对创业者身份的期望,但这与社会对其身份的期望存在差异:个体渴望成为一名创业者,想要放弃既有身份开展创业活动(进而塑造创业者身份),但家人及社会认为她不应放弃当前职业(而保留既有身份);如果她们追求创业者身份就会违背父母期望、他人看法或社会观念,但如果她们顺应这些期望、看法或观念就需要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这导致其处于两难境地。例如:样本中,李京颐是大连一家金融公司的白领,她父母经营的海参养殖场受市场行情影响亏损严重,想低价转手,但她认为这是行业难得的洗牌机会,应该继续经营,于是瞒着父母辞掉工作回家要接手养殖场,但父母对此非常生气,认为养殖海参相比在外工作,又辛苦又冒险(20180626);再如,样本中,夏春霞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看中高端猪肉的前景后想要养猪创业,但家人和朋友充满不解和质疑,认为一个年轻女孩子以教书为业远胜于养猪(20181122)。

在第二类冲突中,外部创业需求引发农村女性的既有身份与其女性角色之间的冲突。个体在先前工作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职业兴趣或个人追求并认同既有身份,但由于父母要求其继承家庭产业或是家庭变故需要其承担家庭责任,放弃既有身份。此时,家庭期望的“创业者身份”与个体的既有身份产生冲突,到底是该继续维持既有身份,实现个人追求,还是该帮助家庭渡过难关,放弃既有身份?放弃既有身份会违背自己的追求,但拒绝父母的要求又会让其承受违背女性角色身份所要求的孝顺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压力。例如,样本中,聂玲利从小便知如果好好上学就可以离开农村去大城市,因此,大学毕业后便在东莞工作,但母亲恳求她回来帮哥哥渡过难关(20170915)。

为了解决上述身份冲突,农村女性创业者会在个人追求与他人看法或家庭责任间进行权衡,最后在个人信念或个人责任感的驱动下做出相应决策。

4.3 身份工作

身份工作是创业者身份构建的关键阶段。创业者通过身份工作解决身份冲突,并逐渐构建起创业者身份。这一阶段是从身份分离开始,通过一系列创业活动逐渐塑造创业者身份,最后创业者会根据自我身份认知和外部环境对其创业者身份的认可进行身份认证,建立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

(1)身份分离现有研究认为,创业者从既有身份分离的过程中会放下以前习以为常的看法、观点,有意识地抵制某些行为方式,并对创业者身份抱有憧憬[28]。本研究的资料编码显示,身份分离包括个体放弃既有身份、尝试接受女性创业者身份两个方面,但此时还远未建立起创业者身份。具体而言,个体产生身份冲突后会对维持既有身份和构建创业者身份进行思考,哪个身份被突出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第一类身份冲突,由于个体具有创业主动性,其会在个人信念驱动下较为迅速地进行身份分离。例如,样本中,李红艳一直认为女人也要有一份像男人一样的事业才行,于是辞掉酒店主管的工作回到村里养羊(20180323)。对于第二类身份冲突,个体会在个人责任感的驱动下进入身份分离阶段。例如,样本中,赖玉春为了当地乡亲的饭碗,为了年迈的父亲,思来想去决定辞去教师工作,接手父亲的茶厂(20170616);再如,样本中,方婷父亲经营20多年的大棚被大火烧毁,为了不让父亲承受太多压力,20岁的她放弃厦门的工作,回老家接手父亲的事业(20170802)。由于是被迫放弃既有身份,此时个体尚未做好承担创业者角色的准备,只是因为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走上创业之路。由此,对于第二类身份冲突,女性创业者往往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创业者的价值,从而开始接受和拥抱创业者身份。

(2)身份塑造身份是解释个体行为的认知框架,会促使个体寻求与其身份一致的行为[11]。由此,创业者身份往往通过创业行为得到呈现,即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体现的是她在接受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个体一旦接受创业者身份就会按相应的身份要求和规则展示自我,并投入时间和精力塑造创业者身份。然而,由于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挑战,创业者在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未来将走向哪里”等问题以寻求和展现符合其身份的行为,这体现为一个创业者身份塑造的过程。

资料编码显示,农村女性创业者主要通过创业学习、社会嵌入和反思调整等活动塑造创业者身份,以逐步构建创业者身份。创业学习指创业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如试错学习、观察/调查学习和外部建议学习等)获得创业知识[34],贯穿于整个身份塑造过程。农村女性创业者通过创业学习提升创业能力进而增加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感。例如,样本中,方婷为了种出完整的虎奶菇,天天辛苦做实验,但她并不觉得苦,因为已经看到成功的希望,所以要坚定地走下去(20170802)。社会嵌入指通过社会互动获取帮助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境。例如,样本中,赵应琼再三邀请高人出山帮助她重新梳理生产线、购买合适的设备,使之步入工厂化生产阶段(20180619);再如,样本中,樊霞回乡创业遇到养殖场地和产品销售问题后向当地政府和农委水产站求助,政府和农委不仅积极帮助其解决问题,还通过当地媒体为其营销助力(20180118)。反思调整指创业者通过创业活动开展对其创业者身份的反思(我是不是不该创业?我该如何创业),经过不断地思考审视并调整资源和精力投入以解决对创业者身份的困惑感,逐渐形成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例如,样本中,孵化的小孔雀都死了的打击确实动摇了周海燕的信心,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重新拿出勇气,四处查资料、找原因,最终解决了问题(20170523)。综上可知,创业学习、社会嵌入和反思调整等身份塑造活动展现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寻求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过程。

(3)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评估创业者所构建的创业者身份是否获得认同,包括创业者自己是否认同其创业者身份(内部认证)以及社会成员是否认同其创业者身份(外部认证)。通过身份认证,创业者明确身份塑造活动是否真正解决了身份冲突并构建了创业者身份,实现个体期望身份与情境感知身份的一致性。

内部认证是指创业者通过明确创业活动带来的感受以判断自己是否认同创业者身份。创业者通过身份塑造活动的开展逐渐取得创业成效并树立了自信,对创业者身份的困惑感随之降低,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感逐渐增加,直至身份冲突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例如,样本中,随着刀鱼的市场行情越来越旺,基地年销售额高达近3 000万元,许云英因此找到了自信,梦想也越来越大(20180615);再如,样本中,赵应琼穿着古装推销自己的粽子,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她也乐意跟人们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20180619)。

外部认证是指创业者通过外界对其个人及创业活动的评价以判断外界是否认同其创业者身份。随着创业成效的显现,媒体的宣传报道、他人的学习借鉴以及各界的肯定性评价都让创业者感知到外界对其身份的认同。例如,样本中,当地党委书记认为周小英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典型,是从农村走出去回报家乡并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的榜样(20170106);再如,样本中,葛雯的父亲看到了女儿把蛋鸡场经营和土鸡养殖都做得风声水起,感到很欣慰(20180402)。外界认可进一步增强创业者对其创业者身份的认知,进而影响后续的创业行为。

综上所述,身份工作是农村女性创业者构建创业者身份的关键环节。首先,通过与既有身份的分离解决身份冲突;其次,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身份塑造;最后,通过身份认证判断是否获得创业者身份的认同。

4.4 身份实现阶段

本研究的资料编码显示,虽然农村女性创业者经过身份工作阶段会从既有身份中完全分离出来并认同其创业者身份,但却不会止步于此。一般而言,她们会通过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以更深入地理解创业者身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充分地实现其创业者身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身份巩固指创业者进一步开展创业活动以维护和强化创业者身份。随着农村女性创业者对自己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便开始有强大的信心和决心把企业发展得更好,并聚焦于如何更好地发展和提升企业以维护和强化自己的创业者身份。编码结果显示,农村女性创业者主要通过扮演探索者、正规军等角色维护自己的创业者角色身份,通过树立行业标准等强化创业者身份。例如,样本中,周小英同一个电商达成合作,把豪猪产品推上网络销售平台(20170106);再如,样本中,樊霞踌躇满志,准备建立西南地区标准的大型大闸蟹养殖基地(20180118)。

(2)身份延伸指创业者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如贫困帮扶、解决就业等)发展和深化其创业者身份。身份延伸是创业者对其创业者身份中社会责任要素的理解和体现,即不仅要把事业发展得更好,还要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帮助周围的人脱贫致富。由本研究的编码显示可知,农村女性创业者主要通过合作社创始人、致富带头人等延伸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例如,样本中,宋红荣通过将事业越做越大,以及聘用很多本村妇女,使村里妇女不愿打工赚钱的风气得到改变,女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71103);再如,样本中,赵雪姣与当地县委、县政府一起在当地推行产业扶贫,通过自己的企业解决贫困户生计问题,为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贡献并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20181008)。创业者通过身份延伸进一步获得社会认可[36],强化了其创业者身份认同。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CCTV农业农村频道的《致富经》栏目2017~2018年播出的43个创业故事为样本,以农村女性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身份构建过程进行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通过研究分析来识别出身份感知、身份冲突、身份工作和身份实现4个阶段,发现农村女性创业者从家庭妇女或打工者到创业者这一断层式身份跨越过程中,其身份构建是在内外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由个体产生创业需求所开启的,但这同时也带来了身份冲突,那些选择继续创业的农村女性创业者在个人信念或个人责任感的驱动下开展了身份分离、身份塑造和身份认证等一系列身份工作,直至通过身份巩固和身份延伸实现其创业者身份。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①构建了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模型,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农村女性创业者因何构建以及如何构建创业者身份的问题。一方面,本研究识别了引发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的主要内外部因素,为现有研究提出的“创业者身份工作通常是由外部事件或打破自我身份的需求触发”的观点[11,37]提供了支持,并明确了由诱发因素引发的创业需求是其身份构建的起点;另一方面,通过考察农村女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开展的身份感知、身份冲突、身份工作和身份实现等一系列创业者身份构建行为,对其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理论刻画。研究的结果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对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关注不足的缺憾,也拓展了现有农村女性创业研究的视野。②识别到农村女性创业者在身份构建过程中存在两种身份冲突,对已有女性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其工作与家庭冲突[28,31,38]提供了补充。本研究立足于农村创业情境,发现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女性创业者除面临女性创业者普遍存在的工作与家庭冲突引发的既有身份与女性角色身份冲突,还存在着女性个体期望的创业者身份与社会期望女性保留的既有身份之间的冲突。本研究还发现,个人信念和个人责任感有助于解决这两类身份冲突,使之进入身份工作阶段。鉴于身份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农村女性创业者的身份冲突及其克服机制,从而对女性创业者身份研究有所贡献。③弥补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女性创业者如何获得创业者身份合法性[18]而忽略创业者自我认同的局限。本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创业者不仅寻求外部合法性,还会在创业过程中持续地寻求和明确其自身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而且,获得身份认同虽然是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的重要标志,但并不是终点,她们在获得创业者身份认同后会进一步开展身份巩固和身份延伸活动,这既反映了其对创业者身份的持续认同,也反映了其对创业者身份意义理解的深化。这个研究发现,与以往研究认为女性创业者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而选择创业[30,38]的观点有所不同,说明农村女性创业者也注重实现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并努力寻求创业者身份的持续构建。

本研究的实践启示如下:①农村女性创业者层面。首先,无论创业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之举,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都有助于解决初次创业时必然经历的身份冲突问题,由此才能通过身份工作构建创业者身份,促进其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本研究发现,创业学习、社会嵌入和反思调整等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塑造创业者身份。一方面,农村女性创业者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培训、求助专业人士等方式学习相关技能,在解决创业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女性创业者也应正确理解和评估创业过程中的成败,不因一时的失败或挫折否定自己的选择,通过对整个创业过程的不断反思和调整,有助于成功地构建创业者身份。②家庭层面。即应该给予农村女性创业者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本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创业者在产生创业需求后,由于传统观念、家人反对等负面反馈会造成个体身份感知的不一致而引发身份冲突。由此,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和父母应理解和支持创业者的选择,关心其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相应的支持。这有助于降低身份冲突,促进其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③政府和媒体层面。即应该加大农村女性创业者的扶持和宣传力度。本研究发现,农村女性创业者往往通过社会互动获得启示与帮助以解决创业困境,这有助于其构建创业者身份。鉴于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开设创业服务通道或组织公益创业培训帮助农村女性创业者解决创业问题、提升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媒体应加大对女性创业的宣传,减少社会对农村女性的刻板印象,创造对女性创业者更加包容的创业环境,从而减少农村女性创业者面临的舆论和社会压力,这有助于增强创业者个体和外界对农村女性创业者身份的认同。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研究样本来自于CCTV《致富经》节目报道的农村女性创业故事,虽然依据二手资料完全可以做出高质量的扎根理论研究。但未来研究仍有必要结合创业者深度访谈等一手资料对有关理论发现进行验证和拓展。②仅聚焦于中国农村创业情境下的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问题,且相关创业项目多为种养殖业。未来研究可以拓展至其他创业情境,通过比较不同情境下女性创业者身份构建过程的异同以深化和拓展有关研究发现。

猜你喜欢

创业者身份编码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身份案(下)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