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自信教育视野下如何进行《黄帝内经》的教与学之五:溯本求源(“河图”“洛书”)

2022-05-12穆俊霞张登本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河图灵枢内经

穆俊霞,张登本,刘 星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常说《易经》《尚书》《诗经》是中华民族现存最早的显性文化之源,而“河图、洛书”则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也必然毫无例外地将其作为重要的思维模型服务于构建自己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观念和方法。

虽然说《易经》为群经之首,但是“河图、洛书”则被称之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祥之源头[1],这既是“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之说的缘起,也是上古时代的人们为了把握天地万物变化规律而形成的思维方法基本思维模型。《内经》在构建其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深受其影响,在相关篇论中散发着浓郁的“河图、洛书”思维模式的气息。中医药自信教育视野下如何进行《黄帝内经》的教与学,在对相关原文进行教学时,务必要溯本求源,联系这一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相关原文的大义要旨,否则会使学生对相关原文意涵的理解限于一知半解之肤浅,甚至于表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懵懂状态。如此教学,当然不可能提高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

“河图、洛书”图式(图1、图2),是上古时代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用画图和符号标记的方式,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把握[1]。“河图、洛书”两幅图式具有多重意涵。

图2 洛书

(1)人们用白圈“〇”,也就是实心圈表达太阳光能直接照耀的状态,而用黑圈“●”,也就是空心圈表达太阳光不能直接照耀的状态。这应当是白为阳、黑为阴之初义,也是当今已知最早的符号阴阳,还可以认为是阴阳概念发生的背景之一。

(2)图中黑圈和白圈的数目多少,一方面能明确地表达不同的时间、不同空间阳光照射时间的长短与强弱,另一方面也能够模糊地计量处于相关时间、相应空间之事物接受太阳给予热量的多少。

(3)图式中黑圈、白圈排列的次第顺序,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太阳回归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昼夜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的大小、气温寒热的变化等状态。

(4)黑圈、白圈数值的大小,能够体现存在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区位事物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

(5)两幅图式均以南北子午线和东西卯酉线为纵横坐标,用黑圈、白圈的“数”目多少表达太阳周年式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的动态变化。

(6)根据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为五季:分别是春季,木行;夏季,火行;长夏,土行;秋季,金行;冬季,水行,五季气候的周期运行象态[2-3]。

因此,“河图、洛书”是上古时代人们运用符号图式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把握和体悟,这也是孔子有“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慨叹之缘由。

当人们谈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源的代表性文化符号时,总是绕不开“河图、洛书”这一古人通过观察天象而构建的思维模式[1],《内经》在建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也必然深受其影响。所以“河图、洛书”思维模式的基本知识架构,就成为“溯本求源”经文教学时的重要思维路径之一。

1 “洛书”思维图式

“洛书”思维图式(图2、图3)早已出现在《内经》之中,《灵枢·九宫八风》开篇就将其予以展示并作为全篇原文讲述的思维导图。

图3 九宫格(洛书黑白圈数目多少九宫分布图)

洛书图式中用“数”替换了“洛书”9个黑白圈,“数”的排列规律及其丰富意涵(《灵枢·九宫八风》)为:

天九地一(九,南方,夏季,火行,夏至,离卦;一,北方,冬季,水行,冬至,坎卦)。

左三右七(三,东方,春季,木行,春分,震卦;七,西方,秋季,金行,秋分,兑卦)。

四二为肩(四,东南方,立夏,巽卦;二,西南方,立秋,坤卦)。

六八为足(六,西北方,立冬,乾卦;八,东北方,立春,艮卦)。

五居中央(五,中央,土行)。

在原文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灵枢·九宫八风》开篇传载的“洛书”思维模型,结合该篇图式内容讲解,并要求掌握“洛书”的识图要领:

(1)熟记上述“洛书”图式中数字布阵口诀。

(2)“洛书”图式是依太阳回归年为背景,表达各个不同时空区位中天地万物变化的相关象。

(3)熟记识图方位:面南而立,确定方位。左,东方,春季,青色,其数三;右,西方,秋季,白色,其数七;上,南方,夏季,赤色,其数九;下,北方,冬季,黑色,其数一;中央,黄色,其数五,这是识图之“人”所居的方位。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空间方位的标记有明显的区别,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以面南而立,仰观天象而定方位,因此将方位标记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既是解读“河图、洛书”时必须明确的识图方位,也是理解《内经》相关文献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4)“河图、洛书”用“奇数”标记白圈“〇”,即实心圈,表达属阳的特性;用“偶数”标记黑圈“●”,即空心圈,表达属阴特性。这应当是“阳道奇,阴道偶”(《灵枢·根结》),“阳道实,阴道虚”(《素问·太阴阳明论》)规定的初始涵义,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古以来的规定。

(5)理解并掌握奇数、偶数的分布状态及其内涵。5个奇数(阳数,白圈“〇”之数目)位于五正方位(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正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重阳”思想;4个偶数(阴数,黑圈“●”之数目),位于四隅(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

(6)面南而立,仰观天象时,观察天象必然看到天体自东向西运行,日月星辰则自人体左侧(东方)而升(即“左升”),从人体右侧(西方)降落(即“右降”),这就是《内经》构建中医“气机”理论中“左升右降”观念发生的天文学背景。

(7)以“上南下北”方位和“左升右降”的动态思维观察“洛书”的图式,其中“数”的动态变化,能够模糊地量化一年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区位阴阳之气的消长状态。

其中,图式中自东北(立春)→东南(立夏)→西南(立秋),“偶数”的动态变化为8→4→2,数值逐渐减少,提示上半年的阴阳消长状态是“阴气渐衰”;图式中自北(冬至)→东(春分)→南(夏至),“奇数”的动态变化为1→3→9,数值逐渐增加,表达上半年的阳气渐长状态。因此,上半年的阴阳之气活动状态特征为阳长阴消。

图式中自西南(立秋)→西北(立冬)→东北(立春),“偶数”的动态变化为逐渐增加2→6→8,提示下半年的阴阳消长状态是“阴气渐长”;图式自南(夏至)→西(秋分)→北(冬至),“奇数”的动态变化为9→7→1,数值逐渐减少,表达下半年的阳气逐渐衰减状态。因此,下半年的阴阳之气活动状态特征为阴长阳消。

可见,“洛书”图式中奇偶数值的大小,能够客观、模糊量化地表达相应方位、相关季节的日照时间长短、光照强度大小、气候温度高低等内涵。

确切地讲,“洛书”图式既是古人表达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变化特征的智慧,更是今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基本思维模式和相关工具。

2 “河图”思维图式

《内经》原文中是以“五行生成数”方式呈现“河图”思维图式的,在原文教学时,可以联系《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章中“五行生成数”的内容[4]予以讲述。

在进行《内经》中的东方“其数八”、南方“其数七”、中央“其数五”、西方“其数九”、北方“其数六”(《素问·金匮真言论》)等原文教学时,务必要以“河图”思维图式的数理模型思维背景予以讲解。

“河图”中的黑白圆圈分别表达阴阳、五行、四象。其中的白圈“〇”为实心圈,属性为阳,其数奇;黑圈“●”为空心圈,属性为阴,其数偶。阳数、奇数称为“天”(阳),阴数、偶数称为“地”(阴)。

东方:青龙星座,时间区位为春季,五行属性为木。“河图”思维图式表达为:3个白点在内,8个黑点在外,这就是所谓“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发生的背景。

南方:朱雀星座,时间区位为夏季,五行属性为火。“河图”思维图式表达为:2个黑点在内,7个白点在外,即所谓“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中央:空间区位居中,即观察自然、观察天象时人类自身所在之处,时间区位为“长夏”,五行属性为土。“河图”思维模式表达为:5个白点在内,10个黑点在外,即所谓“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西方:白虎星座,时间区位为秋季,五行属性为金。“河图”思维图式表达为:4个黑点在内,9个白点在外,即所谓“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北方:玄武星座,时间区位为冬季,五行属性为水。“河图”思维图式表达为:1个白点在内,6个黑点在外;即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这就是在对《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内容中各脏之“数”的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的发生源头。并要将每脏所应之“数”所表达的空间、时间、五行属性、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等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

3 “河图、洛书”思维图式的启示

3.1 五行之理

3.1.1 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行(即五季),就是五行概念发生的初始意涵 十月太阳历将一年中的一个季节称为一“行”(xíng),这是由于一年各个季节的气候、物候是随着相应的时间衍进而不断移“行”变化的[2]。五季气候温度的依次移行变化,恰恰能客观地反映一年五季的气候变迁,也正与五行相生之序一致,这是自然规律的体现[5]。

3.1.2 十月太阳历一年的五行(即五季)划分,是对五行相生之序的客观表达 基于“河图、洛书”思维模式的十月太阳历五季划分,客观地表达五季五方的气候运行规律。据《灵枢·九宫八风》所载,“洛书”图式中的冬季(水行,1)→春季(木行,3)→夏季(火行,9)→长夏(土行,5)→秋季(金行,7)→冬季(水行,1)。可见,五行本意是基于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季观念,表现为“天-地-人-物”三位一体互联互通、变化有序的5种象态[5]。这一五行相生之序,客观地反映了春季,五行属性为“木”,气候温和,万物复苏,如同植物萌发状态;夏季,五行属性为“火”,气候炎热,万物盛长,枝繁叶茂状态;长夏季节,五行属性为“土”,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金秋送爽,五行属性为“金”,万物成熟收获,生机收敛,植被枯黄凋落状态;冬季,五行属性为“水”,气候严寒,万物生机伏匿敛藏状态。这就是五行及其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学背景[3,5]。

3.1.3 五季五行,客观地表达天地万物生、长、化、收、藏年节律的有序变化 在太阳回归年的天文背景下,一年五季气候的(3,木行)春温→(9,火行)夏热→(5,土行)长夏湿→(7,金行)秋燥→(1,水行)冬寒,周而复始地运行变化不息,天地万物也因之而有(3,木行)春生→(9,火行)夏长→(5,土行)长夏化→(7,金行)秋收→(1,水行)冬藏的动态变化象态及其过程,天地间的所有事物莫不遵循于此(《灵枢·九宫八风》);这既是《素问·金匮真言论》的“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其数六,其臭腐”发生的背景,也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之“东方生风,风生木……咸伤血,甘胜咸”等篇各有五节原文内容发生的天文历法依据;更是五运六气理论中主运五步内容形成的相关文献依据[6]。这些内容都是基于十月太阳历法一年分五季的观念对“天-地-人-物”三位一体互联互通、变化有序的5种象态的表达。至于原文“八”、“七”、“五”、“九”、“六”之“数”,是《内经》应用“河图”思维图式中的“数”理,对“天-地-人-物”三位一体事物之“木、火、土、金、水”5种象态变化规律的标记。所以在相关原文的教学时,只有通过对原文进行“河图、洛书”思维图式的溯本求源讲解,既能使学生明白原文内容具有天文历法知识的支撑,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给予原文内涵以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合理解释,才会使学生对所学原文有所信服。

3.1.4 重土思想“河图、洛书”思维图式之所以将“土”置于中央枢机地位,皆缘于中华族群繁衍生息、休戚与共的农耕活动,也与人类必须仰赖于土地之生产生活背景密切相关,这应当是中华族群自古就有“重土”观念发生之缘起。先秦第一“子”管仲就率先凝练出土为万物本原的观念[3],西汉董仲舒沿袭了“重土”思想,认为“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春秋繁露·五行对》),就将“重土”观念发挥到极致。无论是“洛书”之数“五”,还是“河图”的“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都是将“土”置于核心枢机地位。《内经》在此“重土”传统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脾胃理论,其文化源头莫不与此有关。

叮铃铃,思雨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那些美女和她们栗红色的秀发都不见了。电话铃声还在纠缠着响。思雨爬起来,接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先生,您好!我叫佳佳,今年20岁,身高1.68,体重48公斤。我特别美的是我有一头栗红色的长发。先生,您需要我的服务吗?”思雨的酒醒了一半,他对着话筒急急地说:“你说什么?你有一头栗红色长发?”话筒里传来了女声说:“是的,先生,我有一头栗红色的美丽的长发,我的长发迷倒了很多靓仔耶!”思雨已到了急不可耐的程度,他不假思索地喊:“好,快,你来我看看。”

3.2 阴阳之理

“河图、洛书”图式所用的黑圈“●”和白圈“〇”,这是当下已知中华最早的阴阳符号,黑白圈的数目及其布阵格局,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各个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变化状态。其中的“洛书”,是古人基于“立竿测影”方法对太阳适时运行状态记录的结果,由此建立了以黑白圈之“数”,客观地表达了时间、空间、序列、节律、周期为基本要素的天文历法模型,并且将其运用于中医理论的建构,这就是为何《灵枢·九宫八风》以“洛书”图式为核心的九宫八风思维导图作为开篇的缘由[7]。

3.2.1“阳道奇,阴道偶”《灵枢·根结》为何将“奇”数的属性确定为“阳”、“偶”数的属性确定为“阴”?这是因为在“河图、洛书”图式中,但凡阳光能直接照耀者,属性为阳,用白圈“〇”,即实心圈表示,凡白圈的多少都是奇数;太阳光不能直接照耀者,属性为阴,就用黑圈“●”,即空心圈表示,凡黑圈的多少都是偶数。这应当是奇偶之数阴阳属性的发生源头,《内经》原文中用阴阳属性表达数之奇偶的思维背景一定与此有关。

3.2.2“阳道实,阴道虚”在讲解“阳道实,阴道虚”(《素问·太阴阳明论》)的原文时,只要联系“河图、洛书”思维模型中的实心圈(白圈“〇”)表达属性为“阳”的内涵,联系空心圈(黑圈“●”)表达属性为“阴”的内涵,就会轻松地解释“实心圈”属性为“阳”,“空心圈”属性为“阴”是源于太阳光的能否照射,也就揭示了“阳道实,阴道虚”经文发生的文化源头。

3.2.3“洛书”图式中奇偶数值的大小排序,表达了一年不同时间、空间区位的阴阳消长变化状态如上文所述,标记一年五季“阳(奇)数”的运行过程是1(冬)→3(春)→9(夏)→5(长夏)→7(秋)→1(冬),模糊地量化表达了上半年的阳(热)气由渐盛(1→3→9)到下半年的渐衰(9→7→1)的消长变化状态;而“阴(偶)数”运行过程是8(立春)→4(立夏)→2(立秋)→6(立冬)→8(立春),同样也模糊地量化表达了上半年阴气由盛而衰,下半年则由衰而渐盛的消长变化状态(《灵枢·九宫八风》)。

由于上半年阴阳之气的消长特征是阳长阴消,矛盾主要方面在于“阳长”,故称为“阳年”,起点日为“冬至”,故称为“阳旦”;下半年阴阳之气的消长特征为阴长阳消,矛盾主要方面为“阴长”,故称为“阴年”,起点日“夏至”(《灵枢·九宫八风》),因此称其为“阴旦”[7]。

3.2.4“洛书”思维图式中的重阳理念“洛书”将5个阳数置于五方正位,这是对中华族群传统文化中重阳理念的充分展示。董仲舒更是认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内经》据此构建了阳气盛衰寿夭观念(《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是由清末蜀医郑钦安创立的“火神派”之“阳主阴从”学术立场之理论源头[8-9]。

4 左升右降运行规律

“河图、洛书”思维图式,明确表达了古人对天地自然左升右降的运行法则的认识。人们面南而立,仰视星空的运行规律为顺时旋转,称为“左旋”,是谓顺天而行,此即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之义。

“河图、洛书”确定了以土为中心五行方位。示意如图4。

图4 左升右降运行图

5 应用“河图、洛书”思维图式进行《内经》原文教学举例

在讲解《内经》原文中有关“数”的时候,除关注其数目、数量、序数等意涵外,不可忽视其中蕴含着“河图、洛书”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及其相关的事物运行规律和变化状态的内涵,否则就不能准确地讲解原文的核心要义。

5.1 原文“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教学

《临证指南医案》之“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之论,虽直接源于《素问·刺禁论》之“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但这一中医药学重要的学术观念,却与“河图、洛书”思维图式表达的天文历法背景密切相关。

“肝生于左”之论,缘起于“河图、洛书”思维图式之左东,应春(少阳),主升,其数三(《灵枢·九宫八风》),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脏为肝。于是将“肝”与“左、东方、春、主升”相联系。在“河图、洛书”思维图式确立的左旋而升的顺时运行法则理念的前提之下,人体脏腑气机之运行也必然是从左而升;又据“在下者必升”原理,人体气机也必然从下焦而升,而人体气机之升,也必须遵循“天道”之从左而升。这就是《内经》构建人体气机升降理论时,必须要将原本在人体腹腔(阴)右上最高处(阳)肝(《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的功能效应定位于下焦;气机之升必因于左,从而有了“肝生于左”(肝主气机从左而升)的观念,这就是中医理论中肝位于下焦、肝气从左而升理论发生的文化背景。

“肺藏于右”之论,缘起于“河图、洛书”思维图式之面南而立,右西,其数七(《灵枢·九宫八风》),“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素问·金匮真言论》),应时为秋,在脏为肺。所以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肺所应方位为西、所应季节为秋(少阴),均主阳气收敛沉降,故有“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太素·阴阳杂说》)之注。“河图、洛书”思维图式,确立了左升右降的顺时运行法则,人体脏腑的气机运行也是如此,据“在上者必降”原理,气机之降必从于上,故将“肺”的功能效应必须定位于上焦之右侧[9],这也是《难经》将诊肺脏的脉气变化定位于右手寸部的文化背景。

5.2 原文“始于一,终于九”的教学

《内经》有4次强调“始于一,终于九”为医道之纲纪(《灵枢·九针十二原》)。对这句原文教学时,务必要横向联系《灵枢·九宫八风》开篇之洛书思维导图例予以讲解,联系“洛书”思维导图中1、2……8、9之数所表达的四时、五行、八方、奇偶之数,以及一年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状态等自然法则之内涵,才能讲解清楚为何《内经》要反复强调医道之纲纪是“始于一,终于九”的缘由。

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洛书”思维图式是以太阳为坐标,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参照系,用数理符号,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的气候运行变化规律(及“五行相生”之序),同时也模糊量化地显示了自然界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规律,而这些法则正是医生针刺治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或者临床处方用药(《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显然,只有结合“洛书”思维图式这一文化源头之数理,才能合理而清晰地讲解“始于一,终于九”的科学内涵[10-12]。

5.3 原文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年龄之数的教学

《内经》为何要将男女两性的生长发育年龄段按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素问·上古天真论》)予以划分?历代医家虽然对此有见仁见智的多种解释,但有两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是基于对人类生长发育过程长期观察的实践知识积累和切身体验,二是借用了“河图、洛书”思维图式推演的结果。

《内经》在构建中医药理论时,常常应用“五行之数”表达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五行之数也叫“五行生成数”,五行的生数,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五”,也称之为“小衍之数”。五行生数中的阳数一、三、五之和为九,“洛书”之终数亦为九,故九为阳之最大数,故称“老阳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又称“老阴之数”。老阴、老阳之数的和为15(9+6),故化为“洛书”图式纵横排列之和皆为15。

如在《中医理论基础》[13]引用男女生长过程年龄段的划分(《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是其例。

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的生长发育年龄段的划分,在“洛书”图式中,“八”应立春,自然界阳气始旺;“七”应秋分,自然界阴气始盛(《灵枢·九宫八风》)。男为阳,女为阴,故男子取“八”,女子取“七”[14]。

另外,依据“阳主进(加法),阴主退(减法)”原则,男子在“河图”之数的和“五十有五”的基础之上,而有55+9=64(八八六十四)。“55”是“河图”之“数”的和(1+2+3……+9+10),“9”是“河图”“洛书”之“数”中的最大阳数,称“老阳之数”,“阳主进”,故“加9”。而女子则为55-6=49(七七四十九)。“6”是“洛书”之数中“5”(五行属性为“土”)以上最大数值的“阴数”,称“老阴之数”。在“数”的阴阳属性中,“阳道奇,阴道偶”,阳数为正数,偶数为负数,负6大于负8,所以6为“老阴之数”,8为“少阴之数”。“阴主退”,女为阴,故“减6”[15]。显然,此处保留了“河图、洛书”图式的遗痕。所以,无论在对《中医学基础》[4]“肾”藏象内容,或者对《内经》相关原文的教学时,一定要讲述“河图、洛书”图式对相关知识的影响,否则,无法使学生理解原文发生的文化背景。

5.4 “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的教学

《内经》在论述营卫之气循行规律时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灵枢·营卫生会》)。此处所言的“五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常被古人用以演绎天地万物变化规律或者变化状态,故将其称之为“天衍之数”(《易传·系辞上》)。此数有多个发生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是“河图、洛书”之“数”,能够演绎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及其现象,故此演化的“五十”就被称为“天衍之数”。

“天衍之数”,又有“五十”为“大衍之数”,“五”为“小衍之数”的分别。

“大衍之数”何以为“五十”?

(1)二十八宿、十天干、十二地支之数的“和”(《易传》孔颖达疏引京房注)。《内经》为了构建相关的医学理论(如睡眠节律、卫气营气昼夜循行规律、气血流注规律等),将“天周二十八宿”按“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灵枢·卫气行》)分布,再将十天干、十二地支按规则分别镶嵌于二十八宿之间,于是天周也被分割为50等分,服务于相关理论构建的需要。

(2)“河图之数”的和与“洛书之数”的和相加除以二。除以二的理由,是因为2个图式所用实心圆,即白圈,属性为阳;空心圆,即黑圈,属性为阴,各有50个的缘故。

(3)《内经》又从一昼夜“水下漏百刻”,而人体气血沿着二十八脉循行一周的时间为“水下漏二刻”:100÷2=50(《灵枢·五十营》)。

《内经》在构建中医药理论时多次应用“五十”之数,故在教学时,务必要告诉学生,“五十”之数不是“实测”的“计量”数值,而是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所以在对《灵枢》的《营卫生会》《五十营》《脉度》篇的原文教学时,务必要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透彻地讲解其中的原文内容。

5.5 “七损八益”养生方法的教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论如何应用阴阳理论指导养生时指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自从唐初杨上善结合该句上文,解释“七损八益”为“阳胜”“阴胜”病机的临床表现(《太素·阴阳》)之后,历代医家见仁见智。自从发现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天下至道谈》载有“七损”和“八益”性保健知识之后,人们便以此为据予以诠释,傅贞亮教授便在其主编的《内经讲义》[16]率先引入中医高等教育的教材之中,此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的本科教材莫不遵循于此。但是在原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以“性保健”知识讲解“七损八益”存在有严重的缺陷。

(1)纵观《内经》162篇原文,从未见有正面表达“性”知识的原文,但凡涉及“性”活动的内容,均将其纳入致病因素之列。

(2)《内经》强调“节欲惜精”是养生的重要措施,不可能从“性”技巧的角度,“细致”地表述“七损”和“八益”的“性”活动过程。

(3)如果以“性”技巧诠释“七损八益”,那么该养生方法,既不能指导耄耋老人的养生,更不适用于青少年的养生。

(4)此语所在的《阴阳应象大论》全篇论述阴阳内涵、关系及其医学意义,从遵循一年阴阳消长规律养生予以诠释,契合全篇原文旨意。

(5)将此语从养生遵循全年的阴阳消长规律为解,也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讲述的四季养生原则吻合,更照应了“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之结论。

(6)从《灵枢·九宫八风》图中的“洛书”之数理得到本证。图中“七”之数,表达一年时至秋分,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状态为“阳消阴长”特征;“八”之数表达一年时至立春,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状态为“阳长阴消”特征。由于“重阳”是《内经》突出的理念,所以“损”和“益”都针对一年中的“阳气”消长状态而言。

因此,该篇此图之“数”理,可以得出“七损八益”表达要遵循四季阴阳消长规律进行养生的内涵。显然,若从“性保健”的角度对“七损八益”予以教学,其中的严重缺陷是显而易见的[14]。

据此得出的教学结论是:“七损八益”是“洛书”这一文化之源,是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的表达,也是在《内经》养生理论运用中的体现。这也与“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顺时养生相契合。

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背景是深刻而复杂的,《内经》在进行中医药理论建构时也毫无例外地受“河图、洛书”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在对原文进行教学时,务必要应用这一思维视角去讲解,才不至于重蹈“瞎子摸象”或“大树林里捡叶子”的错误。

猜你喜欢

河图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汉代谶纬界对“河图”“洛书”概念的重整
——兼论“汉无河图”通说中《河图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从河图浅述人体的气机升降理论
采采卷耳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