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黄芪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可溶性CD40L水平的影响
2022-05-12吴玉杰石小平孙丽曼
吴玉杰 ,石小平,孙丽曼
(1.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2.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冠心病是一种冠状动脉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血细胞过度凝聚,使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管腔狭窄与闭塞,其特点为心肌缺血缺氧出现心绞痛。心绞痛为冠心病的一种急性心脏事件,常见为不稳定心绞痛,临床表现为气短、胸闷、胸痛,患者未及时就诊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黄芪为补气升阳的中药,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3]。针刺为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日趋广泛[4]。目前临床上关于针灸与黄芪结合使用的报道甚少,缺乏有效依据。故在本研究中,探究针灸与黄芪共同使用是否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52~79岁;病程1~8年。研究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53~77岁;病程10个月至7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见表1。本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病例纳入标准:患者符合《冠心病心绞痛介入前后中医诊疗指南》[5]中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标准;具有心绞痛发作史;近期未服用抗凝药物;患者处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稳定期;同意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患有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变异性心绞痛;患有精神疾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黄芪(国药准字Z20090761)进行治疗,将50 g黄芪加入水中进行煎煮,3次/d,治疗2周。
1.2.2 研究组:在使用黄芪的基础上配合针灸,针刺选取内关穴、阴郄穴、太冲穴、血海穴、膻中穴,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采用捻转手法针刺上述穴位,内关刺0.5~1.0寸,膻中、阴郄、太冲刺0.3~0.5寸,血海刺0.8~1.2寸,留针30 min,1次/d,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采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半径为8 cm,3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分离血清,置于-80 ℃冰箱待检。
1.3.1 血液流变参数: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检测患者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
1.3.2 免疫功能: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体内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值。
1.3.3 血脂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体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
1.3.4 正五聚蛋白-3(PTX-3)、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PTX-3、sCD40L表达水平。PTX-3、sCD40L ELISA试剂盒购自于赫澎(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5 中医证候积分: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胸痛、胸闷痛、心悸、气短、身体困重,按其在一般体力活动下出现的症状为准则,根据症状轻重积分,分值越高越严重。
1.4 疗效标准 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胸痛、心悸等症状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胸痛、心悸等症状减轻;无效:患者治疗后胸痛、心悸等症状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参数比较 见表2。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参数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高于治疗前,CD8+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较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4。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降低,HDL-C升高,且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较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mmol/L)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X-3、sCD40L水平比较 见表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内PTX-3、sCD40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X-3、sCD40L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X-3、sCD40L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6。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大,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7。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又分为稳定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常见的心绞痛类型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斑块破裂主要是由肥胖、吸烟等因素导致的,其可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使机体凝血系统启动,导致血栓形成,诱发心肌梗死,其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6-8]。
黄芪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其性味温,可养心通脉、养元益气[9]。研究表明[10],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可通过黄芪与机体相关酶进行增加,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自由基,增加心排血量,促进心脏微循环以缓解缺氧状态。有研究表明[11-12],针灸可影响血小板活性,且针灸可减缓心肌缺血,使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得到缓解,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氧耗。在本文进一步分析显示,针灸结合黄芪对患者临床作用的改善效果较好,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研究发现[13-15],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异常,其中血浆低切黏度或高切黏度升高可导致红细胞周围聚集血浆大分子,形成网状结构,增加血细胞比容,使血流灌注形成阻滞,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聚合作用,可加速动脉粥样斑块发展,引起血流下降,使组织器官缺氧、缺血,加重病情。在本研究中,采用血浆低切黏度、血浆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评估患者的血流参数,结果显示,两者联合对患者血液流变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与上述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其原因可能为两者联合可调节患者血液微循环,缓解血液高黏状态。相关研究显示[16-17],冠心病心绞痛的本虚与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其中血瘀与体液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针灸与黄芪结合使用可提高患者的CD4+、CD4+/CD8+水平,表明两者联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使患者更好地抵御疾病,恢复健康。PTX-3是五聚素家族的成员,其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免疫性的防御,并促进机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PTX-3作为炎症刺激敏感物,可反映机体内炎症程度[18-19]。sCD40L为炎症调节通路与炎症反应的枢纽,在活化T淋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中均有表达,可与CD40结合诱导多种因子产生,经过多种生物学作用使机体反应加重,促成粥样斑块形成[20-21]。本研究中,采用PTX-3、sCD40L评估机体炎症反应,证实针灸与黄芪结合使用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阻断心肌细胞损伤,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虽然本文认为两者联合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但目前临床上并未有研究分析两者应用效果,且本文仅分析其对患者血流参数、免疫功能指标、血脂水平及PTX-3、sCD40L水平的影响,并未深入分析两者联合治疗此病有效的具体作用机制,因此还需后续研究进一步分析验证。
综上所述,针灸结合黄芪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并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