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2022-05-11王华WANGHua
王华 WANG Hua
(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新乡 453002)
0 引言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先,而对生态效益不够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水土流失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要在结合工程发展实际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和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1.1 以点或线状分布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土石方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水土流失问题会非常严重,而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虽然地面上的植被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的问题,但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是在偏远山区或河流地区,而施工所涉及的范围广,施工的难度也会增大。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也逐渐趋向不稳定,地面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土地也暴露出来,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并呈现点或线状的分布状态。
1.2 被破坏的植被难以修复
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程度较大,而在工程进展中植被修复的速度较慢,新移栽而来的植被固土固水作用难以发挥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建设中会直接影响建设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在工程运行的过程中,截流加大上游土壤的含水量,而原有山地土壤的水系统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与此同时原有的植被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变化,无法适应流动的水土系统,这时病虫害的发病率也会因此提升。
1.3 灾害种类多
我国自然水域分布范围广泛,分布规律不明显,水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地域的特点,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行之有效的工程方案。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着对生态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工程周边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因此灾害发生的种类也较多。
1.4 影响范围广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要就地取材,而建设中的土方活动范围也相对较大,大量土方的开挖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当工程完工后,对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没有及时的进行修复,自然条件也会因此恶化。如果是对土壤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土壤的松散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其保水性也会相对下降,水土流失问题也会因此加重。
2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在水利工程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水土保持工作而言,生态修复是最有效的办法,水土的稳固性有了保障,则施工过程会更加安全,生态修复和聚合资源可以同时进行,这能够无形中提高效益,同时提高工程质量,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1 减少灾害的发生
在水利工程中开展生态修复作业,能够有效的避免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在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后,被破坏地块的土壤固定能力能快速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土壤的蓄水能力也能得到保障,有效避免了水土流失问题。地块土壤中具有充足的水分,水循环能够有序的进行,而治理成效也会因此提高,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减少。
2.2 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益的综合性提高
水利水电工程,即是对自然界中原有的水循环系统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就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和方法的不完善,则存在着水土流失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正常的生活、生产和工作。
另外,水土流失问题的存在也会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给当地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生态修复作业是一项必备的工作,不仅能够保障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同时也促进行业利益的提升,是有效贯彻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2.3 提高蓄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
蓄洪防涝是水利工程的重要功能,其发挥着增绿功能作用,以满足周围地块的春秋灌溉所需。一旦水库周围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则雨水将大量泥沙冲入水库中,会导致水库水位升高,无形中增加了水库的压力以及运行能力。而开展生态修复作业,通过利用周围树木提高固沙效果,由此来提升水库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4 改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水利工程自身可以看作是小型的生态系统,其在稳定持续的循环下能够完成自我的修复。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不够完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下降,而加之水土流失和植被减少问题,自身的生态价值也随之降低。而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使生态系统趋向平稳化,如将一些植物种植到堤坝上,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能够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水库生态系统趋于良性的循环状态。
3 工程案例
3.1 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主要功能为排涝、排污,就是将雨、污水和洪水经过水道排入河道。但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加上人们对于环境的高要求,水道除了要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以外,同时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以及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仅仅注重对水利工程自身的建设远远不够,要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优化,将生态修复加入其中,最终建设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绿色化的生态河道。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前期,除了水利人员的参与外,更需要园林、景观、环保等的参与,以不断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实现河道工程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更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工程,创造生态宜居之地。
3.2 生态设计内容
①以满足水工要求为前提基础,不断优化堤防景观,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堤顶、堤坡景观以及步行道路;
②滩地、河涌景观改造;
③对园林进行设计改造,其中包含岸坡和堤防的美化绿化、以及景观的设计等。
3.3 河道设计中两种特殊河岸断面的设计形式
3.3.1 石笼垫护岸式
在新河道建设中,新河道一些地段中具有水流流速较高、岸坡严重渗水、河岸坡度缓、侵蚀严重的问题。而在河道设计中采用石笼垫护岸,能够有效解决侵蚀的问题。
具体形式见图1。
图1 石笼垫护岸
3.3.2 石笼垫护岸+亲水平台形式
由于新建河道存在着水流流速较高、岸坡严重渗水、河岸坡度缓、侵蚀严重等一系列的问题,而针对于较为宽阔的河流岸坡,在河道设计中可以采取石笼垫护岸+亲水平台的形式,将宽阔地设为亲水平台,为居民的日常休息提供场所。居民可以在此休息,放松,为居民创造宜居的优美环境,能够与大自然更加亲近。石笼垫护岸+亲水平台的具体形式见图2。
图2 石笼垫护坡+亲水平台
3.4 稳定算例
砌石段稳定计算:
在对河段生态坡度稳定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从两方面着手分析,即:侵蚀稳定分析和抗滑稳定分析。
3.4.1 侵蚀稳定分析
3.4.1.1 临界剪应力
在本工程案例中,由于该河道的断面是复式断面,一般情况下,水流流动是在河底的梯形断面内。其桩号河段S0+721~1+300(石笼垫护岸段),河底宽16.4米,底高程-1.69米,河床坡降1%,十年一遇汛期最高水位0.81米,最大流量7.4m3/s。如图3。
由图3可知,水力半径R为
图3 石笼垫护岸河道断面形式
A——过水断面面积,即53.5平方米;
S——湿周,即27.58米;
所以,R=1.9398米。
所以,由公式
桩号S0+721~1+300河段的平均剪应力为19.01(N/m2),对于顺直河道,最大剪应力τmax可由下式计算,
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如湍流的瞬时值等因素的影响,剪应力最大值应为乘以1.15系数以后的值,所以,最大剪应力为32.798(N/m2)。
3.4.1.2 临界流速
结合水力学知识,我们可得到断面的平均流速V为
在桩号S0+721~1+300河段,土质为淤泥质粘土,经查可知,粘土允许剪应力为12.44N/m2,允许流速为0.914~1.37m/s。而该河段的实际平均剪应力为32.798N/m2,断面平均流速为0.14m/s。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允许流速大于平均值,而允许剪应力小于平均值,因此只有对河岸进行有效的防护,河岸才能不被水流所侵蚀。在这里要以河岸的自身实际进行考虑,河岸的附近有鱼塘,还有一些居民,因此选择大面积开挖显然不可行,所以石笼护岸以其自身施工简单、具有良好的稳固河岸效果的特点,是对河岸进行防护的最佳选择。
采取石笼护岸措施确定之后,要根据衬砌材料的允许剪应力和允许流速可知,石笼护岸的允许剪应力为478.49N/m2,允许流速为4.26~5.79m/s,两个数据要远高于平均数据,这与河岸不发生侵蚀的要求完全一致。另外从侵蚀分析层面而言,石头的获取较为容易,价格不高,在工程上使用不但经济实惠,还相对安全,所以最终分析可以采用石笼护岸。
3.4.2 抗滑稳定分析
在对抗滑稳定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将石笼作为岸坡上的外加载荷,其度岸坡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抗滑安全系数为1.971,因此岸坡趋于稳定。另外,从抗滑稳定分析的层面而言,由于石笼是在钢丝笼内装石头的结构,有利于岸坡的抗滑稳定,所以石笼护岸完全符合要求。从上述抗腐蚀以及抗滑稳定分析可以得出,石笼护岸完全符合要求,且由于在桩号S0+721~1+300河段,居民以及鱼塘位于河岸的附近,大面积开挖不切合实际,而石笼护岸不需要大面积开挖,且施工较为简单,对于河岸也具有良好的稳固效果,因此可以采用石笼护岸。
4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建设利国惠民,繁荣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在具体工程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工程社会效益和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中,对水土保持进行严格的监管,以提高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度,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不断发挥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以及综合效益,推动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