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视阈下的广东省城乡旅游一体化策略
2022-05-11□蔡霞杨菁
□蔡 霞 杨 菁
一、研究概述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文化的聚集性同样带来了人口的迁移和聚集。囿于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化,农村人口的迁移是暂时性、被迫性的求生为主;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打破城市资源垄断既有法律的、行政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经济的方法,而旅游的产业联动性和高就业率,使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可能途径。
(一)研究进展。伴随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内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逐渐兴起。杨世河等最早定义了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涵义,并探讨了其特征及模式选择[1](杨世河、章锦河等,2008)。基础理论相关研究还包括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2]、城乡旅游发展及其机理[3]等。“乡愁”一词为瑞士医生霍弗尔在1688年首次使用[4],是人们一种对过去时-空间的记忆及情感的综合。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要让人“记得住乡愁”[5],为中国语境下的“乡愁”增加了一种新的解读。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乡愁”也自然地延伸出“美丽乡愁”的意蕴,关于“美丽乡愁”的涵义、“美丽乡愁”与城镇化和城乡旅游的关系的讨论和研究也开始出现。
(二)广东省“美丽乡愁”旅游具有丰富内涵。留住乡愁和城乡旅游一体化理论,是在我国文化传承基础上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创新。关于“美丽乡愁”与休闲旅游的关系、城乡旅游一体化的案例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关于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较少涉及。广东既有像珠三角这样的发达地区,又有像粤东西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城镇化模式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再到就地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这里不仅有广东本省城乡居民的“乡愁”要留住,还有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乡愁”要融合、海外游子的“乡愁”要承载。因此广东省“美丽乡愁”旅游的认识范畴应该更广泛,应该秉持开放的、敢于创新的理念去解读中央政策,把“乡愁”与和谐广东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内涵化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交流并逐步深化为文化吸引和社会发展动力,探索新时代乡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道路选择。
二、广东省发展“美丽乡愁”旅游的意义
在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城镇化内涵式发展是兼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人民幸福的和谐发展。探讨“美丽乡愁”视阈下的广东城乡旅游一体化方法和模式,是保护文化、升级经济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美丽乡愁”旅游可以培育乡村经济新的增长极。建立在旅游“流空间”频密交换的基础上,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必将进一步模糊固有的旅游行政区边界效应,加速实现以文化为特质的跨市县区域产业整合格局,形成广东省生态健康、文化传承、人地协调的新的旅游“增长极”。
(二)“美丽乡愁”旅游可以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广东省城镇化正在向以人为本的“就地城镇化”转型。契合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和广东省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美丽乡愁”旅游恰好是一个利于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乡村经济的产业抓手。可以预见,在广东省域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上,“美丽乡愁”旅游一定大有可为。
(三)“美丽乡愁”旅游可以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动力。城市居民的“美丽乡愁”旅游需求为周边乡村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休闲旅游、物质支撑和文化冲融之间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探索“美丽乡愁”旅游带动下的城乡旅游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三、广东省“美丽乡愁”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
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在区域内打破体制束缚与制度障碍,旅游经济各要素能合理、有序、通畅地流通,实现城市型旅游产业与乡村型旅游产业的链接,从而使城市与乡村旅游经济和谐、共荣地发展[1]。广东省发展“美丽乡愁”旅游具有经济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特点。
(一)提炼“美丽乡愁”旅游资源优势区的代表性符号。一般休闲旅游产品替代性高,“美丽乡愁”旅游则是建立在深层次情感回归基础上、形成规模化和重复购买的旅游产品的尝试,结合乡愁意识的休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美丽乡愁”旅游的发展需要率先在优势资源点开展,重质量、打品牌。“美丽乡愁”文化符号可以作为广东省特色旅游景观的文化符号表达,整合广东省商贸文化、美食文化、海洋文化等各种旅游品牌,立足本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成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凝聚力。
表1 广东省“美丽乡愁”文化分区的发展条件
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美丽乡愁”旅游发展,是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文化和环境自豪感提升,城乡互动、工农互动形成经济反哺的良性循环;珠三角地区的“美丽乡愁”旅游建立在都市农业基础上,不仅可满足本区居民的乡村旅游需求,尤其应该大力弘扬广府文化中“兼容、务实”的特质,为数量巨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东省著名的“客都”“侨乡”,更具备乡愁文化的世界级吸引力,应该着力挖掘“美丽乡愁”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面向全世界华人华侨的窗口展现优秀民族文化,成为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有效载体。
(二)建构“美丽乡愁”旅游内核的新型产业模式。“美丽乡愁”旅游资源一般与经济发展呈反向梯度,利于培养文化体验、深度参与的双向旅游流,利于建立城乡旅游经济的长期良性互动。广东省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尚属欠发达区域,近年来“村村通公路”“一村一品”以及“山洽会”等三农发展举措,在交通、生产与物流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因地制宜地构建“美丽乡愁”旅游产业链,有利于这些地区结合各自特色旅游资源和既有基础,通过延长产业价值链,有效满足高附加值、低替代性的乡愁旅游需求;进而促进产业转型、人口转产,实现较高水平的就地城镇化。
一般的乡村旅游,只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一个备选项;并且因为缺乏信息基础设施和现代旅游业的市场化运作,资源开发不出彩、市场营销不得;产品替代性强,生命周期短。而“美丽乡愁”旅游的深度开发是基于不可替代的心理归属感的需求,具备培育重复购买的忠诚客户市场的可能。该路径选择优于“输血式”的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供需关系基础上,基于城乡差异化而进行的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能提供一种新的双赢选择,带动区域新型城镇化。
(三)优选“美丽乡愁”城乡旅游一体化新路径。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结合广东省“美丽乡愁”旅游的空间格局、时空特征,通过保护、规划、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的宏观管理调控,差异化发展“美丽乡愁”旅游产业,培育优化“美丽乡愁”旅游经济的结构与功能。“美丽乡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除具备经济功能外,还将在文化层面上感召现代城市居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自然的向往,在思想上消弭城乡差别;就地转移的劳动力,又是本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者,能有效地弥合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精神上的断层或缺失感。
图1 广东省“美丽乡愁”旅游的环状布局模式
“美丽乡愁”文化的传承利于城乡文化融合;旅游开发也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相关产业在欠发达地区更具资源优势,通过差异化发展提升“美丽乡愁”旅游的竞合力,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结语
关于广东省“美丽乡愁”旅游发展策略的探讨,基本遵循一条“布点、联线、带面”的动态发展逻辑。广东省各区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乡愁文化之旅,在信息化基础上有效地构建农村传统第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间的价值链,积极探索农村经济振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