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5-11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张红霞王璐颖李璇璐李德琴曹黎

内江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倦怠感工龄分值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张红霞 王璐颖 李璇璐 李德琴 曹黎

1 调查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故对于高校辅导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自我压力应对能力、自我工作技能、职业能力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更好了解我校辅导员群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感,特开展本次调查。

2 调查工具

在本次调查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调查工具。

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

该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于1981年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编制完成。GSES共10个项目。量表所测得分值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具体参考分值如下:

1-10分,表示自信心很低,甚至有点自卑。

11-20分,表示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足。

21-30分,表示自信心较高。

31-40分,表示自信心非常高,但要注意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

2.2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该问卷由张育坤和解亚宁编制[1]。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是一个自评量表,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分量表组成,包括20个条目。因为个体在遭遇应激时都常会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既包括积极的应对方式,也包括消极的应对方式。戴晓阳提出一个判断个体应对方式倾向性的公式:

应对倾向=积极应对标准分(Z分)-消极应对标准分(Z分)

应对倾向值大于0,提示该被测者在应激状态时主要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小于0则提示被测者在应激状态时更习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2.3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该问卷是根据Maslach的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访谈结果,由王国香,刘长江和伍新春于2003年修编所修编的。Maslach(1981)提出的职业倦怠的三维度为: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表现为个体的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的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服务对象,是倦意的人际关系维度。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消极的评价。问卷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两个维度上所测得分值越高,说明在这两个维度上症状出现的频次越高,即情绪衰竭程度越严重,非人性化程度越高;而在个人成就维度上所测得分值越高,说明个人成就感越高。

3 样本构成

在本次调查中,一共有27名辅导员参与了调查。其中,男性辅导员4名,女性辅导员23名。28岁及以下年龄段的辅导员16名,28岁以上年龄段的辅导员11名。工龄1年及以下的辅导员11名,2至5年的辅导员8名,5年以上的辅导员8名。子女人数为零个的教师18名,一个的教师9名(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信息表

4 调查结果

4.1 整体情况

对所有参与调查辅导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感的得分进行整体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1)一般自我效能感 在参与测评的所有辅导员中,最低分为22分,最高分38分,平均分为29.77(SD=4.70)。从总体平均分值来看,可见辅导员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处于较高的分值,且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四个维度(自信心很低、自信心偏低、自信心较高、自信心非常高)进行分析,发现自信心较高维度占比53.85%,自信心非常高维度占比46.15%。

(2)应对方式 在应对方式方面,积极应对最低分为16分,最高分35分,平均分为24.96(SD=5.10),消极应对最低分为3分,最高分为22分,平均分为8.84(SD=4.55)。可见,我校辅导员较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且进一步从应对倾向视角进行分析,发现积极应对倾向占比80.95%,消极应对倾向占比19.05%,表明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应激状态时主要采用积极倾向。

(3)教师职业倦怠 在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发现情绪衰竭维度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36分,平均分为21.16(SD=9.57),个人成就维度最低分为19分,最高分为48分,平均分为32.83(SD=7.08),非人性化维度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5分,平均分为9.5(SD=4.23)。可见,我校辅导员情绪衰竭较明显,个人成就感较高,非人性化程度较低。且进一步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情绪衰竭占比33.11%,个人成就感占比52.07%,非人性化占比14.82%。

4.2 差异分析

将所调查的三个问卷在性别、年龄、工龄、子女人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性别差异。对男性和女性辅导员在各测评中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如下图所示:①女性辅导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男性辅导员,表明她们对自我的自信心更高;②在应对方式上,发现男性、女性辅导员的分值均大于0,表明他们在应激状态时均主要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③从职业倦态感方面,发现在个人成就维度上,女性辅导员得分高于男性辅导员,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两个维度上,女性辅导员得分均低于男性辅导员,故表明整体上女性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低于男性辅导员的。但因男性辅导员仅为4名,无法进一步进行差异检验分析。

(2)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段辅导员在各测评中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见下图所示:①28岁以上辅导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28岁及以下的,表明28岁以上辅导员对自我的自信心较高,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②在应对方式上,发现这两个年龄段的辅导员的分值均大于0,表明他们在应激状态时均主要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只不过28岁及以下辅导员的分值略高于28岁以上的,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③从职业倦态感方面,发现在个人成就维度上,28岁以上辅导员得分高于28岁及以下的,在情绪衰竭维度上,28岁以上辅导员得分高于28岁及以下的辅导员,但在非人性化维度上,28岁以上辅导员得分低于28岁及以下的辅导员,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3)工龄差异。对不同工龄段辅导员在各测评中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见下图所示:①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在不同工龄段由高到低依次是5年以上、2至5年,1年及以下,表明5年以上辅导员对自我的自信心较高,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②在应对方式上,发现这三个工龄段辅导员的分值均大于0,表明他们在应激状态时均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只不过5年以上辅导员的分值略低于其他两个工龄段的,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③从职业倦态感方面,发现在个人成就维度上,5年以上辅导员得分最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2至5年辅导员得分最低,在非人性化维度上,5年以上辅导员得分最低,但这种差异尚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4)子女人数差异。对子女人数在各测评中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见下图所示:①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子女数为零个的辅导员,表明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对自我的自信心更高;②在应对方式上,发现目前子女数为零个、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的分值均大于0,表明他们在应激状态时均主要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③从职业倦态感方面,发现在个人成就维度上,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得分高于子女数为零个的辅导员,表明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更高;在情绪衰竭维度上,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得分高于子女数为零个的辅导员,表明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的情绪衰竭程度较高;在非人性化维度上,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得分低于子女数为零个的辅导员,表明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的非人性化程度较低。但因目前子女数为一个的辅导员仅为9名,无法进一步进行差异检验分析。

5 调查结果讨论

5.1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总体而言,辅导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自信较高及非常高的状态。张鼎昆等人[2](1999)的研究中,提出:一般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正是一个人的自尊水平,故表明笔者所调查学校的辅导员的自尊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辅导员对其自身的职业角色有较高的认同,因此在工作中也感受到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5.2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压力应对差异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80.95%的辅导员在应激状态时采用积极倾向。这一结果与陈文等人[3](2013)的研究结果一样。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好,大多数辅导员拥有良好的心态。同时笔者所调查学校的辅导员的年龄在26岁及以下这一年龄段居多,且工龄也主要集中在1年及以内这一工龄段,可见普遍偏年轻化,因此在工作中较有激情与新鲜感,当面对压力、应激性事件等时,会以积极倾向去应对与解决。这与王晶晶等人[4](2016)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工作年限一年以内的高校辅导员心理状态往往处在高度兴奋状态,表现出应对压力更多选择寻求帮助、问题解决的积极应对方式。

5.3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总体而言,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处于较低的状态,即个人成就感较高,非人性化程度较低。但情绪衰竭却较明显,具体表现为:①28岁以上辅导员的情绪衰竭程度最高;这一结果与张宏亮等人[5](2020)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年龄越大,越容易产生倦怠感;②1年及以下工龄的辅导员情绪衰竭程度最高;这一结果与张宏亮等人[5](2020)研究结果却完全相反,即:工作年限越长,产生倦怠感比例越高。这可能是因为1年及以下辅导员进入学校工作的时间较短,对于工作虽有激情,但不排除会存在一个适应阶段,同时因为职称、薪资等也与工龄段较长的辅导员有一定差异,所以情绪衰竭程度会较高。这在张宏亮等人[5](2020)的研究中也明确提出了,即:职称越高,产生倦怠感比例越低;收入越高则产生倦怠感比重越低。

6 结论

通过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一般自我效能感、压力应对倾向、职业倦怠感现状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发现,总体而言他们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非常良好,同时职业倦怠感较低(不过情绪衰竭却较明显);大多数辅导员在应激状态时习惯于采用积极倾向。

7 调查局限与展望

由于人力和时间的限制,在对辅导员的问卷调查中只选取了27名专职辅导员,样本量较小,不能够充分代表高校辅导员的全貌。如果能够多收集一些数据样本,就能够更为全面的了解高校辅导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倾向、职业倦怠三个方面的情况及其关键影响变量,为笔者所调查学校的辅导员培养及后续干预工作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指导。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者若同样面临样本量有限及样本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可以考虑实证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为高校辅导员培养及干预工作提供更富有成效的研究结果。

猜你喜欢

倦怠感工龄分值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那些和工龄有关的事儿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你的工龄和这些福利有关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这七种情况,不在岗也能算工龄
《模糊学方法在观赏石鉴评权重评估法中的应用》一文的补充说明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