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心血管的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2022-05-11戴红芬明淑萍刘娟胡畔

智慧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血小板心肌心功能

戴红芬,明淑萍,刘娟,胡畔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5)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血缺氧而出现的心肌梗死,以病死率高、起病急和较强突发性为特征,发病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硝酸脂类药物不能缓解,增高血清心肌酶活性与合并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甚至易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等病症发生,能对患者健康安全带来威胁[1]。故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早开展有效合理措施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点。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为研究起始,直至2019年5月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者92例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两组。参照组46例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8~76岁,平均(57±1.1)岁。观察组46例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37~77岁,平均(56±1.2)岁。梗死位置:后壁梗死和右心室内膜下心肌梗死、前壁梗死和后下壁梗死例数分别是36例和11例、15例和30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取标准

所选取的患者均未接受PCI急诊或溶栓按治疗,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心肌酶学常规检查,经心电图检查显示可见,急性期持存在ST短和Q波明显提高,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则可见ST段明显下降或R波升高。部分AMI患者心电图无ST段抬高,表明存在缺血情况,表现T波倒置、ST段下移。经各项检查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确诊标准,排除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以及肺部感染疾病[2]。

1.3 方法

参照组选择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必要的低分子肝素0.5mL皮下注射,一天2次,溶栓、硝酸脂类药物持续静脉滴注,氯吡格雷75mg,一天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一天一次。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d顿服用药治疗,按照0.2μg/(kg·min)速率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滴注24~48h。在患者出院后,滴注患者要每天服用75~150mg阿司匹林治疗,并常规采用硝酸盐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

1.4 观察指标

根据心血管药物的临床用药效果评价标准[3-4],评价标准:显著改善:ST段大于0.15mV,T波从平坦变直立大于50%,1周内无心绞痛症状发生;改善:心电图显示可见ST-T段有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无效:可见心绞痛发作率有所增加,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发展,治疗前对患者彩超检查心功能,检查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主要以观察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以治疗后为判定时间,在比较患者住院时间、症状恢复时间中,观察分析参照组和观察组具体情况。以治疗后为判定时间,在比较患者不良反应率(失眠、胃肠道反应和咽炎)中,观察分析参照组和观察组具体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参照组所占比是80.44%,观察组所占比是97.83%,2组比较,前者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2.2 CRP和心功能指标

治疗前后,参照组、观察组组间心功能、CRP指标相比,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小(P>0.05);治疗后,相比参照组,观察组数据结果更低(P<0.05),见表2。

表2 统计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RP和心功能指标()

表2 统计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CRP和心功能指标()

2.3 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较参照组,观察组用时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表3 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2.4 不良反应率对比

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对比,参照组、观察组所占比分别是17.39%、2.17%,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率对比[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受一些诱因因素影响造成冠状动脉出现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大量血中血小板在破裂斑块表面聚集,分析该疾病的诱因,主要是为体力劳动过度,心脏负荷过重,增加心肌需氧量,冠状动脉若扩张不充分,会发生心肌缺血;激动、暴饮暴食、冷热刺激、便秘、吸烟等因素。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天常见症状表现为心绞痛症状恶化,以及突发性的剧烈持久性胸骨痛,若治疗不及时,易引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特征表现,包括咳嗽、呼吸抑制等,能对患者健康安全带来威胁[5]。当前临床认为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所以,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开展治疗,将梗死面积缩小,从而实现对心功能的有效保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其关键在于在患者发病后应将闭塞的冠状动脉及时开放,使血流得到恢复。首次球囊扩张需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开展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发病<12h急性ST段抬高患者,需及早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必要时可予以支架置入。然而,因一些医院不具备直接球囊扩张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条件,因此,在行治疗时,临床应另寻其他方法。研究发现,静脉给药,能对冠状动脉通畅起到较好阻断作用。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有效防止血栓疾病的发生。

给予患者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以及心肌供血情况[6]。因为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型受体拮抗剂之一,此药物的应用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有效抑制,能有效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胆固醇与脂蛋白含量,促进肝脏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代谢与摄取,改善左心室重构,防止心肌发生飞弹,稳定斑块,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疾病的发生。而且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应用,不仅能起到降脂功效,而且还能起到多种调脂作用,包括有助于自主神经功能恢复,心肌细胞功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增强,避免细胞增生与移动,保证粥样硬化斑块稳定,能氧化应激缓解与炎症减轻,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效抑制等,说明,他汀类药物应用有助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与心室重构的改善。常规的临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是主要采用急诊OCI术、溶栓手术治疗,但一些患者因自身原因、机体差异而拒绝接受手术治疗[7]。在本次研究中,以我院接收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象,经上述阐述总结可知,治疗后,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0.445,低于观察组的97.83%(P<0.05);参照组的CRP、心功能指标情况均高于观察组(P<0.05);参照组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P<0.05);参照组的不良反应率是17.39%,高于观察组的2.17%(P<0.05),说明,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心功能的改善,住院时间缩短,加快机体恢复,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

在李峰[8]等研究中,以90例急性心肌梗死者为对象,分别并开展不同治疗方法,即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与阿托伐他汀治疗)。从结果中可知,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5.56%、95.56%,较前者,后者占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选择实施替罗非班与阿托伐他汀药物共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明显康复疗效,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加快机体恢复。上述研究内容与本次研究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开展心血管内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者,疗效佳,有助于患者心脏功能、心功能指标改善,患者住院时间缩短,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应该注意,要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注意避免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

猜你喜欢

血小板心肌心功能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心肌桥是什么病?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