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2-05-11陈怡婷
陈怡婷
摘 要: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但数学知识却是比较抽象的,导致数学课堂略显单一和枯燥,如何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示:“尽量用生活导入的形式展现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趣味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小学生;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0-0119-03
Constructing a Life-oriented Mathematics Classroo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CHEN Yiting (Xinchengyu Primary School, Yushan Town,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Mathema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sciences, but mathematics knowledge is relatively abstract, which makes mathematics classroom a little monotonous and boring. How to make boring mathematics learning lively and interesting? There is a clear instruction in the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Try to show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the form of introduction to life, and make mathematical knowledge more life-like", which means that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integrate mathematical elements in life with those in textbooks when teaching mathematics. Link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build a life-like interesting classroom, which in turn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romote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ir mathematical thinking.
【Key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oriented classroom;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對很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又抽象的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对不少缺乏上述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无疑是困难而又痛苦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知到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的天性特征,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学习潜能和天赋,需要不断梳理和引导,积极做出改变,通过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构建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知识,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促进思维全面发展。
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建立逻辑思维
(1)选择良好的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学者认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并且强调“父母和家庭的言传身教远胜于学校教育”,这都说明生活环境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因此,数学教学更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良好的数学教育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真正将所学所思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而在实际日常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通过积极选取典型的优质生活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让其在持续的观察、探究和实际操作中,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促进思维发展。
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认知到小学生的天赋秉性,要根据其兴趣特征和认知顾虑进行教学。一年级小学生对数字缺乏具体感受,因此在学习十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往往较为困难,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天赋秉性,通过其喜欢的食物来设计加减法运算,这样做首先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在授课时,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假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你吃掉2个,还有几个?”“如果,这时候爸爸也吃掉了2个,还有几个”“妈妈,再吃掉2个,还有几个呢?”通过这样用实际的物品代替抽象的数字,可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教师再一步步增加问题难度,逐渐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除了常规的数学逻辑问题,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如“某天,妈妈买回一张大饼,她想考一考同学们在学校有没有好好学习数学知识,于是就向你们提出一个‘分一分’的小游戏,如何以2刀切出3块同等份的大饼,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提出问题后,学生们都信心满满,很快投入了思考与解题过程中,有的学生用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反复地切割,却怎么也没办法用2刀分出3块同等份的大饼。这时候,有学生就产生了质疑:“老师,我怀疑这个分饼游戏根本是一个‘错题游戏’!以2刀根本不可能分出份额相等的三块大饼,所以这个分饼游戏的题目本身就有问题,应该将游戏中的2刀换成3刀!”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得到了有效激发。总之,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灵活利用学生各种天性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化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和挑战,引起他们的猜想和质疑情趣,从而获得自主思考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综合发展。
(2)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有人说“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这句话没有一点错,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设置生活化教学情景,在抽象单调的教学内容中生动形象的生活元素,以此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与理解感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景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能够将抽象的思维概念具现化为形象的实际个体,合理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观念,解决其固有认知和数学抽象概念间的矛盾关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这一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货币的价值观念和兑换关系。在开始这堂课前,教师告诉学生们要在这堂课上开一家模拟商店,让学生一部分人负责扮演商铺老板,一部分人充当顾客,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商品名称和价格,教师设计货币单位,由此设置一场生动丰富的日常情景,给予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情景中快速直观地理解钱币之间的兑换关系和使用方式,以此训练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又能提升沟通表达能力,可以充分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不仅能以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其逻辑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提升学习感悟、认知观念和思维灵活度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感悟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而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理解,甚至在反复学习受阻后,还容易产生抗拒学习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知到数学教学的特征与属性,并合理利用小学生喜欢好奇、好动的天性特征,通过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这不但能够减轻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压力,还能通过切身经历,增强其思考和创造能力,提升其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可让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概念内涵和学习趣味,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知》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实际物品帮助学生直观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物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校门口的车闸门、瓷砖等,并开展课堂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四边形状的物体或物品,以此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该知识的联想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准备一些七巧板,让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摆一摆、评一评,尝试自主拼接成一个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运用实物进行实践操作,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概念,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对其今后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诸多裨益。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自己书桌的长度和宽度,并分别以米和厘米的方式表述出来,同时教师还可准备一卷卷尺,给学生们测量一下彼此的身高,通过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其学习兴趣,还可合理地增强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促使其直观地理解和明白学习内容,并充分认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应用意识。
总之,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知识来自生活,要想学习知识,必然从生活中学习的道理,生活中虽然到处都有数学知识,但仍需要教师去整理和分析后才能够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和生活有机融合,这既需要教师去不断地尝试与学习,也需要学生不断去体验和实践,以此提升其学习感悟能力,强化逻辑思维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2)利用计算工具,扩展思维认知观念
小学生对于数字的认知十分有限,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扩大他们的思维认知边界,将百位数的加减乘除范围扩展至更广阔的范围,如“千”“万”或“亿”等庞大的计数单位,而如何能够让学生们直观地理解这些庞大数字,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实际生活作为背景,通过描述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思维变通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数学的出发点在于生活,而最终目的地也是生活,数学教学必须扎根生活之中,才能最大化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对此,教师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重组与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程教育的适用性,促使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扩展思维观念,增加思维广度,促进思维发展。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亿有多大》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计算工具来帮助小学生扩展思维界限,掌握百位数以外的计数知识。在上课前,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计算器,然后先提出简单的计算问题,如“10×10等于几”,并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在此之前,虽然部分学生已经部分掌握了计算器的用法,但仍有部分学生能力较差,因而教师要先简单强调性地讲解计算器的操作方式,再让学生进行操作计算机算出答案。在学生都比较熟练操作计算器后,教师在逐渐增大计算问题的设置难度,直至超越百位数,达到千位、万位和亿位。学生在学习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一种新的辅助计算方式,还能通过学习百位数以外的计数方式,扩宽固有的思维界限,并学会如何计量和计算多位数,这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心理,有助于学生自主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能促进其转变固有思维观念,扩宽思维广度,促进思维全面发展。
(3)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时,更要明确这一点,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此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旺盛的探索心理,不断发现、探究和钻研数学问题,不但能够增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程度,还能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便可通过列举一些与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可提出一道出租车运费题:“有一天,小李要去海洋馆,海洋馆距离小李家5公里,而出租车司机告诉小李,起步價1公里12块钱,后续每一公里10块钱,那么小明的钱能够到达海洋馆吗?”这道题对现阶段的学生们来说难度较大,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尚浅,因此不知道什么是“起步价”,教师应给予解释和引导,告知起步价就是出租车的第一公里,也就是说,第一公里的价钱是单独算的,也就是12块钱,第二公里则按10块来算。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很快得出了只要将12块与后续的两个10块相加就能算出答案。教师通过提出这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生活常识,同时也可锻炼他们的思考和逻辑能力,充分提高其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提升思维灵活度,拓展思维广度。
3.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课堂氛围充满“生活气息”,有效激发学生的共情心理,调动其学习兴趣,从而让其主动去学习、思考和探究。同时,在教学时要明确“数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学以致用”,积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在提升数学认知的同时,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皖.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案例[J].读写算,2020(36).
[2]郭铁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