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粮食消费结构安全和城市农业创新

2022-05-10刘标胜

江苏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裂痕城镇居民城镇化

刘标胜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证粮食安全,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 “非农化” 、防止 “非粮化” ,这不仅是对我国粮食生产做出的战略政策要求,同时也对我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挑战。 “人口和土地” 城镇化模式已经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结构安全,一方面城镇化和粮食生产 “争土地、争水资源、争劳动力、争资金” 现象日趋严重,影响粮食供给结构和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城镇化又带来了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城镇化与粮食消费结构的相关性,并学习国外城市农业的经验,希望借此能对完善我国粮食结构安全提出一点建议。

一、文献回顾

随着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学者们对城镇化与粮食的相关系展开了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刚性约束,而城镇化通过要素配置、粮食需求和诱导制度变迁三条路径影响粮食安全①。徐李璐邑则从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城镇化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两个角度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建议将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制度要素变化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②。城镇化的发展在短期内会对粮食生产产生一定的威胁,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有着正向效应③。

因为国情的不同,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做了探讨。有学者认为,通过精心设计和管理,城镇化可以通过提供市场、服务、信息和知识渠道为农村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④。反之,农村可以为城镇生活质量、竞争力、文化认同甚至城市的复原力做出积极贡献⑤,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在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和粮食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⑥。综上所述,对城镇化与粮食品种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关联研究,则非常少见。本研究则希望弥补这一不足,能对城镇化和粮食结构安全的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设定变量、数据

(一)设定变量

这些变量包括:城镇化率(urban):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因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依据发生变化,所以此处使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作为变量。Grain:人均谷物产量;Bean:人均豆类产量;Potato:人均薯类产量;Fruit:人均水果产量;Meat:人均猪牛羊肉产量;Aquatic:人均水产品产量;Milk:人均牛奶产量。出于数据一致性和研究的简便性,本文粮食品种主要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水果、猪牛羊肉、水产品和牛奶,而且假设粮食生产量就是其消费量。

(二)数据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历年相关数据,表1为我国从2001—2019年城镇化率(%)和主要粮食品种人均产量(kg)。

表1城镇化率和主要粮食品种人均产量 (单位:kg)

剔除物价指数的影响,并对人均可支配收入模型采取自然对数形式,减弱模型中数据的异方差性,更能准确地显示变动的相关性,得到回归数据,见表2所示。

三、模型构建和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 文 构 建 计 量 模 型:yt=β0+β1·urbant+β2·incomet+εt。其中,被解释变量yt为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与谷物人均产量的比例。包括:豆类相对消费量(bean_re)、薯类相对消费量(potato_re)、水果相对消费量(fruit_re)、猪牛羊肉相对消费量(meat_re)、水产品相对消费量(aquatic_re)和牛奶相对消费量(milk_re)。urbant为城市化水平,incomet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ε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运用2001—2019年的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我国食品消费的结构开展实证研究。

特别说明:被解释变量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研究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相对谷物人均产量的比率。随着城镇化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变化,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也会带来生产量的变化。变化有三种情况:(1)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和谷物人均产量都增加,但是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增幅要高于谷物人均产量增幅。(2)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和谷物人均产量都减少,但是谷物人均产量减少幅度大于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3)非谷物食品人均产量增加而谷物食品人均产量减少。本模型就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验证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传统的谷物类的生产和消费呈下降趋势,而对肉类、奶制品和水果等将呈上升趋势,回归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豆类、薯类、牛羊肉类和奶制品的相对消费量(产量)增长明显。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性较高,对水果类消费量(产量)也有所提升。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而城镇化水平与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量(产量)无显著相关。模型还验证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豆类、薯类、牛羊肉类、水果和奶制品的相对消费量(产量)有显著相关性,在1%和5%水平上显著。

(二)结论

通过使用2001—2019年的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豆类、薯类、牛羊肉类、水果和奶制品的消费需求量有着显著影响,相关系数都在90%。尤其是牛羊肉类食品,消费量随着城镇化的提升而快速增长,相关系数达到92.86%。第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快速上升,从2001到2019年,增幅达到5倍以上。模型回归结果也验证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豆类、薯类、牛羊肉类、奶制品的相对消费量明显提升。第三,回归分析显示,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水产品消费量只是在5%水平上显著,这可能是因水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受地域和保鲜等限制而影响消费需求量,显著性没有其他4种产品显著。

四、城市农业

城市农业最早由Grimm提出,他认为在人口膨胀、耕地减少的背景下,面对粮食安全的压力,发展城市农业是理想的选择⑦。城市农业通常被描述为在城市中心及其周围的小片土地上进行园艺、农艺和农业活动⑧。

表2经过处理后的回归数据

表3城市化水平影响食品消费结构的检验结果

(一)城市农业的代谢裂痕理论

代谢裂痕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城市农业的起源和功能,并且通过城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来克服或弥补这些裂痕。从代谢裂痕理论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城镇化)使人类脱离了自然环境,并破坏了我们传统的 “社会代谢” 形式,产生了三种裂痕:生态裂痕、社会裂痕和个人裂痕⑨。

1.生态裂痕-重新调整代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使得城镇与农村、人类与自然之间产生了裂痕,同时还破坏了诸如养分循环等可持续的生物物理关系。而资本主义每一次对裂痕的修补又会产生新的裂痕,如19世纪的土壤肥力危机促进合成肥料产业的出现,但是又引发了环境污染和人类疾病危机,出现了生态危机的 “地理转移”⑩。城市农业可以通过有机废物的回收来修补生态裂痕,被认为是缓解生态裂痕的潜在核心。以城市垃圾的形式将营养物返还给农业土壤,这对克服城镇与农村的对立关系,恢复农业的生产条件将非常重要。城镇和城郊牲畜的粪便、灰烬和堆肥将有助于土壤肥力,并减少因大量使用农药而造成的土壤和水污染以及大量垃圾填埋。北美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证明,城市农业可以通过恢复 “大自然” 的经营方式为养活城镇居民和修补生态裂痕做出重大贡献。

2.社会裂痕-商品化。社会裂痕是伴随着生态裂痕而产生的。土地商品化和劳动力商品化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无产阶级化,并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农业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农业不仅可以减轻粮食危机,给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食物和就业机会,还在于可以建立自尊心并帮助同化新城镇居民。二战期间,美国的胜利花园计划到1944年有2000万个花园生产了美国44%的蔬菜⑪。70年代美国农业部(USDA)更是投入了150万美元推动 “城市园艺计划” ,城镇空地成为工业和住宅资本退潮的休憩场所⑫。城市农业与社会裂痕的关系不仅仅在于土地。如果将资本主义农业食品体系中的粮食看作一种虚拟商品,仅仅视为一种买卖的简单商品,这将掩盖粮食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复杂关系链条,从而将导致围绕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文化等意识形态逐渐被基于廉价食品的意识形态所掩盖⑬,因此社会裂痕也就不可避免。而城市农业将有助于缓解这种裂痕,成为城镇居民沟通互动的场所并加强了社区联系。

3.个人裂痕-疏离。代谢裂痕的内在化维度,被称之为 “个体裂痕” ,本质是劳动和自然的异化,表现为对环境外部的自我感知。人从劳动中疏离和从自然中疏离的两种形式是个人裂痕的核心。个人裂痕源于我们对劳动成果的疏远。劳动力和土地的商品化,工人生产的商品不是直接供自己使用,而是成为企业的商品被出售,成为企业主获取进一步生产积累的利润,这种疏远的根源在于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划分,也是资本主义兴起通过劳动合理化巩固的长期历史过程,并加剧了个人裂痕。同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自然与自身的关系,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土地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可剥夺的,它具有各种不可量化的社会意义。自然(主要是土地)的征用和商品化是社会裂痕的核心过程,它不仅制造了了土地和劳动力之间的物质裂痕,而且还使我们自身作为一种功能的认识和经验理解成为一种新的内在的裂痕。通过城市农业可以解决个人裂痕问题。通过对城镇土壤进行体力劳动、播种、耕作、收获和准备食物,能够让个人重新融入自然环境的新陈代谢来修补个人裂痕。这不但可以让城镇居民与生物物理环境(土壤、植物、水、阳光、雨水、昆虫、鸟类等)直接接触,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能够检验并代谢周围的景观,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转化为自己可消费的产品,使原先较多的空闲时间得到合理使用。从城市农业劳动和成果中享受成就感,以帮助他们应对城市文化的冲击,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感。因此城镇居民的劳动缝合了裂痕,使人与自然重新融合。

新陈代谢裂痕理论的三个维度:生态、社会和个人,为城市农业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全球粮食危机和环境压力又为城市农业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城市农业来弥补代谢裂痕,将农业食品体系转变为一个更加公平、健康和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系。

(二)城市农业的效益

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式和城市居民的饮食,城市农业也逐渐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粮食不足的一种方法。国外理论创新和实践表明城市农业已成为生态实践的重要领域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多重功能效益。

1.经济效益。城市农业不仅可以加强城镇居民间的社会联系,给家庭提供可能缺乏的健康生活,还可以增加家庭收入、降低家庭食品支出并创造就业机会。城镇化发展导致了城乡居民粮食供给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优质、营养、健康和环保的食物需求日益增长,人们也越来越希望参与到食物供应链过程中去。城市农业让生产零距离接近消费,能够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城市屋顶的空间资源巨大,集约化的城市农业不但可以生产数量可观的农产品,而且有助于建立本地食物系统,给供应链带来额外的增值效应。此外,城市农业在很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还作为低收入城镇居民就业和补贴家庭收入的一种方式。而对于发达国家,他们采用营养液栽培温室、气雾栽培体系、立体栽种、物理光照室内农场等受控环境农业技术⑮,使城市农业的经营者利润可观。

2.社会效益。社会因素是城市农业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城镇花园或屋顶农场可以给居民提供一个互动交往的场所,有助于培育共同的社会和文化认同感,成为增强社区联系的一种手段。甚至在农产品供给服务低下的城镇区域可以让当地居民直接参与粮食生产和粮食采购。另外,较大的城市农场还被纳入社区发展计划,例如技能开发、职业培训等教育计划,让大量服务技能水平低下的人群直接受益,这些计划可以更好地治愈或弥补代谢裂痕,并重新联系新城镇居民与他们的文化根源。城市农业使本地居民获得可食用的新鲜农产品,改善城镇居民的膳食结构,增强本地食物系统的弹性。城市农业还可以作为农学专业产教融合基地,给学生提供情景化教育。如纽约的 “科学驳船” 就是最好的佐证,它是纽约市哈德逊河上一艘驳船城市农业温室,它不仅是当地蔬菜生产中心,也是农学教育中心,为近300名教师和26000多学生提供过培训⑯。

3.环境效益。作为绿色基础设施的一种形式,城市农场和社区食品花园可以帮助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减轻城市的雨水影响并降低食品运输中的能源消耗。城市既是能源消耗主体,又是温室气体产生的主要根源,而城镇和城郊农业逐渐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的潜在途径。城镇家庭和社区可通过植树、适应性作物种植、渗透技术和蓄水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等气候事件,循环利用水和有机废物来闭合城市的养分循环⑭。如采用水培种植技术的城市农业,较之传统土壤耕作方式,可以节约4倍的水资源来生产同等产量的蔬菜⑰,每公顷循环水培温室每年节约75000吨淡水⑭。同时,城市农业还有助于改善城镇洪涝灾害,大面积的绿植覆盖和农业耕种设施可以将雨水和地表径流储存起来或减少径流量的突然暴涨,减轻城镇洪涝风险的程度和发生的概率。

城市农业的 “即产即销(消)” 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距离大幅度缩短,也使得食物里程缩短,减少了食物运输、冷藏和包装等能耗及碳排放量,有助于本地食物可持续性系统的建立与改善城市气候。

(三)我国发展城市农业的障碍

1.技术法律障碍。城市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法律作为保障,技术标准作为支撑。但是我国相关政策法律中还未包含 “城市农业用地” 的相关规定,再加上土地商品化带来的高额利润,成为城市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城市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强大技术标准进行支撑,城市农业用地规划、用地比例、种植设施技术标准、种植技术等目前在我国还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成为我国城市农业发展的又一障碍,这在应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造成的耕地减少和全球粮食危机双重困境上是十分不利的。

2.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足的障碍。城市农业需要高品质的空间适宜性规划设计和实施与管理,它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更需要进行反复的试点改进。但是在中国,城市农业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理论研究仅局限于少数学者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实践尝试也只是在小城镇屋前屋后或大城市别墅院落进行,对城市农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指导意义不大。

3.顶层设计缺失的障碍。当前我国自发性的城市农业实际上是受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所制约的,各级政府也没有对城市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农业要想产业化、商品化和标准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推动。无论是城市农业的比例、使用权的分配,还是道路绿化带转化为城市农业,都需要从上到下进行统一规划、研究、指导和管理,更需要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运用,这对于单个企业或城镇居民是不可能做到的。城市农业本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城市生态工程,离开政府从上到下的统一规划设计,将是低效的。

五、解决我国城镇化下粮食结构安全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做好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城镇化给粮食安全带来耕地减少和粮食消费需求变化的双重影响。要想保持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就必须改变我国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和农村农业发展部门 “两条腿走路” 的现状;就必须改变 “重城市轻农村” 和 “重政绩轻持续” 的工作思路和官员考核标准;就必须改变 “先发展后解决” 的发展模式。农业,尤其是粮食安全,是基础,一旦粮食出现问题,就是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立规划设计部门与农村农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机制,并使之常态化。必须切实加强和监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发展首位,促进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

(二)科学指导,保证粮食结构的有效供给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豆类、著类、牛羊肉类、水果、奶制品等主要粮食品种的消费需求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现阶段,我国粮食有效供给不足,每年仍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粮食生产科技化,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带动粮食产业种植、良种培育等领域的变革,积极开发和采用环保、安全、节约、高效的新技术,如信息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无水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等。将之引入粮食生产过程中,建立绿色、营养、安全、健康的粮食供应链,以满足城镇化深度推进中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粮食供给侧改革,推动城镇化和粮食结构安全良性循环发展。

(三)试点先行,开创粮食安全新举措

要解决我国粮食结构安全问题,不但要保持我国粮食政策的可持续性,还需多举措开创粮食生产新试点。欧美国家应对危机和生态实践的城市农业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产生巨大的功能效益,尤其是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温、高频次流行传染病暴发等对粮食供应链的破坏,我们更需要诸如城市农业、工厂农业等这样弹性较大的粮食供应系统作为补充,以此来提升食物系统弹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人地矛盾越显凸出,政府可以考虑在长三角或珠三角等城镇化率较高的城镇开展城市农业试点,先对新建或规划建造的大楼屋顶尝试城市农业生产,统筹规划,总结经验,待相关技术与设施成熟后,再逐步推广,最终建立起我国城市农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城镇规划建设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注释:

①高延雷,昝青岛,王志刚.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主要问题、逻辑关系及研究展望[J].现代管理科学,2018(12):3-5.

②徐李璐邑.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研究综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557-567.

③杨宗辉.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9.

④Cecilia Tacoli.The link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J].Environment&Urbanization,2003,(15):3-12.

⑤Harrison J.,&Heley J..Governing beyond the metropolis:Placing the rural in city-region development[J].Urban Studies,2015,52(6):1113-1133.

⑥Karlheinz Knickel et al..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contradictions and complementar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17,(9):1-15.⑦Grimmnb,et al..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Science,2008,319(5864):756-760.

⑧Enete,A.A.&A.I.Achike.Urban Agriculture and Urban Food Insecurity/Poverty in Nigeria:The Case of Ohafia,South-East Nigeria[J].Outlook on Agriculture,2008,2(37):131-134.

⑨Nathan McClintock.Why farm the city theorizing urban agriculture through a lens of metabolic rift[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10,(3):191-207.

⑩Clark,B.&York,R.Rifts and shifts:getting to the root of environmental catastrophe[J].Monthly Review,2008,(60):13-24.

⑪Goodman R.Report on community gardening:A look at how the movement has endured and excelled through the years[J].National Gardening,2000,(53):46-49.

⑫Lawson L J.City bountiful:A century of community gardening in Americ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⑬Levenstein,H.Paradox of Plenty:A Social History of Eating in Modern Americ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⑭马恩朴等.国外城市农业的角色演变、潜在效益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21(1):136-147.

⑮Despommier D.The vertical farm:Feeding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USA:Thomas Dunne Books,2010.

⑯Specht K,et al.Urban agriculture of the future:An overview of sustainability aspects of food production in and on buildings[J].Agric Hum Values,2014,31:33-51.

⑰Astee L Y,Kishnani N T.Building integrated agriculture:Utilising rooftops for sustainable food crop cultivation in Singapore[J].Journal of Green Building,2010,5(2):105-113.

猜你喜欢

裂痕城镇居民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金钱包装爱情难掩感情裂痕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全球增长:世界经济潜在的新裂痕 精读
有裂痕的钟面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家乡的城镇化
“新铁娘子”能弥合旧裂痕吗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