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学评一体”的习作教学策略

2022-05-10朱丽红

家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评语习作评价

朱丽红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有效教学,提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行为整合,重视开展日常学习评价,用各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习效果。“双减”形势下,如何有效提高习作指导效率,探寻基于“教学评一体”的习作教学基本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写作兴趣,以教导写,以学引写,以评促写,有效提高习作教学效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教学模式。

一、教:开启习作之门

(一) 教出兴趣

小学生往往畏惧写作。对写作的畏惧成了提高写作水平的“老大难”问题,要提高写作水平就要理解小学生的写作心理,从激发写作兴趣的角度培养写作习惯。

1.写作题目趣味化。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要让题目“趣”。那些公式化的作文题目,如《一个令人敬佩的同学》《暑假见闻》《记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一件难忘的事》《向你介绍我》等,往往有过于严格的限制,很难激发学生对写作思考的兴趣。如果把上述的作文题目经过文字加工,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比如,改成《啊,这件事我忘不了呀!》《我也来》《心爱的汉堡包》《爱吹牛的乌龟》等,此类经过趣味化的作文题目,或者让学生出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适当的提示,指引给学生写作的方向。学生联系起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自然有写不完的话。

2.写作内容个性化。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是社会生活多样性、丰富性的反映。而广阔的写作空间和合理的写作约束更有利于学生表达主观的一些切身感受,进而完成一篇个性化的作品。在习作指导中,教师不能过分限制习作内容,可以只是提出习作的范围,让学生自定习作内容。选择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写他们喜欢写的东西,自主地展现各自的真实个性。比如,适逢中秋佳节,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习作:“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来临了,在这个温馨的佳节里,花好月圆,天上人间共赏美景无限,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想到了什么呢?请把你心里想到的写下来……”这样出题,无疑给学生创造了自由的思考天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真是丰富多彩,有“我到月宫找嫦娥”“玉兔和我過中秋”“肯德基里过中秋”“中秋夜里做好梦”“月下漫步步行街”等,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反映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相信学生,把写作作为一种自然的自我表达,一种对生活的记录,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心理负担,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教出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荟萃了大量的名家名篇,有许多的好词佳句及多样的表达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还要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荷花》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冒”字如果换成“长”“立”等字的效果,引导学生领悟如何准确用词。在引导学生品读这段描写荷花的优美语句时。教师可启导学生领悟作者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把荷花的三种姿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的语言效果。同时领悟作者写荷叶时用“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多;运用打比方的写法,把荷叶的颜色、形状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模仿与创造是促进知识与方法内化的有效领悟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完这段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仿写一种花成一种植物,仿中有创地从花成植物的颜色、形秋、姿态、味道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读中悟法,仿中有创,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灵活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又如,学了丰子恺的《白鹅》和老舍的《猫》等,就可以领悟描写动物的文章要从它的外形、脾气、吃食、嬉戏等方面抓住特点写;学了《鸟的天堂》启导学生领悟动态与静态描写的方法;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要启导学生领悟到“总—分—总”的写法;学了《白杨》应启导学生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范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观察的方法、写作的顺序及谋篇布局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学:练就习作之功

(一)学会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内容空泛,直接原因就是积累不足,唯有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积累素材的能力和习惯,才能让学生“下笔如有神”。

1.学会从课本中积累。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肥沃土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优美范文不乏为语言积果的好材料。如《桂林山水》《林海》《迷人的张家界》等,文章文质兼美,词汇丰富,感情真挚,是学生语言积累的“营养餐”。学生要学会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反复鉴赏文中好词佳句,领略课文中的美妙境界。最后再通过一些朗读和记忆,从而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2.学会从课外阅读中积累。鲁迅先生说过:“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多如牛毛、包容万象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很好地填补课本的一些空白。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大量地、主动地阅读。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背诵优秀诗文,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广撷博采,强化语言积累,以解学生作文时语言贫乏之苦。对学生所摘抄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再者,对所积累的材料可让学生适当背诵,并举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如古诗吟诵比赛、成语接龙、读书会等形式的比赛活动加以检查、巩固,使学生对所积累的材料了然于胸,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甚至“熟能生巧”,更有个性,更富创意的表达。

3.学会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生活丰富多彩,周围事物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可学生提笔却望文兴叹,抓头挠腮,问题在于他们不会观察,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亲身实践,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激发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寻找“新异”,发现“特别”。并且还要用记随笔、写日记的形式记录“新异”“特别”。时间长了,学生的日记里面记录了许许多多丰富的生活素材。待到写作时便能呼之即出。

(二)学会创新

1.选材的创新。学生要“写什么”,准备“怎样写”,选材尤为关键,好的选材很大程度的决定了后续写作质量的上限。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想,使他们言之有物,笔者鼓励学生选材时积极探索,多方思考,敢于创新。教学《我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时,多数学生写的不外“鸡”“鸭”“猫”“狗”之类的动物,几无新意。经笔者几番启发、学生顿开茅塞,有的写老鼠偷食时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的情景,反映了老鼠机灵的样子;有的写蚂蚁搬食,反映团结力量大的深刻主题;有的写了蚊子叮人,吸血正酣,却被人一拍而死,那为食而亡的可悲下场……选材更为广泛,内容更加新颖。还可以通过精妙构思,完美布局,走出一片新的天地。例如,写“狗”,大多数同学都写“狗”的乖巧、顾家。其实“狗”还有狗仗人势、摇首乞怜的缺点,应该受到批判。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肯定受益匪浅。

2.表达方式的创新。文章的表达方式就是对映在头脑中的材料做进一步的扩充、延展、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凝聚化和审美化。当前学生的习作常将表达方式简单化,主要表现为解决矛盾的方式简单。如《我最熟悉的一种动物》,写到与动物建立深厚情感时,表达方式中通常用的是:总述—分述—总结;回忆—举例—总结;引起—拓展—议论等。而表达方式的创新严格来说,是具有艺术性的构思,与“新、美、奇、巧”紧紧相连,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表达方式的创新呢?

第一,形式的创新。就是突破通常的表达方式,结合所要反映的内容,通过艺术的构思,合理的布局,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写《我最熟悉的一种动物》时,有同学运用了书信的形式,将自己与动物的亲密无间以写信的方式告诉给远方的亲人;有同学用实验记录的形式写了自己如何喂养小动物;有的同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与动物相处的点滴心得等。这些表达方式突破以往固有的模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艺术的处理。就是艺术地处理写作材料,是对材料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整合,将一般变为典型,将单薄变为丰厚,将平直变为曲折,将旁逸变为集中,将肤浅变为深刻。《我最熟悉的一种动物》中,有的同学为了表达人与狗之间深厚情感,先抑后扬,写“我最不喜欢的动物是狗,因为……”然后,再写有一次狗对自己的忠诚和帮助,并由此建立感情;有的同学写买猫,一波三折。买猫时卖主不在,等了許久,卖主回来了,猫却跑了,待寻到猫,正要与它亲密,又被猫爪抓了一下,渗出血来;有的同学写蚂蚁搬家,设置了许多悬念……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学生释放个性、张扬个性的表现,是学生作文返璞归真的标志,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评:夯实习作之石

长期以来教师只注重习作的结果,忽视学生习作过程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的作文评价方式。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飞翔、表达的快乐,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真正提高。优秀的作文评价是学生作文写作路上的启明星,起到了引导和纠正的功能。改革作文修改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和写作兴趣,已经刻不容缓。

(一)评出亮点

作文发下去,学生只注重分数,对教师评语漠不关心,因为每篇作文的评语几乎是千篇一律,而且评语笼统,缺乏人情味。

1.评语要因人而异。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针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对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不能一味地赞赏,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的心理,在评价时可以对谋篇布局、语句的精彩生动、材料的创新等方面提高要求。俗话说得好“寸有所长”,对作文常常无从下手的同学,在对其习作评价时,应该降低标准,保护好他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是最为重要的,指出他每一次的进步和闪光点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并纠正学习方向。

2.评语要富有感情。评语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窗口,是对学生辛苦写作成果的反馈。富有感情的评语往往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触动,更好地传递教师的感受和评价。每次笔者看到一篇佳作或一句好句时,总是忍不住要写上一些赞赏、鼓励的话。“这一段的人物的动作描写写得很传神,要是再加上神态就更妙了”“谢谢你让教师享受这么美的句子,如果再加些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会更精彩”。亲切的评语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他们觉得自己被教师关注着、理解着、欣赏着,很乐意接受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表露。教师的评语要能“和上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寻找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赏,多表达一些真挚的感情,让学生在“真”的情感交流中获得尊重,激起写作的欲望。因为富有情感的评语,它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评出能力

教师往往由于多年的教学经历,对作文的赏析会从相对固定的角度出发,对文中的一些遣词用句和表达的情感不一定可以和学生理解的一样。同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作文”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能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学生创作和自我修改能力。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学生互评、自评。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习作能力。

1.自我欣赏,个人修改。毛泽东同志就曾经强调过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往往自我批评可以发现很多在写作时没有发现的错误。学生作文写好后,要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进行全面修改,直至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让学生再次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学生通过朗读—发现—修改—提高这几个阶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相互评议,取长补短。采用小组共评一篇习作,每一个小组都安排有好中差的学生。同时提出评价的要求(刚开始标准定的低一点,面向全体同学)。目标明确了,又有同学的帮助,每一组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等大多数同学可以独立完成互评任务,就可以对修改能力强的同学提高评价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评自改,并不等于说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就可以放手不管。在批改前,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交代批改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在评改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批改动态,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修改能力。从作文写作和自我批评的两个角度双管齐下,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往往非常有效。

总之,在“双减”形势背景下,教师“教”出习作兴趣、“教”给习作方法;学生“学”会积累、“学”会创新;师生、生生多维、多元化“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评”,相互融合,并贯穿教学始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习作指导课堂。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评语习作评价
正中要害的评语
教师评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十二星座老师写评语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写好学生评语重在建立“语料库”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