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经典 弘扬文化

2022-05-10何姗姗

家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统小学生课程

何姗姗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五千多年以前的上古时代,自仓颉创造文字开始,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已然是硕果累累。而这些中华文化的硕果,需要有人不断继承和发展,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最基础人群,是从小树立传统文化意识的重点对象,中国人的教育讲究从小开始,传统文化教育也不例外。经典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所具有的作用是巨大且显著的。

一、经典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

小学生健康发展无外乎两个方面,身体和心理,二者没有高低之分,对小学生终身成长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身体是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是小学生发展的上层建筑,缺一不可, 经典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意义众多,而所有的意义都指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健康是古人孝道的开始,也是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古有大能者可以长生,就是因为勤锻炼,将身体保护得好。东汉华佗创设五禽戏,模仿动物促进人体健康,这些都是经典文化中对身体健康的指导。儒家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第一,修身不仅是修为自己的学识修养,也包含强身健体的意义。所以学习经典文化,能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促进小学身体健康。当下,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将小学生进一步推向了信息洪流,对没有形成正确三观的学生,网络社会的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维养成起到了消极作用。因此,将传统文化引进小学教育,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是经典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有道德启蒙的影响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道德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而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为后世留下数不尽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是从以往的教育中流传下来的,但是对现代教育而言,这些思想依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更有让人难以忽视的功能。在成长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上,孔子指出家长若不能让子女处在一个风俗仁厚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是毫无益处的,孟母三迁的例子恰好就是这一内容的比较好的佐证。而环境对学生的品德的塑造来说作用非凡,小学教师应秉承养成教育的理念,要在班级内部通过对环境的塑造,让学生能在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环境中成长,以此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升。

(三)传统文化渗透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少讲述爱国以及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多少的英雄豪杰为国家捐躯,这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也展示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而在很多的古诗词中,也有不少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古诗词,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在品读这些内容同时,感受其中展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宣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传统文化教学能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当代小学生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表现得相对成熟,这其中表现出的行为不当、思想偏激、价值观错误等问题比比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能做到及时纠正,对其日后的生活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应借助传统文化教学,让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要认识到以往的不良问题存在的严重性,要走出之前的价值误区,最终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历而来多年的沉淀,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将这些文化融入小学教育,其价值得到凸显,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来说也极具意义。

二、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不足

目前有部分较为年轻的小学教师,他们接触的文化以外来文化居多,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了解程度依然较低,甚至有部分年轻教师对传统文化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向的情况,让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相对严重,而且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偏向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传统文化知识,而学生也能很好地记忆教师所安排的内容,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蕴涵的民族精神的理解,也缺乏对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以及宣传,导致传统文化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例如,部分教师在经典诵读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功夫,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篇目时,能做到朗朗上口,但也是仅此而已。当问及学生对经典篇目的理解,以及在经典篇目中学习到什么等问题时,学生多数都难以给出回答,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教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教育途径过于狭窄

目前多数小学都有设置传统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都以经典诵读为主,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制订会相对简单,但是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方式传递传统文化知识,只会大大限制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空间,让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出现匮乏状况,难以在教育中彰显传统文化教学的价值。实际上,传统文化的本身就蕴涵丰富的内容,也有非常丰富的活动形式,所以要更好地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多个渠道着手,全方位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不一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

三、小学阶段融入经典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将经典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要由浅入深,一步步构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从而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还要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体验。

(一)灵活运用新技术

在“互联网+”时代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确实不能离开对新技术的应用,包括线上教学技术也包括新媒体技术。线上教学技术,如微课的应用是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轻易获得知识,也可以接触更多课本上无法传授的知识,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各网络平台,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以此让学生在学习之外也能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更多自己身边无法接触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利用网络平台和教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而学校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为学生推送经典古诗文以及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创新表现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潜移默化地教育,而微课就能起到这个作用,让学生养成每天看一节五分钟的中华传统文化微课,从一年级坚持到六年级,能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形式较为轻松,内容更加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与学生形成友好互动的途径,和学生以闲聊的形式交流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为了强化效果,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读后感、观后感等任务,让学生通过发帖的形式进行讨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内传播。

(二)开展传统文化实践

文化是一种比较宽泛,也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文化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它可以融化人的精神风貌,并将其传播出去,成为人的文化素质的保存和巩固的最佳素材。优秀传统文化要进入小学生的教育生活,就必须将抽象的文化转变为具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知何为传统文化,并且产生长久的记忆,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传统文化实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各个传统节日就是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例子。但是传统节日毕竟是少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更多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比如,传统书法教学、诗词大会、古文阅读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开展,设置奖项,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并且逐步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此外,还可以开展诸如阅读、硬笔书法、剪纸等多种特长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不同特点的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发展自己的特长,达到德识长进的目的,进而达到健康发展的目的。而在校内开展节日庆祝活动也是比较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还能让学生了解与节日相关的知识以及民风民俗,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贪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实践活动所能起到的效果显然优于理论教学,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也是在玩耍,寓教于乐,让学生既玩得开心,也能学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意识。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程

学校在语文、艺术、体育以及思想品德等课程中,需要增加经典传统文化的比重,也要渗透相关的内容,同时小学阶段,教师应引进以及编写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材料,并以这部分内容为主,开设系列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文阅读、书法课、传统乐器教学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要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例如,语文课可以安排古诗词鉴赏实践课程,也可以设置中华经典诵读相关课程。通过这类型的课程实践的设置,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启迪学生的心智,陶冶情操,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引导学生接触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要培養学生对不同文化习俗的尊重的心理,要尊重各民族创造的优秀中华文明的成果,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而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将课程本身的内容和思政内容结合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同时促进三方的教育效果,能提高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且课程思政中的内容和传统文化实际上是高度重合的,无论是爱国爱党主义教育,还是修身道德教育,都在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体现,运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政教育,也可以避免思政教育过于抽象理论化的问题,中华五千年中涌现出大量的案例可以用来增强思政教学的效果。

(四)家校协同教育

在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显然是不足够的,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更加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打造家校协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传统文化的理论教学,而家长可以对这些内容加以补充, 并且带领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各种文艺活动,传统节日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经典文化的实际样貌。从而学习到经典文化的内容,并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自觉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增强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利用各个平台与家长及时联系,并且对家长和学生同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通过网络进行合作,在校内和校外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渗透,放大教育的效果,并且形成良好的家校协同教育的机制,助理学生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新技术和实践活动以及课程思政等,与家长一起开展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和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小学生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714)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传统小学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少年力斗传统
我是小学生
自行车的发明
清明节的传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