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冲击下电视节目的艺术性重建

2022-05-10彭毛当周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艺术性电视节目

彭毛当周

摘要:当下,社会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以视觉为中心。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不断在艺术品质上做出让步。而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等节目的成功,为电视节目艺术性重建带来新的思路。电视节目要积极融合现代技术和艺术形态,在有前瞻性的美学观念引导下不断突破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助现代技术赋能视听表达,融合多元且丰富的艺术叙事方式,扎实提升影视艺术技巧,加强社会正向价值引导,促进电视文艺生态长远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化 电视节目 艺术性

随着移动媒体和智能手机应用日益普及,“屏幕”变得无处不在,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越来越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的娱乐性和商业性也日益凸显,深刻影响了电视内容的制作模式,对电视节目的艺术性构成挑战。无论是直播间里夸张的“吆喝”快速收拢观众注意力,还是网络选秀节目用粉丝经济不断进行“流量变现”,或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短视频病毒式传播……电视节目的传统生产模式遭遇冲击,导致一些电视台的节目生产偏离方向,一味追求眼球奇观,诚意不足,套路百出,不断在节目艺术品质上做出让步。

在视觉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节目制作者应当思考的不是如何“迎合”,而是怎样“融合”——换言之,要思考如何在视觉文化主导的当下,维护和发扬电视节目的艺术内核。正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系列舞蹈节目,用精美的视听语言打造“文化盛宴”,以中华美学精神感动观众。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广泛传播和好评,彰显了视觉时代下电视节目重建艺术性的想象空间。对此,笔者深入阐释了视觉文化对电视节目艺术性构成的冲击,并以优秀的电视节目实践为案例,解析视觉文化冲击下电视节目重建艺术性的路径。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影像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纷繁变化的图像随之主导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视觉形象正在塑造当下的流行文化产品。在現代信息传播机制的运作下,传播生态越来越呈现出感知超越理性、图像超越文本的趋势。短视频、电子游戏、H5广告、网络节目、电视剧、电影等大量涌现,不断影响传统内容,其中也包括电视节目。一些电视节目采取了妥协与迎合的姿态,博取观众“关注”,换取渠道“流量”。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完全妥协于话题性、猎奇欲和低俗感,具体有如下四个维度的表现。

1.重网络流量轻节目策划。网络媒体的流行重构了电视节目的底层制播逻辑。如今,一些制作人在策划节目时,习惯于跟着“流量”走,导致电视节目策划出现多重问题。其一,以明星为主,忽视内容质量。例如,各大地方卫视为了吸引粉丝,推出了不少模式相近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其二,照搬流量节目模式,摒弃原创精神。例如,自《爸爸去哪儿》大火后,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亲子类节目《爸爸回来了》、《我不是明星》等,内容同质化明显。其三,注重噱头,忽视文化价值倡导。一些节目会刻意聚焦有话题性的小众题材,如出轨、校园暴力等,只为博取关注。部分电视制作人失去了对专业素养的坚持和锐意创新的冲劲,从文艺“引导者”沦为“盲从者”。

2.媚俗取向高于电视节目审美。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模式早已被打破,如今人人皆可成为内容生产者。这固然刺激了市场的活跃,但也拉低了行业生产的标准。纵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爱奇艺、哔哩哔哩等商业视频网站,以及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无不充斥着媚俗、夸张、消费主义的信息,极大地拉高了观众的兴奋阈值。一些电视节目为了迎合受众,推出媚俗、低俗的内容,如宣扬拜金文化、滥用网络用语、打色情和暴力的擦边球等。这不仅降低了电视节目的品质格调,还有可能导致价值偏离,使得主流媒体丧失公信力。

3.快消模式消解电视专业精神。视觉文化下的新媒体产品追求速度和突出的视觉效果,从制作思路和呈现模式上对电视节目制作带来多方面的“改造”,电视专业精神面临挑战。其一,对戏剧性的追求限制了节目对专业性的深度剖析。例如,歌舞类节目不去展现表演者的专业性,而着力强调嘉宾或导师之间的冲突,放大节目矛盾。其二,节目赛制喧宾夺主,降低了节目制作的纯粹性。一些选秀类和竞技类节目投机取巧,在赛制设计上刁钻严苛,刻意营造刺激感,偏离了电视节目的制作初心。其三,在剪辑和后期制作上粗制滥造,降低标准,摒弃了电视人的专业精神。

4.外来文化冲淡本土文化魅力。在视觉文化的浪潮下,外来文化被不断引进融合到电视节目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元素引进,如发扬街舞、说唱等西方艺术形式;其二,版权引进,例如,江苏卫视的节目《世界青年说》由韩国JTBC《非首脑会谈》授权。随着文化要素的不断融合,一些节目难免会遭受外来糟粕文化的侵蚀,在思想文化的立意上发生偏移。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关注暴露了我国电视节目在本土文化节目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创造力欠缺。何况,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外来文化要素和节目形式的滥用也从价值维度上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冲击,潜移默化地压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倡导。

面对上述电视文艺生态,需要指出,视觉文化的繁盛应当用来丰满电视节目的羽翼。电视节目要立足优质内容,遵循创作规律,积极融合现代技术和艺术形态,在有前瞻性的美学观念引导下不断突破创新,从文化内蕴、视听技术、叙事形态、专业技巧、价值引导多个维度,重塑电视节目的艺术内核。

1.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提高节目文化内蕴。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艺工作提出的重要命题。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节目,皆以中华文化为立足点,从不同细分的文化切面,发掘丰富多彩的内容意蕴,立意高远,收获了广泛讨论,为电视生态带来一股独特的“中华”风潮。另外,电视节目要下功夫将中华美学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例如,服饰节目《衣尚中国》的节目主体虽然聚焦“中国传统服饰”,但呈现方式打破了固定思维,该节目不是完全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发来介绍服饰。例如,第七期节目“妈妈的时空茶话会”分享了古代母亲的育儿经,将久远的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唤醒观众的情感认同。

2.深度应用现代科技,赋能屏幕视听表达。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提高了屏幕表现的沉浸感,带来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为电视节目艺术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中国节日”系列晚会节目频频“出圈”,是数字化技术赋能节目的生动案例:《元宵奇妙夜》中的唐宫少女在清明上河图中游走,逛“上元灯会”,观赏品类丰富的戏曲节目;《唐宫夜宴》让博物馆的唐俑“活”过来,穿越了博物馆的空间,感受千年前的宫廷盛宴,充分展现了仕女的灵动和大唐的繁华。两档节目利用5G和AR渲染技术,从视觉维度复原了文物和唐朝宫殿,并实现了虚拟场景和舞台场景的不断转换,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此外,电视节目《登场了!敦煌》借助动画特效,使千年前的壁画重新展现在观众眼前;《典籍里的中国》则采用实时跟踪、环幕投屏的方式,打造360度全视角舞台,不仅打破了古代和现代的时空局限,也打破了屏幕内外的体验隔阂。

3.融合多元艺术形态,创新叙事审美样态。制作人要不断开发电视节目的表现形态,不拘泥于单一的艺术形式,积极加入跨界元素。例如,广东卫视推出的《技惊四座》,让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碰撞,创造性地激发了杂技艺术的惊奇性和美感。《技惊四座》聚焦中国历史悠久的杂技文化,邀请了世界级杂技演员,呈现了60场杂技表演,但其呈现方式极具现代感:首先,邀请体操运动员刘璇担当评委,可谓在嘉宾配置上建立了“跨界”联动感;其次,在表演中融入摇滚、街舞、情景化表演等元素,不仅让杂技表演贴近当下的时代审美,更彰显了传统文化包容开放的创新价值。而河南卫视的戏曲综艺节目《梨园春》,将“海选”和迷你擂台赛结合进来,提高了竞技张力,带动了地方戏曲的流行,开创了戏曲电视制作的新模式。此外,《唐宫夜宴》中对连续剧元素的借用、《典籍里的中国》里的戏剧表演等,都属于艺术形态的创新结合,为电视艺术生态注入了活力。

4.重视编排处理设计,扎实提升艺术技巧。视觉时代下,网络内容纷繁庞杂,电视节目更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着力打造精品节目。电视节目要从内容上做到“专”:一是专业,兼顾摄影、后期、表演等不同的专业维度,提高内容制作的基本功;二是专注,认真打磨内容,嚴控节目品质。河南卫视的舞蹈节目《洛神水赋》播出后成功“出圈”,火遍社交媒体,收获网友点赞。节目的成功背后离不开表演者扎实辛苦的付出。为了拍摄出“水下飞天”的效果,舞蹈演员平均一天要往返下水200多次,而且身体经常被牵引的渔线割伤,这一切都是为了呈现出“翩然惊鸿,宛若游龙”的梦幻效果。河南卫视另一档以搏击为题材的节目《武林风》,则用影视技巧放大了运动的美感。例如,节目在后期剪辑中加入慢镜头,渲染出竞技体育的张力感;通过多角度运镜,诠释搏击场面的酣畅淋漓,可谓每个镜头都蕴含了电视制作人的匠心。

5.树立主流价值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电视节目要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念,展现“真善美”的人与事,开拓观众的精神视野,更好地实现价值引领的功能。例如,电视节目《忘不了餐厅》邀请黄渤等多位明星,与五个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人共同组成“忘不了家庭”,一起经营一家餐厅。节目以“爱与陪伴”为主题,立意深刻,基调温暖,观照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节目表现出极高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沉淀,例如,给几位老人取了可爱的昵称:蒲公英奶奶、大桥爷爷、公主奶奶等。更为可贵的是,节目引导公众关注认知障碍群体,抛出“代际沟通”、“如何呵护患病群体的尊严”等命题,践行了公益传播和科普传播的理念。再如,央视举办了多届《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诗词文化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度掀起“诗词热”。节目还鼓励全民参与,例如,年仅6岁半的小朋友沈子杨、来自沈阳的民警夏鸿鹏、外卖小哥雷海为……无论选手是什么年龄、身份、职业,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人人都能从诗词中领悟美感,汲取营养,追求精神的富足,而这也是中国人民共通、共情的价值追求。

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电视节目应借势借力,坚守初心,着力加强艺术性建设,呵护节目品质,突破内容创新。河南卫视等电视台创造性的节目实践,反映出中华美学精神、数字技术应用、艺术形态融合、专业制作技巧和价值引导方向对于电视节目艺术性建设的关键作用。而对节目艺术性的多方面审视和建设,可以为电视节目创新提供不同的视角与思路,有利于中国电视生态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表演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德山.图像霸权与文化政策:海外视觉文化的传播实践探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7).

[2]燕道成,李菲.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6).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艺术性电视节目
我们的国宝 鹰形陶鼎——原始社会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