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感受“老风采”

2022-05-10刘峰

传媒 2022年8期
关键词:光明日报新时代

刘峰

摘要:“光明追思”是光明日报推出的一档追思逝者、缅怀学人的新媒体新闻专栏。该栏目以精准的定位、殷切的人文关怀和独有的情感吸引力,收获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关注,对当下主流媒体新闻专栏的创新传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光明日报 “光明追思” 创优路径 传播启示

“光明追思”是光明日报开设的一档以“致敬逝去的中国学人”为主题的新媒体新闻专栏。自开设以来,该栏目以精准的定位、殷切的人文关怀和独有的情感吸引力,收获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关注。本文立足“光明追思”的建设史,对栏目的创优路径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专栏的创新传播提供经验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主流媒体不仅要努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上不断作出努力,还要努力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代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这一背景下,光明日报开设了“光明追思”栏目,旨在第一时间通过光明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光明网,报道我国突出贡献知识分子和名家大家的逝世消息,引导网友关注、哀悼这些名家大家,追忆他们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回顾他们的卓越成绩和奋斗历程,在网络上快速形成见贤思齐、追忆名家的舆论氛围,汇聚网络正能量。

报道式讣告是“光明追思”栏目的主要内容。在栏目组看来,这些逝去的知识分子和名家大家的一生需要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传递给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让他们了解老一辈劳动者勠力奋斗、建设国家的历程。如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年1月30日发布的《[光明追思]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讲述了朱兆良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并用“朱兆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了评价,引发众多网友的感动与追忆。

“光明追思”栏目推出后,迅速形成网络首发优势,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科普中国等在内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均大量转载,形成声浪式传播效果。同时,栏目内容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前十名,多篇稿件微博阅读量超1亿、微信阅读量超10万。

“光明追思”栏目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同时凸显人文关怀,因此屡屡成为网络热点、收获广泛社会关注。

1.凸显人文关怀。当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存在官方化、刻板化的问题,对受众、特别是青年人的吸引力不足。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还要争取做到关注人、了解人和启发人,凸显人文关怀。“光明追思”就做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发布逝世消息后,以告别的方式,弘扬逝者崇高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被报道知识分子的家属亲友和所在单位,也纷纷对此表示肯定和感谢。另一方面,对于名家们的离去,很多网友都很感慨,但缺乏追忆其人、寄托哀思的渠道,而“光明追思”则提供了这一平台。

2.表现形式多样。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之态。对主流媒体而言,如果只能提供单一单调的报道形式,对受众的吸引力、影响力就会日益下降。“光明追思”栏目注重报、网、端、微各平台联动,报道式讣告多样态呈现,凸显出了极强的媒体融合属性。一方面,针对光明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光明网等不同平台的特点,推出不同形式的内容:如在光明日报微博发起#光明追思#话题,以“长微博+图片”的形式发布报道式讣告,引导粉丝评论、点赞和带话题转发;又如在光明网首页上线了“光明追思”专题页面,采取H5形式,以浩渺星空为页面背景,网友滚动鼠标即可浏览横幅长图,通过点击/检索即可进入已故名家大家的个人主页,在主页上还设置有祈愿、献花、燃烛等功能,供网友互动与凭吊。

另一方面,依托光明日报的资源、技术优势,消息、通讯、新媒体产品等多体裁呈现。如在名家大家逝世后,先发布200字左右的消息稿,包含最重要的几条信息——逝世情况、最著名成就、社会评价等,符合新媒体专栏的要求,快速、准确;同日刊发的通讯,则是1000字左右的稿件,包括生平介绍、他人评价、个人追求等更丰富的内容,力求故事动人、图文视频并茂,符合新媒体阅读习惯。

3.唤起集体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提出“集体记忆”这一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过程的结果。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来说,失去集体记忆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孱弱甚至消亡。拥有集体记忆并不一定能维系社会群体,但却能为其带来共同的话语和行动,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共同的命运感和信念。“光明追思”栏目能够有效唤起受众对老一辈劳动者建设国家的集体记忆,以及内心身处的家国情怀,达到凝聚人心的效用。“光明追思”栏目在报道式讣告的创作上采用了文学化的处理方式,注重讲述名家大家生前的动人故事,能够有效调动受众的注意力,配合细节刻画,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展示逝者的音容笑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明追思”栏目追忆了数百位名家大家,为主流价值的传递、正能量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光明追思”欄目通过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聚焦受众需求、重塑传播话语以及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实现了覆盖面和影响力的飞跃。

1.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媒体融合不仅是我国媒体未来发展的紧迫课题,也是让主流价值传得更开、更广、更深远的必由之路。因此,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出更强的融合性、即时性、广泛性。“光明追思”栏目成功的首要因素就在于对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的契合。如光明网首页的“光明追思”专题页面,在每一位已故名家大家的个人主页设置了专门的微博互动话题#光明追思#,网友可以直接在页面上编辑/发布微博,寄托哀思,不仅让#光明追思#迅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更实现了光明日报微博和光明网的互动。如此一来,在形成传播合力的同时促进了不同平台之间的联通和流量共享,截至2022年3月底,相关内容仅在微博的浏览量就超4.9亿。

2.聚焦受众特点需求。融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多元性、互动性、人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光明追思”栏目抓住光明网融合转型的契机,聚焦受众特点需求,收获了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媒体资源,在报道式讣告的打造上,力争多种媒介形式的组合,做到了及时、准确、丰富、全面、可读。另一方面,针对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认知行为特点和媒体使用习惯,主动创新传播方法,如推出“光明追思二维码”,受众只需使用移动设备扫码,即可进入光明日报客户端的“光明追思”专题,便利性和仪式性很强。

3.重构话语传播体系。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传”、“受”双方是明确的,因此,主流媒体的传播话语具有一定的“传者中心化”倾向,较为官方化、模板化、严肃化。尤其是报道式讣告,较为机械化、严肃化,对融媒体时代的受众缺乏吸引力。“光明追思”栏目提倡“受众中心化”的话语传播体系,一方面,采用较为软性的报道方式,在对名家大家进行全方位报道的同时,重视故事化、视频化、情感化,更贴近当代人的社会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进一步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对“光明追思”栏目的各种内容,受众是可以评论的、可以深度参与的。例如,2022年3月6日,光明日报微博发布了#光明追思#核技术应用专家#毛用泽院士逝世#,在微博的评论栏,很多粉丝纷纷留言追思,“先生走好”、“感恩老科学家,祈祷世界和平”等,不仅与融媒体时代对平等性、个性化的需求相吻合,也赋予了“光明追思”更丰富的内涵。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光明追思”栏目的成功离不开背后成熟、高素质的新闻采编队伍。一方面,对新闻人始终保持着高标准、严要求,一篇只有几百字的消息背后,不仅有着一套严格的工作流程作为支撑,更要经过10人以上的工作团队层层把关,以确保及时、准确、丰富、全面,既满足新媒体专栏的实效性,又体现可读性和深度。另一方面,针对“深融”时代传受合一、泛众传播的状况,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创新性强、适应性强的新闻人才,也扩大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 常州大学

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5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常媛媛,曾慶香.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角色展演与道德规训[J]. 新闻界,2020(02).

[2]黄楚新,郭海威.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传媒,2020(15).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编辑:孙莹】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新时代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光明日报》全新版式运行情况的调研与观察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光明日报》与《新京报》南水北调报道的新闻图式分析
不能没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