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报业集团:让主流声音更好实现“破圈”传播
2022-05-10王洪峰
王洪峰
当前,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面对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守好传统阵地的同时,如何推动主力军加快进入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是主流媒体必须破解的重大命题。要实现主流声音牢牢占领互联网舆论场,“破圈”传播是必由之路。只有更好地“破圈”传播,主流媒体的优质正能量内容才可能真正导入大流量,我们才能在影响传统主流受众的同时,不断吸引更多固有圈层之外的新粉丝,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让主流声音为更多的受众喜闻乐见,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里。
近年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如何让主流声音发者精、闻者彰、见者远、从者众,致力破除理念之圈、素质之圈、平台之圈、渠道之圈,以“破圈”传播更好地履行主流媒体集团的社会责任,着力在“主流”上下功夫,在“新型”上求突破,在推进深度融合中不断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聚焦精品生产,靠绝对内容优势赢得明显传播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近年来集团紧紧抓住内容生产这个根本,着力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内容生产加减法,巩固河北新闻首发平台地位,不断靠内容生产优势赢得传播优势。无论信息接收终端如何变化,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变,在绝对的内容优势面前,一时讨巧的小手段就会显得脆弱不堪。所以对主流媒体来说,不管时代怎么变,一定要固守内容这个安身立命之本。
优势产能做加法。持续加大观点新闻、深度新闻、融合报道力度。构建全媒体平台评论矩阵,在巩固“燕赵论坛”、“纵横谈”两个中国新闻名专栏的同时,在互联网平台分别开设了“青园锐见”微信公众号、河北日报客户端“观点”频道、河北新闻网“慷慨歌”时评频道,让党报评论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更好地发挥“定音鼓”作用;打造深度报道品牌,重新界定《新闻纵深》等深度报道类栏目定位,推出《河北融媒头条》,全面提升融合报道的质量,注重融合报道的全媒体、全地域传播效果。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河北日报采写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等5篇万字长篇通讯,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稿件刊发后被700多家新媒体平台原文转发,充分显现了优质内容的强大传播力;加快补齐视频生产短板,整合力量组建视频工作室,建立起重点视频专业生产、日常视频全员生产的生产机制。原创推出视频栏目“值班老总读报”,由副总编辑轮流担任主播,创新做法受到中宣部专题阅评表扬,被认为“使省委机关报内容走出了纸的样式、版的空间,是主流媒体探求融合发展的一个创新尝试”。
低端产能做减法。大力削减新闻性、时效性不强,传播力、影响力一般化的内容生产。重新明确报纸和互联网两个平台不同定位,将报纸平台上与互联网平台发布内容重复度高的非时政类资讯内容转移到互联网发布。治理新媒体账号“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现象,对首批5个粉丝量少、传播力弱的新媒体账号实行关停。
目前,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已构建起报网端微号全媒体矩阵,成为河北最大新闻信息总汇、图片新闻总汇,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成为河北第一权威平台。
发挥权威性特点,彰显主流媒体价值
河北省委要求河北日报要充分发挥全省新闻宣传打头阵和示范作用。作为河北省委机关报,必须时刻牢记职责使命,真正发挥好“主流”作用,体现好“主流”价值。每逢大事看党报,是受众对党报的认可和信赖,更是责任和使命。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体现硬核担当。2021年初,石家庄突发疫情实行全城封闭管控的第一天,集团迅速启动宣传报道应急预案,河北日报开辟“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歼灭战”专版,系列重要新闻全省媒体首发;河北新闻网、河北日报客户端连续32天推出大型不间断直播,共计770多个小时,带给受众源源不断的权威信息,开河北抗疫宣傳报道全面实时直播先河,使河北抗疫报道的形态得到了积极的转变;推出《24小时慢直播|守望石家庄 静待重启日》等4场“云直播”,累计9000万网友在线参与;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策划推出《抗疫快评》专栏,邀请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全国20家省级党报评论员聚焦河北抗疫故事撰写快评,全网总阅读量超过9000万,彰显了同心抗疫的党报力量。危急时刻各省兄弟媒体的鼎力相助,也是媒体跨地域大融合的新实践、新探索。
重大节点报道凸显党报担当作为。2021年4月30日,河北省召开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会议召开当天,河北日报推出16个版(8个通版)的大型特刊《脱贫攻坚河北答卷》,以“思想之力”、“贯彻之力”等8个主题引领,全面反映河北脱贫攻坚工作的巨大成就和经验举措。同时,在报网端微号全媒体平台推出长篇综述、社论、消息、视频、H5等相关主题报道,全网阅读量近1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报道,产生了跨地域、跨媒体的传播效果,使集团对融合报道有了更新、更实的体验。也更坚定了集团进一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信念。
搭建新型平台,为正能量内容导入大流量
“破圈”传播,传的是内容,靠的是通道和平台。没有契合受众需求的平台,内容的传播将举步维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首要的就是创新传播手段。集团坚持建设好自有移动传播平台和用好商业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并重,构建网端微号等新媒体传播格局。
移动优先,打造强势自有平台。河北新闻网通过建立科学、准确的关键词搜索引擎,不断优化功能设置,目前网站Alexa全球综合排名进入1000名以内,日均UV、PV分别达到100多万和500多万,居河北网络媒体之首,在全国省级党报网站排名中位居前列。河北日报客户端2017年4月上线后,先后历经两次大规模技术升级,累计下载量超过1300万,高峰时注册用户超过500万,成为移动端河北第一权威发布平台。
借船出海,打造移动社交新媒体矩阵。以河北日报官方微信、微博和头条号、抖音号等平台号为重点,对党报优质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呈现、再传播,把河北故事讲出全网影响。目前,河北日报官方微信、河北日报官方微博、河北日报抖音号各项数据在省级党报中均名列前茅。2021年6月7日至今,“河北日报”学习强国号在全国670多个强国号中一直位居前5位。
统筹资源,打造集团融合传播联合舰队。发挥集团媒体资源优势,打造集团“1+5+N”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优质内容多介质推送、多渠道传播。“1”是包括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河北日报两微及平台号等在内的河北日报全媒体传播矩阵,是集团传播矩阵中的旗舰;“5”是分别以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河北法制报、河北农民报、华糖云商为依托搭建的垂直类传播矩阵;“N”是指分别依托医院管理论坛报、河北旅游杂志等建立的健康、旅游等专业化传播矩阵。目前集团新媒体用户数超过1.2亿。
创新机制保障,催生内部融合质变
融合发展是媒体自身的一场革命,只有从创新体制机制、流程管理等深层次问题入手,催生媒体内部的融合质变,放大一体化效能,才能实现由“你是你、我是我”到“你是我、我是你”的跨越。
一支队伍同时服务多个平台。不另起炉灶,依托党报现有优势采编力量,建立完善一体化运行机制,实行一支队伍办报办网办新媒体。在策划环节,依托“中央厨房”日常运行机制和周例会重要选题谋划机制,对报网端微各平台全媒体报道进行一体指挥和调度。在采访环节,变工作重心以报纸为主为客户端、报纸并重,采访部门直接领办客户端专业频道,部门主任兼任频道总监。在编辑发布环节,按照报纸、互联网不同平台需要,分别设立具有日常报道策划、新闻产品编辑整合、实时发布职能的编辑机构,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律,实现新闻产品的个性化呈现。
丰富新媒体生产制作单元。成立4个融媒体工作室,开通“阳光理政”、“相约冬奥”、“青园锐见”、“志愿优选”4个微信公众号,壮大新媒体产品生产力量。调整完善考核办法,对全媒体平台实行一体考核,压实一线记者新媒体产品生产任务,倒推采编人员将工作重心继续向互联网平台转移。
目前,集团围绕进一步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正在着手进行内部采编机构设置改革,进一步强化全媒体指挥调度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强化全媒体的采集、制作、发布和推广,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探索跨界合作,积极打造平台型媒体
新闻媒体不仅具有事业属性,还具有产业属性。在做好信息发布的同时积极拓展主流媒体价值实现方式,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市场化需求,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打造平台型媒体。
打造“媒体+”内容聚合平台。开放平台资源,用平台聚合“众人之智”、“眾人之力”,实现内容的共创共享。持续用力打造网络问政平台“阳光理政”,目前已有省市县乡四级6000多家党政部门和民生热点单位入驻,网页、微博、微信、客户端、小程序、抖音等多平台通道24小时接收网民留言,累计解决网民诉求20万件,成为河北最具影响力的网络问政平台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阵地。党史学习教育期间,“阳光理政”又开通“‘我为群众办实事民声直通车”平台,截至目前收到群众留言4.5万余件,已解决3.9万余件,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
探索“新闻+”运营模式。围绕主业、紧贴市场,发挥党报集团品牌优势,探索打造省内一流的全媒体信息服务提供商。与河北省数字经济联合会在数字经济服务平台和专家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实施战略合作,整合双方涉农宣传资源成立冀农融媒体中心,探索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路径。
开发“数据+”服务市场。数据既是新闻生产的构成要素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正在实施的集团智媒中心项目,除深化拓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外,还同步建设实时自动更新的集团媒资数据库,连同已建成的河北新闻图片库、河北日报全媒体数据资源库,为开展数据产品整合营销、版权运营合作、舆情等服务打下基础。目前,集团已与十几家机构开展了版权合作,为110多家机构客户常年提供舆情服务。
作者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编辑:左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