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效果比较
2022-05-09李慧李达李晓芳
李慧,李达,李晓芳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足踝科,辽宁 沈阳 110024)
踝关节损伤属于临床常见损伤类型,在运动过程中,踝关节损伤占比约20%,而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最常见的踝关节损伤,且在多因素联合作用下,损伤发生率居高不下,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导致踝关节外侧不稳,或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慢性骨关节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一般根据患者骨折严重程度实施对症治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究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32例。观察1组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1~65岁,平均(43.56±18.52)岁;损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3例,高处跌落伤13 例,其他6 例。观察2 组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22~65岁,平均(43.69±17.56)岁;损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4 例,高处跌落伤10 例,其他 8 例。观察 3 组中男 19 例,女 13 例;年龄 23~65岁,平均(43.78±18.41)岁;损伤原因:交通意外伤15例,高处跌落伤8 例,其他9 例。3 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诊断标准;③在本院接受治疗;④能完成全程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者;②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者;③合并严重并发症者;④生命体征不平稳者;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⑥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重大疾病或功能障碍者;⑦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入院后严格根据患者踝关节实际受损情况给予局部冷敷处理,借助石膏托实施制动,直至临床检查确诊后开展对症治疗。
观察1 组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给予硬膜外麻醉,在外踝远端做长8~10 cm 的弧形切口,仔细观察韧带受损情况,清理断端并做适当修整;沿腓骨后缘,在外踝近端做长约3 cm 的纵行切口,腓骨短肌腱游离后沿中线行纵行劈开,从近端切断直至前侧半,经皮下隧道开展分离操作,后牵拉至弧形切口处,保留腓骨短肌腱远端止点,后从外踝尖部位开始,向前钻腓骨骨道,另在腓前韧带距骨及跟腓韧带跟骨附着点做“V 型”隧道,隧道孔距保持在1.8 cm,直径在4.5 cm,按顺序穿距骨-外踝-跟骨隧道,在腓骨尖骨膜上缝合,穿出距骨隧道出口韧带妥善固定,修补缝合关节囊,术毕。
观察2 组采用锚钉修复治疗。患者取平卧位,给予硬膜外麻醉,对足踝部骨折脱位进行固定处理,后对韧带实施修补,于外踝部前下方做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后彻底清除淤血,确保受损韧带充分显露,后切除失活韧带纤维,踝部保持轻度外翻;在腓骨远端拧入锚钉,编制缝合锚钉线与断裂韧带及肌腱。
观察3 组采用石膏固定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准确测量患者小腿内外侧中部、足底间距离,后选择宽度最佳的石膏卷进行反折(12层),确保石膏卷呈“U型”且与小腿内外侧、足底位置充分贴合,棉垫衬在石膏卷内,确保外侧高于内侧,绷带固定;踝外翻者保持4周,骨折较为严重者保持6周。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2]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相关标准。显效,经治疗后距骨倾斜角<50°,内翻应力试验呈阴性,踝关节肿胀、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距骨倾斜角50°~90°,内翻应力试验呈阴性,踝关节肿胀、疼痛出现改善;无效,内翻应力试验呈阳性,肿胀、疼痛症状无变化,部分患者甚至加重,距骨倾斜角>90°[3]。②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疼痛、功能、最大行走距离、行走路面、步态异常、踝关节伸屈活动、内外翻功能、后足稳定性、对线及总分,分值0~100分,评分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成正比[4]。③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感染、踝关节强直、感觉神经丧失、损伤部位瘢痕形成、踝关节活动障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1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高于观察2组和观察3组的93.7%、90.6%,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3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3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疼痛、功能、最大行走距离、行走路面、步态异常、踝关节伸屈活动、内外翻功能、后足稳定性、对线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但观察3组疼痛、功能、行走路面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且观察2组功能评分低于观察1组(P<0.05),见表2。
表2 3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3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观察1组比较,bP<0.05;与观察2组比较,cP<0.05。
疼痛 功能 最大行走距离 行走路面 步态异常 踝关节伸屈活动内外翻功能 后足稳定性 对线 总分组别观察1组(n=32)治疗前治疗后17.56±0.85 38.56±0.75a 2.23±0.13 8.56±0.75a 1.98±0.41 5.01±0.12a 1.75±0.55 3.41±0.56a 3.95±1.25 8.02±0.23a 3.37±1.56 8.02±0.23a 2.88±0.12 6.05±0.12a 4.26±0.25 8.23±0.15a 5.05±1.23 9.42±0.45a 46.56±3.36 96.56±3.25a观察2组(n=32)治疗前治疗后17.75±0.84 38.56±0.75a 2.25±0.15 6.42±0.75ab 2.05±0.56 5.02±0.23a 1.78±0.45 3.36±0.85a 3.88±1.23 8.23±0.56a 3.45±1.23 8.23±0.22a 2.95±0.25 6.15±0.12a 4.36±0.12 8.25±0.15a 5.23±1.23 9.36±0.78a 48.66±2.26 94.25±2.66a观察3组(n=32)治疗前治疗后3.85±1.23 8.12±0.25a 17.56±0.85 31.23±0.85abc 2.25±0.12 3.95±0.85abc 2.15±0.42 5.12±0.23a 1.77±0.25 2.36±0.58abc 3.36±1.56 8.23±0.25a 2.85±0.12 6.20±0.23a 4.33±0.23 8.23±0.56a 5.12±1.36 8.52±0.62 47.23±3.25a 85.12±2.23abc
2.3 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1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观察2组和观察3组的9.3%、15.6%,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踝关节侧方韧带损伤已成为临床常见且高发的运动损伤类型。在踝关节扭伤中,约85%的扭伤患者均不同程度地涉及踝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单纯距腓前韧带损伤占65%,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损伤占20%。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急性期患者,经对症干预后均可有效控制与缓解病情,20%~40%的严重患者,因反复扭伤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5-6]。
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踝关节侧方韧带损伤的重要措施,不会破坏踝关节局部解剖结构,且能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保障术后踝关节稳定性,同时还能改善患者预后。但需注意的是,手术治疗后会导致关节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因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7]。非手术治疗适用于Ⅰ、Ⅱ度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者,包括药物镇痛、石膏固定、锚钉修复等。其中石膏固定主要以固定制动原理开展操作,可帮助受损韧带撕脱,缓解患者紧张状态的同时修复韧带。但长时间制动,会直接影响胶原的合成,同时增加其降解,导致组织粘连发生率增加[8]。锚钉是一种钛钉,末端带尾线,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关节外科、手外科的治疗中。锚钉使用后可完全埋入患者的骨组织内,但并不会刺激机体软组织,接受锚钉修复治疗的患者,无需二次手术。加之锚钉操作较为简单,更不需切开外侧,因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锚体抓持骨质较为牢固,促使韧带愈合的过程中不会受外界干扰,因此,固定效果显著且可靠。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1 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高于观察2组和观察3组的93.7%、90.6%,但3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 组疼痛、功能、最大行走距离、行走路面、步态异常、踝关节伸屈活动、内外翻功能、后足稳定性、对线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但观察3 组疼痛、功能、行走路面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观察1 组和观察2 组,且观察2 组功能评分低于观察1 组(P<0.05);观察1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低于观察2组和观察3组的9.3%、15.6%,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锚钉修复及石膏固定治疗效果均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均较好。
综上所述,对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明显比锚钉修复、石膏固定显著,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开展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