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2022-05-09
《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三·山川篇》康宁 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1/36.80元
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从事古典音乐普及和演出策划工作,音乐评论人。喜古风,好访旧,热衷古典诗词研究和写作。著有《钢琴欣赏十八讲》《竹露清声——一个人的音乐趣味》,有微信公众号“佚声留声”。
唐诗里藏着名山大川。
唐代诗人为什么喜欢旅行?他们中的“登山冠军”是谁?哪座名山在唐诗中的“出镜率”最高?边塞军人白天煮饭的锅,晚上用它做什么?你知道藏在唐诗里的山都是什么山吗?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曾在哪座山下“结义”?……《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三·山川篇》中藏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卫国人宁戚出身微贱,前半辈子一直给富家商贾做挽车喂牛的活计。他知道齐桓公雄韬伟略,求贤若渴,也知道自己怀抱奇才,不甘人下,于是不远千里来到齐国城门下蹲守。一天晚上,齐桓公出城迎客,宁戚远远看见他,百感交集,便敲击牛角,放歌抒怀。齐桓公寻声望去,料此非凡人,就让管仲前去了解。宁戚寡言,只说了句“浩浩乎白水”就把管仲送走了。
管仲百思未解,终于悟到有诗云“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宁戚的意思是置身盛世,我自得其乐,王侯不换;面临危局,我自然也不能袖手旁观。于是,管仲禀明主公,宁戚被委以司农的重任,从此齐国岁稔年丰,国富力强。
如果管仲没有参透白水之意,让宁戚与齐桓公失之交臂,春秋五霸也许就只剩下四霸了。
可见,关键时刻的哲思智慧从诗中来,读诗真的很重要。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来找林黛玉学诗。一开始林黛玉打趣说诗有什么好学的,无非就是起承转合,中间一副对联,平常还讲究格律,若遇到奇思妙句,就连规矩也可通融。香菱读诗不多,她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听罢,转而认真劝导“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钱穆先生也评价过这两句诗,说它背后似有人,却辨不清。焚香研墨只是道具,男女老少皆可为之,其人意趣何在?“趣”是人的核,若有人无趣,还不如无人。
黛玉的意思也差不多,她鄙夷的“浅近”不是平白如话,而是胶柱鼓瑟,工形而忘意;她拒绝的“格局”不是通俗易懂,而是流于庸常,凡胎浊骨;她讨论的不是陆放翁的诗,而是美学态度。后来,香菱读王维,诵李杜,又阅遍陶、应、谢、阮、庾、鲍的诗作,写出了“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可见,卓尔不群的审美情趣从诗中来,读诗真的很重要。
二百五十多年前,有位号“蘅塘退士”的退休县官觉得传统青少年教材《千家诗》过于驳杂,不够系统,决心对其升级改良。他以年代、体裁、风格为经纬,在《全唐诗》中选出郎朗上口的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于是第一本《唐诗三百首》诞生了。
历代曾有五位名家为《唐诗三百首》作注:出生在乾隆年间的学者张燮博览群书,喜旁征博引,经常在一首诗后引用十本二十本典籍,源流分明,内容周备;出生在道光年间的“上元女史”陈婉俊细腻聪慧,她的注解疏密有致,简汰精当,妇孺都能读懂,因而反复再版,流传坊间,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后来,喻守真、朱大可、金性尧等也为《唐诗三百首》作过注,除了增加整体评价外,还在原诗上加了平仄符号。
史存几十万首诗中,《唐诗三百首》只如一叶扁舟。有小儿呀呀学语,吟四句了事;却也有大师甘嚼其味,殚精竭虑,悉心揣摩,展出其后广阔灿烂的星图。
可见,绵而不绝的知识学问从诗中来,读诗真的很重要。
读诗既然这样重要,那么开始读诗吧。
《漫画民法典 合同编》陈沐 马天 李小鹏 著法律出版社/2021.12/60.00元
法学博士,甘肃政法大学法治文化传播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在检察机关从事多年检察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兼任山西省法学会军民融合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军民融合法治研究院研究员,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毕业于甘肃政法大学司法警察学院,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荣誉,长期从事普法写作与团队管理工作。
本书以漫画形式对民法典合同编中的重点法律知识、法条规定进行讲解剖析,所配插图不但生动形象,还融入了时尚元素,风趣幽默,在辅助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民族民间体育(第二版)》白晋湘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59.00元
教授,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竞赛和健身娱乐项目的基本技术与战术、练习方法、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秋千,又称荡秋千,古为“鞦韆”,意为揪着用皮革制成的皮绳而迁移。秋千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内容,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青少年特别是女子的喜爱,为女子体育的代表性项目。
秋千运动有许多种形式,一是荡秋千,即“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横板,人立于板上”,作钟摆式的摆动。荡秋千可以由他人推动摆荡,也可以自己运用身体的蹲起改变身体重心高度做功提供动力实现摆荡,这是本章要介绍的秋千的主要运动形式。二是纺车秋千,即“植两柱于地,柱端各开一孔以客横木,横木左右端各凿交错之孔,贯四木于孔,令呈辐射状,垂绳于下,以架坐板”。游戏时坐四人,由他人推动助力转动,像纺车之转动,如苗族的四人秋或八人秋,可以理解为今天游乐场中大型摩天轮的原始形态。三是磨秋千,即“中立一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四人各抓一个环子,绕柱旋转以为戏,如土族的轮子秋。四是磨担秋千,是有点类似跷跷板的旋转游戏,即“竖长柱,设横木,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为戏”,如彝族的磨尔秋。
关于秋千的起源,尚无确切定论。据《古今艺术图》记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矫者。齐桓公伐山戎,此戏始传入中国。”据此认为秋千起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山戎的北方少数民族。而《缃素杂记》记载:“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也,语讹传为秋千。”据此认为秋千起源于汉武帝时代,原名“千秋”,寓意千秋之寿,后被误传为秋千。这些记载虽然不能作为秋千起源的确凿依据,但从中可以看到,秋千起源于少数民族,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自汉武帝时期起,秋千已是一种深受宫廷女子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
至魏晋南北朝以后,秋千由宫廷向民间传播。到了唐朝,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富裕,深为女子所钟爱的秋千运动和其他体育活动一样空前活跃起来。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二首》中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建在《秋千词》中写道:“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这些诗句说明在唐代荡秋千活动的流传地区很广,并受到少年儿女的喜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唐玄宗看着宫嫔们把秋千荡得很高,飘飘而下,似仙女从天而降,称秋千为“半仙之戏”。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均有大量关于秋千的诗词和绘画作品,宋朝还出现了“水秋千”的活动,如《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又一人蹴上秋千,将平架,筋斗掷入水,谓之水秋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女子秋千活动开展广泛,并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国家重视,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迅速发展。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被列为竞赛项目,设有单人高度、单人触铃、双人高度三个小项。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又增设双人触铃项目。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秋千竞赛开始分55千克级和55千克以上级两个级别。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后,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设项和场地器材逐年改进,在各地、各民族中开展得更为广泛。同时,秋千也成为了学校体育、全民健身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2006年5月,由吉林省申报,朝鲜族的秋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之旅——人类测度与纪量时间的历程》杜如虚 杨晖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89.00元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SME)Fellow,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Fellow,珠江学者、泰山学者。主要从事精密工程与精密制造,生产制造过程及工艺,机器人与自动化,在线监测、诊断与控制等领域的研究。
本书系统讲述了人类千年来为计时(测量时间)、纪时(厘定历法)和认识时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其中不乏有趣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内容生动有趣、简洁易懂。
古埃及的方尖碑(obelisk)是一根石柱,其计时原理如图1.2所示。这种日晷叫作水平式日晷。据考证,最早的方尖碑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造的,后来陆续建造了多个。这些大碑除了用作日影计时外,还用作纪念碑,碑上的文字记载着建碑法老的功勋。古埃及人得到尼罗河的恩赐,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水泛滥使土地肥沃,农耕便利,因此得以生息繁衍,创造了伟大的古埃及文明。
图1.2
古埃及人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和历法,对数学、宗教、天文学等都有杰出的贡献,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世界。尤其是他们的金字塔(pyramid),堪称世界奇迹。著名的吉萨(Giza)金字塔建于公元前 2600年,高达143米,这一人类建筑的高度纪录直至3000多年后才被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所超越。许多人认为金字塔只是法老们炫耀权贵及梦想永生的陵墓,是劳民伤财的“大白象”工程,其实修建金字塔对古埃及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使得人们能够大规模地组织起来,高效率地进行工作和战争;其次,它促进了采矿、贸易、交通、科技的发展及文化交流;再次,它还培育了一批领袖人才、工程师和技师,使古埃及得以兴旺富强,统治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然而随着古埃及帝国的衰落以及时间的消磨,金字塔和方尖碑都渐渐倾倒或颓废。金字塔搬不动,但许多方尖碑被作为战利品运到了不同的地方。据记载,目前还完好的方尖碑约有29座,其中9座在埃及,11座在意大利,其他的散布在世界各地。作者曾经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见过这类方尖碑,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美国纽约及英国伦敦的一对方尖碑,它们叫作“克利奥帕特拉之针( Cleopatra’s Needle)”。这两个方尖碑建于公元前1450年左右,高21米,重224吨。碑上原来无字,200年后(公元前1250年左右)古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Ⅱ,公元前1303—公元前1213)下令在上面刻字,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阿蒙(太阳神)的选君、太阳的儿子、上下埃及的国王拉美西斯,年轻、美丽、光荣,就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光照大地。”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三王朝的国王,18岁登基,在位60多年。他年轻时曾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军队,南征北战,中年后则注重和平。在他的统领下,埃及空前强大,其版图扩展到今天的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及伊拉克的一部分。后来,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公元前69—公元前30)为了纪念她的丈夫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公元前44)(也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她的第二任丈夫安东尼(Mark Antony,公元前83—公元前30)把这对方尖碑移到了亚历山大城(这一段故事后面会讲)。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大碑都倒塌在沙漠之中。后来埃及多次被征服,到了近代更是一蹶不振,任由西方列强宰割。1877年,其中一个大碑被搬到伦敦。1881年,另一个大碑被搬到纽约,当时的搬运颇费周折。这些高耸的大碑至今还宣示着古埃及人的智慧,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都能制作日晷,日晷的设计也五花八门。除了方尖碑这样的水平式日晷外,还有斜晷(又称赤道式日晷)、极地式日晷、垂直式日晷、投影式日晷、等高式日晷等。图1.6所示是一个古埃及制造的斜晷,外圈用罗马字母标记月份,内圈用刻度标记时刻。这个日晷制作于公元前10年左右。此时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克利奥帕特拉早已过世,埃及不再有王室,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所以用罗马字母标示。日晷只能在白天使用,古埃及人还制作了用于晚上观星的装置,这一装置叫作“迈克歇(Merkhet)”(图1.7)。迈克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个水平杆,一端吊着一个用于测量水平度的重锤;另一部分是一个用于目测的垂直杆,上面有个“V”形的观测槽,两部分同时使用可测量星座与地面所形成的俯仰角。实际使用时需要两套装置一起使用,一套对准一个标准的星座,另一套对准待测的星座,根据两套装置中间的夹角及俯仰角就可以确定晚上的时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套有文字记录的天文观测装置。
图1.6
图1.7
凭借天文观测,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创造了相当精准的历法(图1.8)。他们把今天的一天看作“两天”,即白天是一天,黑夜又是一天。白天分成10个时段,这些时段通过日晷来确定。黑夜则分成12个时段,他们发现有12个星座,这些星座依次升降,就把黑夜平均地分成12段。白天与黑夜的分野由日出(黎明)与日落(黄昏)而定。因此,每个白天与黑夜共有10(白天)+12(黑夜)+2(黎明及黄昏)=24段,这就是每天24小时的前身。他们还注意到每隔10天就有一颗新星随着太阳一起升起,在新星偕日升起后的9天里,每过一天,升起的时间就提前4分钟。这样的星星一共有36个,这样就有10×36=360天。此后加上5天,一年共有360+5=365天。不过时过境迁,到今天这些星座已经不再能准确地计时了。另外,在古埃及历中,一年的开始(岁首)是参照天狼星(Sirius)而定。天狼星位于南部偏东,是南方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之一,它在每年7月的一天与太阳一起升起,然后消失在晨曦之中。这意味着尼罗河将开始周而复始的泛滥,因此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每年的岁首。此外,他们还注意到天狼星出现的周期是365.25天,而不是365 天,所以一年实际上是365.25天(这就是恒星年)。天狼星可以根据猎户座(Orion)的腰带来找。据考证,上面提到的吉萨金字塔就是根据天狼星与猎户座的星象而建的(图1.9a)。
图1.8
图1.9a
古代中国也有天狼星的记录,天狼星与附近弧矢九星组成一个星座。天狼星最亮,弧矢九星居天狼之东南,八星如弓弧,另外一星如矢,对着天狼星,故称弧矢(图1.9b)。屈原(公元前342—公元前278)的《楚辞·九歌》中就有“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这里的天狼指的是秦国,楚国弧矢在手,却反遭沦降。不过古代中国更重视北极星与北斗星座,这将在下一章中讲述。
图1.9b
古时候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天文测量也不准确,西方与东方的星座大多是古人们构想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严格的依据。同一个星座,西方与东方的命名也不同。
《人际舒适心理学:如何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受伤感》[日]加藤谛三 著 苏昊明 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2/48.00元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擅长用心理学的论据,通俗易懂地解读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著有《告别不安》《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情感暴力》《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等众多畅销作品。
本书针对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所写,在书中你会看到,有50多年咨询经验的加藤教授如何将精神分析的视角运用到各种人际现象中。他以大量咨询故事为例,穿插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时而带你看看自己,时而带你看看对方,帮你理清人际关系烦恼背后的真相。
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再去聆听别人所说的话。
聆听他人的心声就是柔和地打开自己的内心。患上神经症的人内心已经僵硬,无法聆听对方所讲的事情。
内心柔和意味着有自我实现的姿态,只有把生活过得有意义的人内心才是柔和的。如果是具有攻击性的人,特别是那些试图从别人那里获得利益的人,他们是无法安静聆听的。怀有敌意地聆听他人的心声,是无法让别人打开话匣子的。
沟通能力强的人很少对他人怀有敌意,因为在自恋心理被消化的同时,依赖心理也被消除了。
“聆听”听起来很简单,想要做好却非常困难。就比如,总有一些母亲以母爱为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认为自己的做法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方式,不去聆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
她们将孩子裹挟进自己的想法中,不去承认孩子的个性。不过这样的母亲仍然认为自己已经聆听过孩子的想法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理解对方的言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当别人对你说“请表达一下你的意见”时,你照做了,但可能反而会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你怎么总是抱怨呢?”这是因为很多人在听对方讲话的时候,会夹杂自己内心的不安和矛盾。而这些人还认为自己在聆听他人讲话,认为自己的内心是面向周围的世界敞开着的。
没有亲密朋友的人一般都没有学会正确聆听他人的话,但在交往中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聆听别人的话,前提条件是自己有健康的心理,也就是说,自己的内心没有不安与敌意,也没有虚荣与攀比。只要内心产生虚荣与攀比,就很难正确聆听对方的话以及理解对方要传达的意思。
总而言之,了解自己是与他人交往的先决条件。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才能知道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同样,当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时,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对方有这样的需求。
如果连自己有什么需求都不知道的话,又何谈理解对方的需求呢?
对沟通没有信心的人容易交错恋人和朋友,因为他们往往选择一些能够拿出来向别人炫耀的人作为恋人或朋友。
意识不到自己在与有问题的人交往的人,大多也是没有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人。两个这样的人的交谈完全不能称为沟通,仅仅是来言去语,两个人却互不了解。
不了解自己的人也无法了解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人其实也看不到别人。一个人要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对方。
总有人感慨“没有人理解我”,和自己不了解的人打交道,又怎么能期待别人去理解你呢!希望别人理解自己的话,那就只能和自己了解的人交往。感慨“没有人理解我”的人多数是一些不了解自己的人。
有一些男性意识不到自己对母爱的渴望。这样的男性喜欢上某个女性,这个女性也在渴望男性的爱,两个人就这样恋爱了。但是因为双方寻求的东西并不一致,所以沟通很容易出现问题。时间一久,双方都会感到焦躁,随之就会觉得“他(她)根本不理解我”。
无法接受真正的自己的人也无法接受他人,无法认可真正的自己的人其实也不会被他人认可。也就是说,严重自卑的人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因为彼此都想要彰显自身的存在,所以无视对方的需求,达不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无法和以恩人自居的父母交流,因为父母想要孩子感恩,孩子希望父母给予爱。
在发生严重的矛盾时,我们其实需要考虑的是自己不理解对方哪里,对方没有理解自己的哪部分。矛盾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互相忽视。
贝兰·沃尔夫认为,人往往会对对方无意识的行为产生反应,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不满往往就是由此导致的。
从我们自身分析,有一个我们“自以为的自己”,我们能意识到这样的自己,但别人并不对我们“自以为的自己”产生反应,而总是对那个我们“看不到的自己”“意识不到的自己”产生反应。总是感慨“没有人理解我”的人,无法获得别人对他“自以为的自己”的反应时,往往会十分懊恼。
我们的想法是,如果我们是“自以为的自己”的话,人们应该更同情我们。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对我们“看不到的自己”做出反应,所以不会像我们期待的那样认同我们,也不会安慰我们“太不容易了,好厉害”。
《散步疗愈》[英]乔纳森·霍班 著 白雪 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1/52.00元
英国著名综合心理治疗师、散步疗法创始人,英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协会专业注册会员,拥有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相关认证的综合专家。他开创了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散步疗法”,将在大自然中散步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并融入正念冥想、创造性策略、务实的建议等一系列高效的治疗模式,在针对焦虑、抑郁、成瘾、愤怒管理、压力管理、危机处理和创伤治疗等方面的咨询中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这是一部关于散步的“能量秘密”的书,更是一部教你通过散步来进行自我调节的疗愈之书。从散步前的准备、步伐姿态,到散步时的自我对话,再到记录散步日记……通过乔纳森独创并经无数实践证实有效的“散步疗法”,你能在散步中开启自我疗愈的历程,重新连接内在的直觉、情感和信心,发现羞耻感、焦虑、抑郁、倦怠、成瘾、缺乏界限等问题的根源,重塑生活和自我。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下意识地被迫跟上时代的潮流。无论我们如何检查再检查,似乎永远都无法满足工作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压力。结果,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打击,因为我们经常拿自己和那些看着更受欢迎、更有成就、做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尽管事实上我们并非如此不堪。
当然,我们可以隔绝一切,然后一走了之。但这又能坚持多久呢?科技和工作带来的压力是潜移默化的——总有一些事情需要回答、更新或评论。还有就是有名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错失恐惧”。我们谴责青少年沉迷于手机,可实际上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否真的比他们做得更好或更明智呢?快节奏的高科技社会对我们施加的要求导致了压力过度。
根据心理健康基金会的说法,压力正在损害英国数百万人的健康;他们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大众面临的严峻健康挑战,但它并没有像身体健康问题那样引起重视”。
认识到自己正在承受压力并不难,买了这本书,你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了解到压力对你或你所认识的人来说都是问题。但解决问题会涉及某些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需要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脆弱。
有时,它可能只是绝望带来的馈赠,帮助你根据自己的感受采取行动。从理论上说,如果压力与工作相关,那么你现在就可以站起来,走出办公室门,一去不返。这是一个解决方案,对吗?但这太激进了,你仍肩负责任——可能有账单要付,有人要照顾,虽然这些都不应该阻碍你与真实自我重新建立联系,但在采取行动之前,你仍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因素。
在应对任何挑战或面对任何需要改变的事情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迈出一小步。对于那些追寻更好生活方式的人来说,一个常见的错误就是草率地、不计后果地做决定,结果却一败涂地。谁都不可能一下就爬上山顶,此时此刻你只是在接近营地,你的生活需要的是“可管理性”——能够做出选择和决定,让你掌控自己的生活。
正是可管理性的缺乏造成了压力,因为你缺失生活的界限,无法建立现实的目标,难以看清形势,不能评估事物的真正价值。狼不会盲目地冲向猎物,它会考虑并等待最佳的行动时机。你已经承受了足够的重压,导致不能做出重大决定。只要你建立了一个个实现小目标的途径,那么就可以开始思考并计划你的第一次散步疗愈。
你的时间如此宝贵,特别是当工作占用了你很多时间时。但是拖延下去或是找借口不到户外去活动,只会让你更加缺乏自我关照的意识。如果你想把散步当回事,并希望它能疗愈自己,重新连接真实的自我,真实表露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借助大自然修复这种连接能力,那就真的必须优先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请务必对自己做出承诺,并坚持下去。
我不是要求你去攀登珠穆朗玛峰,或是徒步横跨整个国家,我只需要你说:“现在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要管理、利用这段时间,让它为我流逝。”这样你就明确了自己拥有掌控时间的权利,明晰了那些在你生活中模糊掉的界限。安排一周的散步时间,让它成为必须,没有商量妥协的余地。
那么开始吧,我们做两件很简单的事。
首先是泡一杯茶或咖啡,除了享用这杯饮品外,不做任何事。你也可以走出办公室外出享用午餐,或是打个电话聊聊天。单纯去享受这些事,只要20分钟就可以,做些工作之外的事情,不动用科技、不做家务或是任何你下意识觉得比自己重要的事情。走出去,到街区附近走走,抬头看看天空,呼吸新鲜空气;或到外面和同事聊天,不谈论工作。最重要的是,你做这一切都只是为自己。
接下来是第二步,完成上述的某件事后,把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写在日记里或是下方空白处。记录为自己划出必要的界限后你有何感受。哪怕很短暂,也要为自己留出这样的时间。
在20分钟的休息时间里,我__________________之后,我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你每天都能有几个专属于自己的20分钟,每一天都是。这将帮助你养成自我关照的习惯,同时认识到抽出时间做些小事并不自私,从长远来看其实是非常有益的。你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种练习,看看为了腾出更多时间,有哪些事可以不做。是否可以把买菜、洗衣的安排推迟一天,是否可以为了更能提高生活质量的事情腾出一些时间,能否关掉手机、暂时把社交媒体抛在脑后呢?
为了让你投入到散步疗愈中,更多地尝试本书提及的练习,我希望你再做一件事,就是买一双舒适的步行鞋或靴子。去商店买些合适的装备,不但穿上舒适,而且是什么天气都能穿的,这就表示你的身体与精神都做好了准备,要开启一段“为自己”的旅程。如此你就向大脑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为了完成它,再大的风雨冰雪,再多的泥泞坎坷都无法阻拦我。就像热衷于徒步的人常说的:“没有所谓的坏天气,只有准备得不充分。”充分的准备是实现散步疗愈的基石。所以为了即将到来的旅程,请一定要安排好时间,准备好装备。
《三国疑云:洛宫的秘密》博言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3/90.00元
本名孙强,匹兹堡大学博士,浙江大学硕士。文风大气,蕴藏深刻思想,用多年时间阅读、整理相关史料和文献后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鹤舞云台·南宋的倔强》。
本书是一部历史小说,通过名士司马徽的弟子卢奕对灵帝之死以及小黄门郭朗之死这两个疑案的明查暗访,再现了各大势力之间尖锐的冲突和各种曲折离奇的斗争。
第二天清晨,卢奕就要动身赶往颍川。卢植交给他一柄家传宝枪,名叫“清风枪”。这枪是用精铁铸就,枪尖坚硬如钻。卢奕稍许舞动,只见银光闪烁,寒气逼人。卢奕知道这是父亲的心爱之物,便推辞说自己已经有了。
卢植说:“你就要去颍川,那里正有大军交战。如果遭遇敌军,要是冲杀的话,还是这杆枪好。你就拿去用吧。”
卢奕听父亲这样说,就收下了宝枪。卢植又让他穿了一副碎金软甲,再披挂全套盔甲以及折叠盾牌。卢奕穿戴整齐后向父亲拜别,就飞马奔向颍川。
这次卢奕取道阳城直奔颍川,不到半日,只见前面尘土大起。路上逃离的乡民告诉卢奕,前面大军正在厮杀,道路已经封锁,不能再前行了。卢奕正要找寻大军位置,于是驰马跑上了一个山包向远处眺望,只见颍川城附近朝廷军队正跟黄巾大军卷在了一起,双方远处各有骑兵正在向战场驰援。
卢奕认准了方向,向山下跑去。渐渐接近了大军战场时,看见前方烟尘四起,杀声大作。卢奕望见黄巾军步兵军阵一下大乱,心想这应该是皇甫嵩的军队冲杀过来了,于是也挺起枪开始冲阵。
这时,对面黄巾军骑兵由于受到皇甫嵩大军侧翼冲击,正在溃散,朝着卢奕的方向逃了过来。卢奕手起枪落,挑下一个前排的骑兵,再跟另几个骑兵斗了起来。几个黄巾军头目见只有他孤身一人,就呼喊其他士兵四下里包围了上来。
卢奕瞧见,飞马冲到跟前,连续刺倒了几个头目。余下的黄巾军士兵见他如此骁勇,不禁心怯,四散逃去。卢奕继续冲阵,朝着皇甫嵩大旗方向猛冲过去。
就在此刻,前面的黄巾军军阵像落潮一样纷纷溃败,只见一员长髯大将,双手舞动一柄阔大的长刀,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将乱兵杀退。
卢奕正冲到此处,这将见有人冲到,持刀就劈。卢奕闪过,随即还了一枪。然后二人兜马回来,枪来刀往,斗在一处。二人正是遇着了对手,斗了十几回合后,这将“咦”了一声,觉得很是惊奇,没想到黄巾军中竟然有人武艺如此高强。卢奕也觉得诧异,他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强劲的敌手。
二人继续抖擞精神,又斗了起来。这将身高刀长,将大刀飞舞起来,只听刀锋撩过,声势惊人。而卢奕出枪迅捷,枪法高超,丝毫没有给那将占任何便宜。斗得久了,那将使出大招,将大刀舞动,使了一个大旋劈,突然从马上冲天跃起向下劈来。卢奕见他来势凶猛,也从马上飞起躲过,随即枪杆横扫了过去。这将识得厉害,赶紧用刀格挡。二人落地,在马下又斗了起来。
正在难解难分之时,听到远处一声暴喝:“张飞来也!”只见一将,豹头圆眼,胡须贲张,手持一杆长矛,飞马冲了过来。卢奕赶紧飞身上马。那将正好赶到,二人各持枪矛,斗在了一处。这时,那使刀的大将并不上前参战,只在旁边观阵,防止黄巾军士兵趁乱攻击。二人也是恰逢敌手,斗了五十多回合,仍不能分出强弱。
突然,旁边有人喊话:“都停手,是自己人!”
张飞听声立即住手。这时一将飞马过来,冲卢奕问:“你是卢植将军的公子,卢奕是吗?”
卢奕也停枪细看,原来是父亲曾经的学生刘备。卢奕向刘备拱手说道:“刘将军,有礼了。正是卢奕在此。”刘备看果然是卢奕,心中大喜,在马上还礼说:“这二位是我的异姓兄弟,这是二弟关羽,那位是三弟张飞。今天大家是不打不相识啊。”
关羽、张飞听说他就是卢植的儿子,都是分外高兴,三人互相施礼。
刘备说道:“此时不是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去找寻皇甫嵩将军,卢公子你这是要去往哪里?”“真是太好了,我也是来寻找他的。”于是众人合在一处,一起向皇甫嵩大旗冲击而去。快冲到皇甫嵩中军位置的时候,只见黄巾骑兵正在重重围住皇甫嵩,拼死厮杀。卢奕挂住枪杆,取下雕弓,连发三箭,射倒三员黄巾将领。张飞正立马停在他的身旁,看得分外清楚,不由开心地大笑,连声夸道:“好箭法!”
刘备趁势领着手下部众冲了进去。这时皇甫嵩中军旗号接连挥动,外围埋伏的几支骑兵开始向黄巾军全面冲击,里面的中军也开始向外突击。
黄巾的主力大军在内外冲击之下,瞬时崩溃,已经失去了组织,士卒四散奔逃。
《北京南海子简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宣传部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1/98.00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清史、北京史研究。
本书通过各方面的研究,记述南海子在历史上的多重功能,传播南海子文化内涵。
1125年,辽为女真族建立的金所灭。女真族主要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森林地带,“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大金国志·初兴风土》)
辽代国都政治功能较弱,金朝迁都燕京后,改变了辽代以来移动政治中心的形式,国都的政治功能得到强化,形成了固定政治中心与移动政治中心相结合的形式。而南海子的地理环境可以同时容纳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明形态,所以对金政权同样具有吸引力,大臣梁襄上书劝谏帝王不要巡幸金莲川时建议,“往年辽国之君,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旧人犹喜谈之,以为真得快乐之趣,陛下效之耳。”(《金史·梁襄传》)
金人习惯把一年的狩猎活动分为“春水”和“秋山”两个系列,其中“春水”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春夏之季在水沼之地放鹰鹘捕猎天鹅。在迁都燕京之前,金朝的“春水捺钵”之地应该在鸭绿江。
从金世宗起,“春水、秋山捺钵”正式进入制度化、规模化阶段。金朝“春水之地”均围绕中都燕京展开。从大定三年(1163)至大定二十八年(1188),金世宗“春水”、“秋山”活动共计有13次。今天的南海子区域在当时的金中都城南,是一个重要的“春水”地。史料记载,大定二十五年(1185)正月,皇帝举行“春水”,二月还都。大定二十八年正月再次举行“春水”,二月还都。这两次“春水”活动之地距离中都城都不远,应当正在南海子区域。
金章宗时期是“春水”活动的一个兴盛期,也是中都城南“春水”地的重要发展阶段。他巡幸南海子最为频繁,承安元年(1196)二月幸都南行宫“春水”,承安三年(1198)正月将都南行宫命名为“建春宫”。据统计,金章宗从明昌元年(1190)至泰和八年(1208),共计17次巡幸,其中7次在建春宫。金末文坛盟主、著名学者赵秉文多次扈从金主举行“春水”、“秋山”活动。他写有《春水行》一诗,描绘了春天射猎野鹅的场面。诗文称:“光春宫外春水生,鴽鹅飞下寒犹轻。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龙旂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掣臂翻青冥。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不才无力答阳春,羞作长杨侍从臣。闲与老农歌帝力,欢呼一曲太平人。”在这场“春水”中,海东青捕猎野鹅,翻飞碧空之中与之搏斗,野鹅的羽毛纷纷落下,恰似漫天飞雪,血腥味随风传播,远远就能闻到。猎取头鹅后,还专门派飞骑送去,用于祭奠陵寝,然后君臣举行宴会,尽情欢乐。当然,金代“捺钵”不完全是“寓乐于山水之中”,也有政治目的,比如通过渔猎活动练兵习武、皇帝借机考察官吏、体察民情等。
至于建春宫位居何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不过《金史·章宗纪》提供了一点相关资料:“二月乙丑,如建春宫春水……庚辰,上谕点检司曰:‘自蒲河至长河及细河以东,朕常所经行,官为和买其地,令百姓耕之,仍免其租税。”也就是说二月乙丑,金章宗驾幸建春宫举行“春水”。两天后,皇帝对点检司官员说:从蒲河到长河、细河以东,我经常经过,不免骚扰当地农民,可以让官府和买其地,令百姓耕种,免其租税。从以上记载中,可知金章宗赴中都城南“春水”,经过“蒲河至长河及细河以东”。据著名水利专家姚汉源考证:蒲河,即古菖蒲河(自积水潭至金水桥流向城东南);长河,即古高梁河南支下游段;细河,即今凉水河水系河流。上述三条古河流,最终汇入南海子以东的古“延芳淀”里。既然金章宗赴建春宫要经过这三条河,说明建春宫应建在这一方位上。
另据《金史·章宗纪》记载:“明昌四年(1193年),二月戊戌朔,如春水……癸丑,猎于姚村淀。癸亥,至自春水。”这里所言及的“姚村淀”就是位于南海子东墙外的姚村,与前面所记载的金章宗赴建春宫“春水”的方向位置基本吻合。也就是说,建春宫应建在离姚村淀不太远的地方。
此外,根据《元史·石抹明安传》记载:“乙亥(金贞祐三年)春正月,取通州……遂驻军于京南建春宫。”这表明,元军在攻打金中都前,已于金贞祐三年(1215)攻入通州,并占领了距通州不远的建春宫。此后历史上便再也看不到关于建春宫的文字记载,据信,建春宫已于当年被元军焚毁。
《爸爸也是今生第一次》[韩]全希晟 绘著 薛舟 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3/78.00元
生于1980年夏天,成长于韩国富川市。自幼热爱绘画,长大后考入美术学院设计系,毕业后先在游戏公司任职,后入职报社担任平面设计师。2011年春天与相恋六年半的爱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先后生下相差两岁的1号机儿子和2号机女儿,育儿间隙重拾画笔,2017年出版暖心育儿绘本《爸爸也是今生第一次》。
本书是一本关于陪伴与成长的暖心育儿绘本。作者通过插画和文字,真实记录下新手爸爸手忙脚乱的育儿日常,细数孩子日新月异的成长,回望父母细致入微的守护。初为人父的作者逐渐体悟到,爱与陪伴是相互的,每一段人生经历都珍贵而难以复制。画风清新简约,文字温暖治愈。
中国的河山(上、下)史念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2.2/128.00元
山西平陆人,字筱苏。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与开拓者。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1937年与顾颉刚共同署名出版《中国疆域沿革史》,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书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另有代表作《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的运河》,并有《史念海全集》出版。
本书包括史念海先生代表作20余篇,均曾发表于《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重要学术专著或期刊中。上册主要介绍我国山川地貌、关隘都会;下册重在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与军事地理。全书收录注释2600余条,详尽周至,保留并精修原作所有插图60余幅。本书兼具较高的学术性和适度的科普性,是一部普及中国历史地理知识,进而弘扬中国文化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地理学读物。
秦国所设的汉中郡以南郑县为治所,而南郑县在汉水的上游。在汉水的上游设的郡以汉中为名,似乎名实不相符合。
按照一般习惯,城池或者地方的命名是有成规可寻的,通常靠山临水的所在总是依据着山水命名。譬如陕西省的泾阳县是在泾水的北岸,华阴县是在华山的北麓,河南省的济源县是由于济水发源而得名,甘肃的渭源县也同样因渭水而获称。汉中的名称自然是和汉水有关了,汉中城的位置离汉水发源的地方不远,它不称为汉源倒也罢了,为什么却称起汉中?如果说汉中的意义指的是汉水中游,那么这座汉中城离汉水中游实在是太远了,好像秦国设郡命名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其实,汉中名称的来源正是由于地处汉水中游而起的。不过最初的汉中郡不是现在的南郑县,那里也不是秦国的领地。《史记·秦本纪》说过:秦惠文王后十三年攻楚汉中,取地600里,始置汉中郡,这件事也见于《史记·楚世家》,而且《楚世家》中还特别提到那里本来是楚国的汉中郡。这样事情就很明白了,汉中郡原来是楚国的土地,秦国夺取过来后仍然沿袭着楚国本来的名称,没有再行改变。
楚国的汉中郡才是名副其实的地方。秦惠文王时秦楚两国的战争是在“丹水之阳”打起来的,那次战争过后,秦国就取得了楚国的汉中郡,可见楚国的汉中郡是包括丹水之阳的。丹水之阳大致在现在湖北省丹江口水库以西,正是汉水中游以北的地方。在那次战争以前,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曾经对楚王说过,楚国的领地最远到郇阳。郇阳就是现在安康县东面的旬阳县,它正在汉水的北岸,距现在的南郑县还有很远一段路。也就是在那一次战争以后,秦国为了引诱楚国和它重归于好,曾经打算再分给楚国原来汉中郡一半的土地。这一半的土地具体说来是包括上庸在内的六个县,上庸在现在丹江口西南,也就是湖北省的西北部。这样看来,楚国的汉中郡西起现在的旬阳县,东至丹江口附近,正是汉水中游的地方。楚国设郡用了汉中这个名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也有些记载说,楚国的版图曾经到达现在南郑和褒城两县的附近,因而秦所取的楚国汉中郡600里的土地,要把南郑附近也包括在内。这是说楚国的汉中郡本来达到了汉水的上游,汉中的名称在楚国说来也是不恰当的。
经核实,不能说汉中这个名称有问题,而是这样的记载本身靠不住。在秦楚丹阳之战之前的四年,秦国才灭掉了蜀国,从而重新取得南郑及其附近的地方。如果说楚国的势力曾经达到汉水的上游,那么秦国怎能越过楚国的土地向更远的蜀国去用兵?何况那几年秦楚的关系一直不很和谐,秦国为了与楚国联合,还打算把商於地方600里的土地送给楚国。商於地方是在汉水中游一带,就在楚国汉中郡的附近。秦国在这样的情势下,怎能在另一方面打楚国的主意?显然,这样的记载是没有搞清楚当时的形势,是因为秦楚两国先后都有过汉中郡的名称,后来秦国的汉中郡一直设在南郑县而穿凿附会的。
秦国既然因袭着楚国的旧规,为什么偏把汉中郡设到南郑县来?原来秦岭以南的秦国土地只有汉水上游郇阳以西包括南郑在内的一部分,既然得到了楚国的土地,上游、中游合在一起也是必要的。秦国的汉中郡究竟有多么大的范围现在已经不大清楚,好在汉朝的一些制度规模也是沿袭秦国之旧的。汉朝的汉中郡从汉水上游起,管辖范围一直到上庸、房陵诸县。房陵和上庸毗邻,也在现在湖北省的西北部,依然兼有楚国汉中郡的规模,这分明是没有更改秦国原有的区划。也就是说,秦汉中郡是合并秦国原来在汉水上游的土地和楚国的汉中郡而设立的。事实上秦国也是取得楚国汉中郡之后才设立自己的汉中郡的。两处合到一起以后,新的汉中郡的首府安置在南郑县也是适合于秦国的国情的。因为秦国不仅要对付楚国,还要统治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巴蜀,南郑县这个地方就可以兼顾着两方面。
南郑县成为汉中郡的首府之后,人们说起南郑时,经常会用汉中这个名称来代替它。汉中郡是个较大的建置,后来范围虽然不断缩小,可是这个郡名仍被不少的王朝所沿用。在这些时期,南郑县依然保持着首府的地位。当汉中郡的建置被取消之后,作为汉中郡首府的南郑在一般人们的口中却还保留着汉中的名称,究竟是汉中郡的名称用得久了,还是人们也习惯了?直到明清两个王朝又以这里作为汉中府,就是到了现在,还在南郑县旧城的基础上建立了汉中市,而南郑县及其附近各县划成了汉中专区。初看起来,名称与事实好像不符,实际却是有它的渊源的。
《独处:安顿一个人的时光》[日]诸富祥彦 著/范俏莲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2/59.00元
曾在日本千叶大学教育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在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另外,他还是日本超人心理学会会长、临床心理医生以及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代表作包括《人生的意义》《超人心理学入门》《“真正的大人”的心理学》《生活的意义》等。
作者从社会现象和人的精神角度带领我们去认识孤独,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独处的意义。我们不必美化孤独,更不用去刻意追求孤独、把人生装扮出病态凄美的调性。如果我们可以在孤独中生出一种坚定的直面内心的力量,就能开辟出生机盎然的心灵花园。只有学会了更好地独处,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所谓“孤独”,大体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没有伴侣、没有知己,因缺少必要的联结而感受到的孤独。这并不是一个人自己选择的,而是不容分说地被生活逼到了一种“非选择性孤独”当中。也许一个人在亲密的人离世以后,一直孤独地在绝望中徘徊;也许一个人被爱人或恋人抛弃,被信赖的人背叛,一个人忍受着孤独。如果一个人持续这样生活下去,那其身心就会慢慢被侵蚀。
在我作为心理治疗师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很多人失去了亲人、爱人或恋人,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种痛苦,有些人甚至会在咨询室里放声大哭。这种程度的孤独会对一个人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
在以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中,“长寿化”加剧了“孤独化”的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2018 年英国任命了“孤独大臣”,这象征着解决孤独带来的危害已成为一个国家层面的重要课题。某项调查显示,孤独带来的死亡风险是肥胖的两倍,与每天抽 15 根香烟的死亡概率相当。对于配偶依赖程度很高的日本男性来说,这种风险在失去配偶的时候会增加。失去配偶的男性患糖尿病的人数是有配偶者的一到两倍,患肝脏疾病后的死亡率是有配偶者的八倍。
因此,孤独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中,都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在我的临床经验中,与他人的联结和生存意愿之间是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会带动一个人积极地活下去。
第二种同样是一个人生活,但是其心理却是“已经是一个人了,那不妨就尽情地享受自己的时间吧”,这是选择性孤独。
在日本,有很多人平时被与工作伙伴、家人、恋人的关系束缚,而处于同伴压力中。那些因同伴压力大,既希望隐身于芸芸众生,又渴望有集体归属感的人,难免会身心俱疲。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拥有独处的时间无疑是解放身心、享受自由的珍贵机会。独处的时间,正是自由和解放的时间。
最近在日本兴起了“一人食”热潮。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想法:一直以来,做任何事都要和他人一起行动,就连想吃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索性一个人更轻松!”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顾忌别人的眼光,一个人去吃烤肉,一个人站着吃荞麦面,这也算得上一种健康的生活。
第三种是远离尘世喧嚣的孤独,一个人在静默中深刻直面自己内心的“存在的孤独”。我们有时候非常想完全一个人待着,比如去断食道场,一周左右不使用手机,切断与世俗社会的联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去参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坊等也有相同的意义,就是通过在这种“非日常的空间”里独处,让忙碌的生活得以“暂停”,回归真实的自己。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许宏 等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1/168.00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本书是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一首《阿房宫赋》使阿房宫众人皆知,其留下的种种谜团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阿房宫到底建在哪里? 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吗? 阿房宫的规划有多么宏伟……随着不断地考古勘探和发掘,关于阿房宫的迷雾逐渐消散,展露出这座宏伟建筑最真实的模样。
1933年春,“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开始了在陕西地区的考古工作,当年的工作集中于渭河两岸,进行了以探寻“周民族与秦民族初期的文化”为目的的区域考古调查,由徐炳旭、常惠先生负责。10月,徐炳旭、常惠发表的《陕西调查古迹报告》中提到了调查阿房宫故址的过程。
阿房宫前殿遗址北墙发掘
1949年后,关于阿房宫遗址的调查和保护逐渐展开。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对阿房宫开展大面积勘探调查,这是阿房宫被焚弃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为研究阿房宫基本布局,及对后代宫殿建筑设计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物资料。
2002年至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秦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之后,在前殿没有发现红烧土的任何迹象,只是在台基北侧边缘发现了宽厚的夯土墙体。在经过一系列综合分析之后,“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确认“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就是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之夯土台基”,并判定“阿房宫前殿遗址没有遭到大火焚烧”。同时,确认“阿房宫前殿并没有最终建成,只建成了夯土台基及其北墙、东墙和西墙(墙顶部有建筑)”。
2004年至2007年,在确定前殿遗址的遗存保存情况、遗址性质之后,为进一步在更大空间内寻找、确定阿房宫遗址的范围,阿房宫考古队以前殿为中心,对西至沣河、北至渭河、东至皂河、南至汉昆明池北岸的135平方千米内的现存夯土台基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先后发现了上林苑一号至六号建筑,并在上林苑四号、五号等建筑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地下排水管道等遗存,收获颇丰。
阿房宫景区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阿房宫考古工作队的基础上组成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选址与布局,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选择将朝宫建设在“丰镐之间,帝王之都”的上林苑中。此处“丰镐之间”,并非说要将阿房宫建设在丰京、镐京间的沣河河谷,而是指将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所以,在秦始皇看来,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宫与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的上林苑内空间,是“帝王之都”。
但究竟为何把统一秦帝国的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的上林苑内的“阿房”一带,在文献中却没有任何记载。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因此《史记》中记载的“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的内容,普遍被判定为是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布局。
通过现代绘制的等高线图观测,阿房宫是渭河向南望去视野中最高的建筑,北侧地势均低于阿房宫。从更大范围看,阿房宫南边存在一个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约4000米的宽阔平坦的“广场”。再向南到南山,有条宽约1000米的通畅的视觉廊道。也就是说,从阿房宫向南的视线非常开阔。这样的数据让人想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因此,考古人员推测阿房宫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条南向轴线。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貌,解决阿房宫选址及相关问题,2016年考古队在阿房宫台基上,以15—20米的间距进行了直接将阿房宫夯土台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正是这一措施,使得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阿房宫建于高地上的认识。
从已完成的阿房宫深孔勘探看,现代地势走向为北高南低,但在阿房宫营建前,西南部分的原始地势较高,向东、向北逐渐倾斜,在其之下有着厚达1—3米的淤泥堆积。这表明该区域在建造阿房宫之前,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这就带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阿房宫择水地而建,那么在修筑之前需要先将河流改道,再进行河道清淤、夯筑等基础处理,工程量远大于普通宫殿修建。因此阿房宫选址于此,是一个强烈的人为选择,为什么非此处不可呢?
我们重新审视阿房宫为何选在这里进行建造的问题,判断可能是和阿房宫的轴线有关。其从轴线的南端南山——沣峪口向北经阿房宫北墙中心轴线向北延伸,发现轴线北端正对着关中平原北缘的最高峰嵯峨山主峰(海拔1422.7米)。据测量,以南北两座山峰为起点,穿过阿房宫北墙中心点的轴线长约79.3千米。
但是,仅仅如此吗?要解决阿房宫为什么在“水坑”修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有东西门,也就表明秦人可能有一条东西轴线。
经测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约137千米,至东端渭河入黄口约135.6千米,两者几乎相等。也就是说,阿房宫处于关中平原最宽阔之处。
同时,这条东西向轴线与阿房宫将南北向轴线几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为纪,从这些近乎巧合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
秦始皇之所以选择一个有河流、湿地、湖泊等的水湿环境,在此地营建朝宫,是因为这里是唯一的“帝国之心”。横向东西乃关中之中,纵向南北乃近乎黄金分割之地。
杜牧的《阿房宫赋》妇孺皆知,其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后人对项羽火烧阿房宫深信不疑。考古发掘显示,阿房宫其实没有建成,也不存在火烧过的痕迹。《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应为秦咸阳宫。那么,杜牧为何写《阿房宫赋》时又提及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
杜牧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祖父杜佑从淮南节度使的职位上入朝为相,之后为相三朝,权倾一时。现在看来,杜牧也算是官三代。杜牧的家位于唐长安城的安仁里,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一街,从北往南第三坊,也就是小雁塔所在的那个里坊,与阿房宫直线相距12.3千米。他家的家庙位于延福坊,也就是今天太白路和科技路一带所在的里坊,与阿房宫直线相距10.5千米。此外,阿房宫与唐长安城的西墙直线相距6.9千米。因此无论从哪里开始计算,杜牧到阿房宫的距离都算很近,那是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杜牧《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描述就一定真实可靠呢?
其实,杜牧写作《阿房宫赋》不是偶然。长庆四年(824),年仅15岁的唐敬宗即位,敬宗好游戏,大修宫室,贪好声色,于是年方21岁的杜牧就作了《阿房宫赋》,假借秦事讽刺敬宗。对于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他后来在自己所写的《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确地指出,“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就说明,杜牧作《阿房宫赋》其实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即借古讽今,提醒皇帝勤政爱民。至于阿房宫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那并不是他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杜牧记述的阿房宫有问题了。
《拜访野生动物的家》[英]约翰·法恩登 著 苏靓 徐强 译现代出版社/2021.12/88.00元
英国DK出版公司作家,英国伦敦皇家文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5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大奖“英国皇家学会青少年科学图书奖”。作品曾登上《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热销书排行榜。具有20多年创作经验,著有超300本儿童读物。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儿童野生动物图鉴,用开阔的视角为小读者解读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以及它们住在那里的原因,带领大家认识世界8大生境中超过1000种野生动物。书中每一个章节都聚焦于一类独特的生存环境,从不同大陆的角度切入,讲述那里的动物经营自己家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