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如何维护党的形象

2022-05-09郭金雨

世纪风采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陈云历史

郭金雨

党的形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自身的发展和生死存亡。“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建设遭到空前破坏,党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转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塑和维护党的形象成为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亟需解决的问题。

陈云作为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他尊重历史,维护党的领袖形象;有错必纠,重塑党安定团结的形象;整顿党纪,恢复党清正廉洁的形象;民主集中,树立党集体领导的形象。

尊重历史,维护党的领袖形象

毛泽东是我们党伟大的领袖,在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的历史形象不仅仅是历史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何评价毛泽东和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关系到党的团结一致、国家的安定有序,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当时,针对这个问题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遵循“两个凡是”,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犯的错误;一种是借口毛泽东犯的错误,企图全面否定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两种错误倾向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利于党的形象建设。同时,苏共对斯大林的评价也为中共提供了经验教训。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中,没有也不可能对斯大林作出全面和公正的评价,没有正确指出斯大林在苏共、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地位,对斯大林的错误也没有进行历史的公正的分析。该报告在当时严重影响了苏联共产党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形象,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任危机。

鉴于此,陈云认为,从国际共运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对毛主席的评价,不会像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那样”,“对这个问题,要平心静气,不能感情用事,要慎重考虑。对毛主席的评价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且是世界的问题。就像对斯大林的评价一样,不仅是苏联的问题,而且是世界的问题。”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讲透彻,“把毛主席的功过敲定,一锤子敲定”,有利于统一党的思想,统一人民的思想,“否则就会出现赫鲁晓夫这样的人,不仅会否定毛主席,还会把我们这些作含糊笼统决议的人加以否定。”

1977年9月28日,在毛泽东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云指出:“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关于如何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作出恰当的评价,陈云十分谨慎。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强调,要客观认识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事件,防止中国变修,本意是很好的”,“当初也不是要搞这么大。”在评价的同时,也要把“林彪、‘四人帮’、康生、陈伯达、王(力)、关(锋)、戚(本禹)的破坏作用估计进去”。“‘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的错误问题,主要是他违背民主集中制,但党中央这个集体以及地方有些人也要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不能把错误全部放在毛主席身上。”

为达到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目的,1979年1月4日,陈云在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胜利了的执政党,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取得了伟大胜利。”1981年3月,陈云在同邓力群谈正在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提出:增加回顾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段落,这样就可以凸显党成立以来六十年中间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有了党的整个历史,解放前解放后的历史,把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末,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说毛泽东同志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说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了胜利,就更能说服人了。”同时,陈云还认为毛泽东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代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终,党中央吸收了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意见,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作了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有错必纠,重塑党安定团结的形象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冤假错案和新中国成立以来遗留的历史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严重影响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实事求是地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就难以形成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陈云认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定团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事。干部和群众对党内是否能安定团结,是有所顾虑的。陈云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出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他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挺身而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并积极倡导和支持对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所谓叛徒集团案等在全党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为推进党的拨乱反正作出了重大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陈云直接提出对天安门事件的质疑,不顾当时党中央“两个凡是”的方针,冲破了当时主要领导人不让触及天安门事件和邓小平复出的“禁令”,在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了对天安门事件的看法。1977年3月,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当时绝大多数群众到天安门去是为悼念周恩来总理。需要查一查“四人帮”在天安门事件上是否插手,是否有诡计。邓小平与天安门事件无关,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在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不断呼吁、斗争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撤销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并在公报中指出:天安门事件是“伟大革命群众运动”,为我们党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陈云还通过作指示、转信给党中央、写证明材料等方式,从具体的事件入手,积极促成一些老干部恢复名誉或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的平反打下了基础。1976年11月,陈云接到黄克诚的夫人关于请求允许黄回京治疗眼疾的信后,立即将信转交给华国锋、叶剑英,并附信历数黄克诚解放前后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此举不仅改善了黄克诚的医疗条件和生活状况,而且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平反迈出了第一步。1977年10月,陈云收到宗益寿(又名孟平)之子的来信,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其父亲和叔叔的革命烈士称号被取消的问题,请求陈云证明他们的革命历史。本着为烈士负责、为历史负责的精神,10月28日,陈云为宗益寿、宗益茂写证明材料,详细叙述了当时整个事件的过程,并称他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党员,英勇奋斗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后来陈云还为席懋昭、夏采曦、徐阿梅、翁泽生等人写证明材料,为他们恢复名誉。

王鹤寿、陶铸的问题代表了一大批被错判为“叛徒”的同志的问题,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1978年1月3日,陈云将收到的反映王鹤寿“历史问题”的来信转交时任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同时致信华国锋并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指出:王鹤寿是1937年七七抗战、国共合作时我党从国民党监狱中要出来的。在审查党的七大代表资格时,从当时的所有材料看,他的历史是清楚的。建议由中央组织部把他的材料再审查一次,并把他调到北京治病。1978年4月24日,陈云又致信党中央主席、副主席,转交陶铸的夫人曾志关于陶铸“历史问题”的来信。同王鹤寿一样,陈云指出,陶铸是国共合作后由党从监狱中向国民党要出来的。并说:此案牵涉到一大批省部级干部,弄清陶铸问题非常必要。建议由中组部主持,会同专案组,将全部卷宗和有关人员都调到北京再审查一次。

1978年底,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敏锐地察觉到,“文化大革命”及之前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不解决好,很不得人心,无法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因此,他在会上带头突破会议原先设定的议程,率先提出“坚持有错必纠”的方针,提出解决一批重大冤假错案的意见。11月12日,陈云针对关于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由哪个机关负责的问题,明确提出:“对有些遗留问题,影响大涉及面很广的问题,是需要由中央来考虑和作出决定的。”他列举了六个问题希望中央考虑并且作出决定。陈云指出:“对他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这对党内党外都有极大的影响。不解决这些同志的问题,是很不得人心的。”根据陈云等人的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审查并为王鹤寿、陶铸及薄一波等六十一人所谓叛徒集团等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他主持、参与复查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瞿秋白、潘汉年等人的冤案在他的提议和推动下得到昭雪。

正如中纪委研究室撰文所指:“这些重要案件的正确解决和处理,对于明辨‘文化大革命’中的是非,推动纠正冤假错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现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充分肯定。”

整顿党纪,恢复党清正廉洁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腐败。而“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强调严肃党的纪律来惩治党内的腐败问题,如果不这样,“那就是毛主席讲的六个字:‘亡党亡国亡头’,就一定不可避免”。改革开放时期,陈云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期间,特别重视惩治腐败问题,认为党风不正,党内腐败不除,必然“损害群众利益”,削弱党的群众基础,动摇党的事业根基,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20世纪80年代,面对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徇私舞弊,大肆进行经济犯罪活动和社会人员走私贩私日益严峻的形势,1982年1月5日,陈云在一份反映广东一些地方党内外不法分子相勾结、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上批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1982年,陈云查处的第一只“老虎”是化工部副部长杨义邦。当时,杨义邦是全国最年轻的副部长。但是,在对外活动中,工作不积极,听从外商摆布,屈从外商要求,还变相索贿受贿,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违反国家保密规定,损害国家利益,造成国家经济损失几十万美元。但在查处中仅被给予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陈云得知后,作出坚决的指示:“这件案子书记处讨论了两次,不作决定……一部分参加书记处的同志顾虑重重,我看没有必要怕那些负责同志躺倒不干。要讲党性。不怕他躺倒。谁要躺倒,就让他躺吧。”最终,杨义邦被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和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的处分。国务院也撤销了杨义邦化工部副部长职务。在当时,这是改革开放后因经济问题被撤职的最高级别官员。

一些党员干部、党政机关出现目无党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歪风邪气。对此,1983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陈云强调:“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对于不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人“要给以处分;情节严重而不愿改正者,应开除出党”。据不完全统计,在陈云担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1982年到1988年间,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查处各种经济犯罪案件70多万件,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约10万人(占同类犯罪人员的49%),其中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1700多人。与此同时,全国先后三次(1984年、1985年、1988年)清理整顿官商不分的公司,党政机关办的公司、企业大部分停办或者脱钩。1988年7月至12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举报材料14万件,其中反映贪污、受贿问题的52万件,涉及司局级干部241人,省级干部17人。

1985年9月,陈云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的工作是: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各级纪委必须按此原则办事,否则就是失职。”对于包庇犯罪分子或对犯罪行为不管不问,听之任之的单位或者领导,陈云认为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以相应的处分。他指出:“对于危害社会主义建设,败坏党风、社会风气的歪风邪气,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除了追究那些为非作歹的个人外,还要追究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

严惩违法乱纪,严肃追究违纪对于防止权力滥用,端正党风,表明反腐决心,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主集中,树立党集体领导的形象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集中制原则被肆意践踏,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陈云对此十分痛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积极努力探索在执政条件下恢复、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体制。陈云认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是“党内民主集中制没有了,集体领导没有了”。为此,陈云强调党内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1985年,陈云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时明确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章规定的原则”,“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集思广益,减少党的决策失误。陈云还强调: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要坚持“不怕人家讲错话,就怕人家不说话。讲错话不要紧,要是开起会来,大家都不说话,那就天下不妙。有同志提不同意见,党组织应该允许”。不仅允许,还要鼓励大家提出不同意见,“提第一次,我们欢迎;提第二次,我们也欢迎;提第三次,我们还是欢迎”。杜绝搞“一言堂”,这样党内才会有民主集中制的气氛。“我们这个党就会立不败之地,就会兴旺发达,大有希望。”

党内民主与党内集中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陈云认为,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党内民主是党内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充分的党内民主为基础,就没有正确、有效的集中。正如陈云所说“不民主,只集中,必然愈不能集中;多交换意见,反而容易集中”。另一方面,党内民主不能离开党内集中,“必须要有集中,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一事无成。没有民主不好,没有集中也办不了事”。

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陈云认为,我们必须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只有发挥充分的民主,才会有正确的集中,才能做到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树立集体领导的形象。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陈云特别建议:“书记处的工作方法,我认为应该采取办公会议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在邓小平、陈云等人的推动下,集体领导制度被写入党章党规。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到了晚年,陈云更深切感到,发扬党内民主,仅仅强调让大家讲话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1987年1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内要强调一下,要有民主生活制度。常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政治局多少时间开一次会,要立个规矩。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应该分开来开。这是党内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要坚持。经常开会讨论,经常交换意见,就不至于出大的问题。”

同时,陈云还是党内较早提出“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的领导方式的领导人。他认为:集体领导要与分工负责相结合,两者均不可少。方法则是集体领导要与“跑腿”结合,集体领导不隔离下层,“跑腿”也要不妨碍集体领导。1980年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则重申“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集体领导必须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指出这是党的最高领导原则之一。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望历史,陈云在“文化大革命”后对党的形象的注重、维护及重塑,彰显出其深邃的历史智慧和政治眼光,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天下,以党的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陈云历史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习近平关于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