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
2022-05-09宋丽娜
宋丽娜
摘要: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是推进社会发展与响应新课程改革号召的必要举措,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够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乃至一生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学生自身发展、教师素质的差异上是影响小学生数感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学生学和教师教两个角度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以促进小学生数感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数感 培养 策略
一、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将“数感”界定为: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的构成要素包含:数的意义,数的大小、运算、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学生在数感发展要素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以下几点数感培养建议。
(2)把握数的关系,沟通数与数之间的联系。早期教育是学生观察世界的开端与数感发展的最佳时期。最初,学生通过读、写等方法学习相对独立的数。教师在此时应抓住时机鼓励发现辨别数字的不同方法,以及数字间的关系。例如,数字8是与八个对象的总数相关联的数字,还是7之后9之前的数字。还可以看成“2+2+2+2”、“4+4”、“10-2”的模式。数学思维深深植根于儿童最早的计算。随着学生对个别数字经验的加深,他们将能够认识到个别数字与许多数字有关。教师应指导学生迅速辨别数字间的重要联系。如教师要让孩子知道56不仅是“50+6”也是“60-4”和“28×2”,以及“36÷18”比“36÷17”更简单等。
(3)重视算理教学,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数感。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在小学生要学习口算、四则运算、简便运算等多种运算。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对小学生数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在分数除法教学中,将
块月饼平均分为3份。每个部分有多少个月饼?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分割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和图示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分得的每份是
个月饼的
,列出算式
×
=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等量交换的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
÷3=
,
×
=
,所以,
÷3=
×
=
。通過明确算理的方式,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师对数感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教育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数感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欠缺及数感教学意识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会间接导致学生数感的发展出现问题。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数感教学能力。
(1)提升教师素质,夯实专业知识。丰富教师有关数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解决教师困惑与落实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要做到切实深化课程改革,组织专家讲解分析课程标准,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工作,激发教师主动钻研的学习意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学校的组织管理者应多给数学教师提供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师提供小学生数感培养与教学的专业指导。例如,定期开展教师数感培养专题培训、开展有关数感等方面的核心素养教育讲座、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开展关于培养学生数感的微格教学、教师间开展数感教学互评等活动。
合理把握数感培养方法和途径,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数感的良好发展。在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的建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思考范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范畴不再局限于数学课堂,而是带着概念化、抽象化、系统化的数学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