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法治评论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2022-05-09仲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

摘要: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法治理念渗透至社会各个角落。新闻评论作为重要的新闻产品,在传递法治价值、弘扬法治精神、构建法治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从新媒体时代的格局变化着手,探索法治评论提升创作水平,增强传播效果的现实方法。

关键词:法治评论;新媒体时代;法治精神;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42-03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法治评论以法律专业性的视角切入,既关注国家法律政策的出台和普及,也关注社会生活的个案公平,向民众传递法治精神,为弱者弘扬公平正义,在新闻价值的发掘中将法治精神一以贯之。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法治评论以文本的形式、正式严肃的选题内容产生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在技术演变,受众转型的推动之下,怎样精准定位舆论生态新格局,找准法治评论发力点是法治建设中的崭新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传播格局

(一)诞生海量网络评论,类型领域不断开拓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捷、广泛,受众灵活、交互,形成了价值观点多元融合、共享的局面。在话题、议题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受众追求更快捷的观点市场,因此推动网络评论形成远超传统媒体的时效性。例如红星评论开展的“星辰计划”中明确提到,“我们需要您火速切入热点事件、热点话题,火速投稿至我们邮箱”,呈现出即时动态的显著特征,做到无时不评、无地不评、无人不评。

传统纸媒刊发新闻评论需要经过选题、写作、审稿、编发等环节,评论作品从诞生到面众基本需要1~2天的时间,相比之下,通过新媒体发布滚动的新闻评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推出,力争于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眼球,发挥及时互动、双向沟通的作用,迅速占领新闻点以及舆论导向落点。充分满足当今受众信息获取,分享交流的需求[1]。

(二)作品发布门槛降低,多元声音进驻评论领域

新媒体时代,评论发布者门槛显著降低。原有评论须经过评论员写作、编辑审稿校对、领导审核把关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如今发表评论的自由度大大提升,如红辣椒评论、东北新闻网等评论网站用稿周期基本在一天以内[2]。

因面向广大写作者,开放的评论环境中诞生了多元观点。由于新闻评论的观点带有明确的指向性,选题带有一定的敏感度,诸多写作者驾驭观点的能力尚且不足,因此当今观点市场的产品質量参差不齐,既有锐利的优质评论,也带有许多偏激的个人观点。

三、新闻评论对法治建设的作用

(一)改进认知,将普法常识融入评论语言

认知法治精神作为法治建设的原始起点,构建法治的认同感需要教育催化以及大众传播的共同作用。在完整的社会法治普及体系中,法治评论作为相对简短的文本性内容,不能代替专业的学术专著,但是其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和简短有力的篇章结构向读者普及法治常识,将复杂深奥的法律条文朴素地展示出来。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逐步完善,法治常识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各方面。同时仍存在民众对法治社会的向往与民众法治素养相对缺乏的矛盾。习惯性地根据常识作判断,于制度和人情的抉择中选取利己、便捷的方式,导致当今法律实践出现“关系户”“地方自治”“个人独断”等问题。

而新闻评论通过对事件的判断、演绎、推理,用引入新概念、诠释具体名词等方式阐述法理法条。例如2021年12月,人民日报一篇评论针对热点话题,用法律立场明确道出知识产权领域不容欺骗作者的观点,同时一笔宕开阐述了知识产权和学术纯洁的重要性,让“法言法语”走下神坛成为民众接受之语,为法治理念的传播搭建了新的阶梯。

(二)厘清事实,以法律角度评析社会热点

新闻评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合理信息增量,为厘清复杂事件,拨开舆情迷雾。法治评论确定的选题,往往都是民众关心、热议的案件,或连续并发或案例典型。多数涉及民众常识不能解决的领域,此时法治评论通过阐明事实前因后果,将事实链条具体剖析,带给读者更加清晰、明了的阅读体验。

例如,2021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维权,较真更要叫好》,对逍遥镇胡辣汤商标维权事件始末进行剖析。由“逍遥镇”引发的一系列商标产权纠纷经过复杂,人民日报对其提纲挈领地展开梳理,既明确了法律的威严和处置措施,也宕开一笔,用系统布局、联合经营为小吃品牌提供方法建议。可以说是梳理事实,升华价值的优秀评论典范。

(三)彰显价值,用逻辑论证突出法治价值

传递法治价值是法治评论的根本任务,不仅包括树立尊法守法的基本法治观,也包括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等法律价值,以及复杂社会事件中的操作原则和善恶基本判断。新闻评论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但是其分析视角、论证方式都在理性思维框架下呈现,受形式逻辑指导,具有严密说理性,因此面对喧嚣舆情具有冷静理智的特点,为多元语境的话题讨论寻求一条更清晰的路径。而我国社会面临多样复杂的问题,人们通过不断总结具体经验,寻找更合适的行为准则和价值遵循。法治评论从这一角度为民众提供具有策略性、针对性的建议方法。

例如,2021年12月,检察日报发表时评《莫让守法者不敢维权》,针对江苏昆山宝马车主掌掴男子事件清晰梳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法律概念的同时,也旗帜鲜明地点出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核心主题,为民众敢于维权、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提供了有效鼓舞和现实依据。

四、新媒体时代法治评论传播发布特点

(一)被动发声为主,注重法治价值的二次挖掘

法治评论因为其具备的评论属性,需借助准确的事实案例,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此对法治精神的传播往往具有事后补偿性,是事实新闻的二次解读。例如2022年1月,红星评论发表的《“迟到一次扣一千”,可能既是法盲无知也是管理无能》一文,借助“公司对员工进行高额罚款”事件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概念梳理[3]。在事实展开之后,通过自身独特优势——法治视野进行深度挖掘。

以整体视角观察法治评论,发现被动解读回应较多,主动普及介绍较少。

新京报每年都会推出两会系列评论,其中大量涉及政协委员提案背后的法律问题,如2022年1月《北京接诉即办立法,生动体现全过程民主》一文,重点阐述北京两会重点工作成果《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的实行情况和后续发展意义。可见,法治评论对社会事件的剖析及对现行法条的总结普及持续发挥价值。

(二)偏重文本图片的内容展示,传播形式相对单一

主流媒体的评论发布往往有专门的版面和在职评论员,最终发表形式往往是文本的输出。经过对人民日报、检察日报、河南日报、新京报等法治评论主要输出媒体的观察,发现法治评论的呈现基本以图文结合为主。王峰认为,在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产品供给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新闻评论的可视化转型之路依然未能形成气候,可供研究的案例屈指可数[4]。

如视频评论、微博短评等方法尚未成为法治评论展示的常规手段,也因其内容严肃,选题涉及专业的法律知识,往往由专家学者撰写评述,需要一定的篇幅构架支撑观点。而在变化时新的观点市场,许多读者对板正严肃的作品关注度不足。

(三)单向度的观点输出,未形成健全的用户反馈机制

传统媒体的一大弊病在于与受众之间未形成充分的反馈机制,选题、写作、发行还是遵循自给自足的老思路。陈绚认为,在实践中,受众深层次参与到网络新闻评论仅在微博、微信等社交通信软件中互动性较强,在专业化网络新闻评论网站中,受众交流较少,甚至存在零互动现象[5]。法治评论也不例外,而新媒体时代,民众已经逐步培养起理性、敏锐、思辨的表达方式。总的看来,法治评论领域尚未出现成熟的接受用户意见的体制,留言数、点赞量、转发数等等未成为媒体的硬性指标。

五、推动法治评论发展的办法

(一)针对性地培养法治新闻评论员,锤炼专业素养

法治评论因其内容选题特性,具有正式严肃的表现形式,同时兼具传播法治精神、弘扬法治价值的重要责任使命。所以必须深挖内容优势,依靠专业角度,实现深入浅出的表达,因而练好内功是法治评论的第一要义。

在当今新媒体传播形式下,评论员的主体身份呈现多元性,既有媒体的行业老手,也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有初出茅庐的学生新人。而对于法治评论这一特定题材而言,细微的错误都事关法律的威严和价值的引导,因此把好“作者关”也是创作的一大任务。例如“新京报快评”便邀请李署明、柳宇霆、王琳、杨明等法律学者进行专题写作,术业有专攻,法治评论的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明晰法理法规、解决法治问题是法治评论一以贯之的目标。对于社会各执一词的复杂现象,以常理常识难以辨别的纠葛话题,法治评论员须抽离惯性思维,辨析是非,以法律的框架论证说理,将专业严肃的信息用通俗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因此要求评论员不仅拥有评论写作能力,更要具有丰富的法治知识。

(二)选题唯“深度”不唯“流量”,做好价值引导

新媒体时代,众多话题事件不断涌现,新闻评论的重要任务便是将话题引导为公众议题。法治评论作为媒体传播法治精神的重要载体,不能为流量所困,不能以蹭热点为生计。只有以宁缺毋滥的态度创作,方能磨砺质量,传递法治温度。

与此相对,当今法治评论的创作也不能闭门造车,对社会高热度、高话题度的事件保持“冷思考”,从中寻找可推敲、可挖掘、可分析的价值点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法。例如,2021年11月的“安阳狗咬人”事件牵涉多方利益,影响极大,为满足受众了解事件、获取信息的需求,可通过法治评论的独特视角进行新闻制作。

同时,法治评论对新闻事实来源的准确性要求更加精确,仅仅是时间的细微差别、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都可能影响价值判断的结论。因此须充分发挥媒体评论写作者的独到优势,如相对稳定、准确、独家的信息来源,背靠坚实的受众基础,夯实法治评论的地基,把法治价值积极地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三)重视受众需求,利用全媒矩阵提升影响力

法治评论作为新闻产品,最终也要面向读者。在打牢基本功的同时,也要思考怎样做好传播吸引受众。从内容来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接地气、生动有趣的文风,法治评论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专业术语,注重拆解长难句和复杂句式,尽量减少晦涩的表达,学会用“家常话”雕琢语言[4]。

在融媒体格局高速演变下,获取受众注意力难度逐渐上升已成趋势,法治评论也要具备瞬间吸引读者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通过提炼摘要、琢磨金句、升华语言的方式操作。如红星评论开设“以案释法”专题评论,用集中式的关注营造氛围。可通过评论作品的点击率、评论量等指标衡量,激发长尾效应,充分关注到网络上高度活跃的年轻网友群体,为法治评论提升传播力擴大受众范围。我国法治新闻的专业媒体检察日报就举行了新媒体创意大赛,征集短视频、动漫、图片等多种形式。不仅调动创作者积极性,也对法治评论传播的新形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四)以核心内容为基石,做好“颜值”外包装

新媒体格局的嬗变直接影响新闻生产的形式,对评论而言,第一要义自然是文本内容的打磨,以高质量的写作在流量充盈的观点市场获取关注。法治评论在于法治精神的普及传递,关乎法治建设发展,严谨的内容创作模式不可被取代。

相较于其他新闻作品,法治评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受众范围更小。因此要在新媒体“信息流”中生存,需要让其充分下沉,面向广大的普通受众,法治评论才有不竭的生命力[6]。从兴趣关注点出发,对法治评论“外观”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由于法治评论往往涉及社会热点、法律案件,过于严肃板正的切入易造成受众注意力涣散,从创新趣味的文章打开“入口”便是一种积极探索,例如人民日报评论推出“画里有话”评论栏目,将新闻事件以图片展示,同时配以200字左右的短评,通过视觉形式降低理解难度。又如新华社在微信公众号中告别传统的“文字+图片”,引入表情包、卡通体、动漫形象等元素,充分发挥“首因效应”,让受众耳目一新。

六、结语

法治思想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一个成熟和健全的社会中,法治的启蒙绝不仅仅是单向的灌输,更应该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法治的进步要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发展。新闻评论以明辨是非、引领舆情的特点,从微处着手,通过法治视角对宏观法条和个体案例展开解读,将法的精神还原到最原始的社会环境中。在新媒体时代,依据媒介技术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法治素养,改进法治评论的内容制作模式,优化其传播、反馈渠道,有利于法治精神在社会沃土里深深扎根。

参考文献:

[1] 李鸿基.勠力建构理性清朗立体高效话语空间:当前网络评论主要特征、突出问题与提升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1,7(20):115-119.

[2] 顾觐皓.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法治新闻评论的专业性壁垒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2(13):229.

[3] 尚媛媛,刘传红.大众媒介构建法治认同的维度与现实进路:以新闻评论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6):137-143.

[4] 王锋.新闻评论融合创新的现实困境与形态重塑:以短视频评论专栏“海报视评”为例[J].青年记者,2021(12):69-70.

[5] 陈绚.全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发展路径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5):13-15.

[6] 王心禾.法治评论何以提升“溶解度”[J].青年记者,2020(18):48-49.

作者简介 仲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