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临床有效性的Meta分析
2022-05-09朱锡燕王福坤杜革术
朱锡燕 王福坤 杜革术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21年12月的中文知识资源总库(CNKI)、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系统中的针刺联合艾灸以及单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从中获取相关资料并统计成表格,同时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相关数据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1篇,共6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28,95%CI(1.18,1.39),Z=6.11,P<0.000 01],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愈显率高于对照组[RR=1.61,95%CI(1.39,1.87),Z=6.32,P<0.000 01]。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效果显而易见,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来逐步证实其效果。
【关键词】 针刺 艾灸 面肌痉挛 Meta分析
Meta-analy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ZHU Xiyan, WANG Fukun, DU Gesh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11): -178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Method: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alone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were retrieved from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se (NSSD),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CSTD),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CBM), PubMed, Cochrane Library and other database systems from construction to December 2021, from which relevant data were obtained and tabulated. Review Manager 5.3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Result: A total of 666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11 literatures that met the criteria. Meta-analysi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R=1.28, 95%CI (1.18, 1.39), Z=6.11, P<0.000 01], the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pas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R=1.61, 95%CI (1.39, 1.87), Z=6.32, P<0.000 01].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is obvious, but more high-quality and large sample RCTS are still needed to gradually confirm its effect.
[Key words]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Hemifacial spasm Meta-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11.043
面肌痙挛是指一侧脸部的肌肉出现了阵发性的不自主的动作痉挛[1],并无神经系统的其他阳性体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患者面部的发病大多是从眼睑周围开始,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会慢慢累及到患侧的其他表情肌。患者在精神紧张时往往病情会加重,但稍做休息后可缓解[2]。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且在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3-4],近几年来由于年轻人工作压力,作息紊乱等原因,其发病率也在不断的增高。面肌痉挛具有病程较长、复发率高、难以根治地特点,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各学者也不断展开对于面肌痉挛治疗的相关研究[5-6]。
现代医学在治疗面肌痉挛上多采用外科神经血管手术或口服药物的治疗,药物则多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7],但是手术治疗存在着手术风险大、长期疗效不确定的风险。药物治疗则存在着长期服用后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8]。传统医学治疗面肌痉挛则着眼于疾病的病因病机,中药和针灸的治疗均有效果,但存在着治疗方法种类繁杂等问题。艾灸能将温热感经由穴位快速的传导到疾病病因处,持续时间长,效果佳,与针灸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达到振奋阳气,以消阴翳的作用。为此,笔者通过Meta分析技术对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为临床使用针刺联合艾灸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文知识资源总库(CNKI)、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外文文献信息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筛选国内外有关针灸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搜索范围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搜索日期为2021年12月25日。通过把主题词和自由词相互组合的方式进行查找,中文的信息检索词为针刺、艾灸、面肌痉挛等,而英文信息检索词则为acupuncture、moxibustion、spasm of the facial muscles、hemifacial spasm。(1)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论文来源。原始文件是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RCT相关试验,但无论是否使用盲法,研究文献都是全文文献。②研究对象。有明确的中医和西药治疗标准,诊断为面肌痉挛的患者,年龄、性别均不限。③干预措施。治疗组使用针刺联合艾灸方式,对照组使用单纯针刺或药物治疗的其他治疗方式均可。④疗效指标。因为各文献中对临床研究效果的判断标准存在差异,但所有论文中对“无效”的定义均一致,故本研究将“无效”以外的治疗结果(治愈、显效、有效)均定义为“有效”,以此统一评判标准后,再计算有效率为评价指标;对于治疗指标标准一致的研究,再通过直接计算其愈显率治愈、显效来作为评价的指标。(2)文献排除标准:①文献内容为临床试验、医家经验、综述、会议资料等;②对所涉及的重复发表的研究,优先保留首先发表的,排除后续发表的;③对研究对象纳入病例有重合的研究,优先保留样本量较大的,排除样本量小的;④研究设计时无对照组,或采取自身对照、历史性对照的文献;⑤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或无明确的疗效标准;⑥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方式较繁杂,穴位选取较多,虽采用了针刺联合艾灸的治疗手段,但针刺和艾灸在治疗中未起主要临床作用的RCT文献;⑦低质量文献。
1.2 数据提取 由两名评价人员根据检索策略在有关数据库中检索文献,随后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分别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对符合标准的文献全文解读,并据此收集有关数据并绘成图表,表格中主要包括了第一作者、发布日期、病例数、限制措施、治疗时间及结局指标。文献检索及数据提取过程中,若出现无法统一意见时,第3名评价员加入讨论,最终做出决定。
1.3 文献风险偏倚评估 由两名评估人员在审阅本文后,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测评工具[7],对纳入的文章内容进行质量评价,包括以下7点:(1)序列是否随机产生,是否详细描述具体方法;(2)是否对分配进行隐藏;(3)对研究者和受试者是否使用盲法;(4)是否对结果测量者使用盲法;(5)调查数据的完整性,检查是否涉及随访问题和数据遗漏;(6)选择性报道研究结论;(7)文献偏倚分别使用低风险、不了解和高风险进行评价。在评估完毕后,再对结论进行交叉审核,在意见出现分歧时,再由第三名评估人员参加辩论并做出决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获取到的研究数据通过由Cochrane协作网所提出的Review Manager 5.3标准加以数据分析。本评价的结局指标都是计数资料(二分类变量),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计算,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I2对所有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异质化检验,当I2≥50%时,表明所有纳入研究间存在异质化,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或根据异质化来源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当I2<50%时,表明所纳入研究间并不存在異质化,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绘制漏斗图形分析所纳入研究间是否具有发表性偏倚。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按照检索策略的要求,初步搜索出文献340篇,在去除重复发布的文章之后,对文献题目、摘要进行阅读,之后再删除了专家经验、综述、会议资料、动物实验、病例报告等,剩余22篇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去除不符合规范的文章11篇,最后筛选出符合规范的文章共11篇纳入分析,具体文献的筛选过程见图1。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纳入文献的研究共有666例患者,包括治疗组333例,对照组333例,所有研究均采用RCT研究设计。纳入文献中有6篇文献[2,11,14,16-18]为普通针刺联合艾灸对比针刺治疗,3篇文献[10,12,15]为特殊针刺法联合艾灸对比普通针刺治疗,2篇文献[9,13]为针刺联合艾灸对比西药治疗,艾灸包括温和灸、麦粒灸、悬灸、耳灸、实按灸等。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见表1。
2.3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纳入的11篇文献[2,9-18]全部都为随机对照试验,11篇文献[2,9-18]均提及了盲法,其中4篇文献[2,10-11,19]是对受试者和研究结果评价者采取盲法;纳入的11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具有完整性,但未见提及随访情况;8篇文献[2,9-11,13-15,17]提出了选择性报告研究研究的结论,但没有文献提及是否存在提其他的偏倚情况,纳入文献的相关风险评价结果见图2。
2.4 疗效评价Meta分析
2.4.1 有效率 纳入的11篇文献[2,9-18]均能统计出有效率,其中治疗组总共333例,脱落3例,实际纳入330例;对照组333例,脱落3例,实际纳入330例。P=0.91,I2=0%,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存在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8,95%CI(1.18,1.39),Z=6.11,P<0.000 01],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以针刺结合的艾灸疗法效果及其他疗效因素做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艾灸组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或药物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2.4.2 愈显率 纳入的11篇文献[2,9-18]均能统计出愈显率,其中治疗组330例,脱落3例,实际纳入330例;对照组330例,脱落3例,实际纳入330例。P=0.75,I2=0%,异质性检验结果提示存在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1,95%CI(1.39,1.87),Z=6.32,P<0.000 01],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以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及其他治疗做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艾灸的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4。
2.5 发表偏倚分析 对所纳入研究作漏斗图形分析,有效率漏斗图见图5,愈显率漏斗图见图6,结果显示中线两侧均有研究分布,但不是完全对称,说明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原因可能是出现阴性结果试验而未发表,或者纳入文章质量较低、样本量小等。
3 讨论
面肌痉挛在中国的每年患病率逐渐增加,虽然此类疾病不会直接威胁生活,但是仍然给患者造成心理上的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9]。从中医的病因病机上来看,面肌痉挛应该归于内风。因为它的原因和中风相同,但性质又不同,《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认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面肌痉挛多数的发生时间无定时、时作时停、或急或慢。这一临床特点和中医中风“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有相似之处[20]。有研究认为诸风掉眩,均归于肝。也有中医学者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应当从针刺开窍醒脑,主治经脉。从临床表现上来讲面肌痉挛发病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气血运行亏虚,血不融津,是本虚标实,上胜下虚之病证。中医学在对面肌痉挛的处理上,多选用针刺治疗为主,中药治疗为辅的原则。张欣等[21]采用疏肝调神针法配合逍遥散治疗面肌痉挛的患者,注重醒脑开窍的手法,起到醒元神,调脏腑的功能,在经过了2周的治疗以后,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也未有复发的情况。张男男[22]对30例辨证为风痰阻络型的面肌痉挛患者予以牵正散加味联合针刺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90%。艾灸作为中医的传统治病手段之一,能够利用产生的热能温煦人体疼痛的部位或某些特定的穴位,并透过激发经气的活跃进而调节人体内紊乱的生理生化功用,进而达成治愈的目的,和针刺则具有互补的效应。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诸多优点。徐拥建等[23]对不同的面肌痉挛的患者予以透刺温和灸,根据抽搐的部位选取不同穴位进行透刺,同时施以温和灸,其温和灸的总有效率为93.7%,表明艾灸更适用于不同病情的面肌痉挛患者。因此,对于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具有挖掘意义,希望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分析,能推动此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综合上述系统评估,结论提示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结合艾灸也是防治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不过,本研究还存在着一些的缺陷:(1)本评价治疗方式虽均采用了针刺和艾灸,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部位选取方面仍存在不同,部分研究方法为悬灸,部分操作方式为实按灸;对照组治疗方法既有传统针灸,又有现代药物疗法,因此未做到统一标准;同时疗程并不一致,也会影响疗效的判定。(2)本评价所纳入论文的质量普遍较低,部分论文中并未提及、或隐藏分配、盲法等具体研究设计,可能影响研究的可靠性。(3)本评价所纳入的文献并不是所有外文文献,样本总量较小,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本评价纳入的文献未提及相关不良反应,缺少客观指标,且可能出现阴性试验结果的研究未发表的情况,研究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综上所述,今后仍要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同时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RCT试验来进一步验证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1):528-532.
[2]李健.实按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
[3] FELICIO A C,GODEIRO-JUNIOR C de O,BORGES V,et al.
Bilateral hemifacial spasm:a series of 10 patients with literature review[J].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8,14(2):154-156.
[4] KIM Y G,JUNG N Y,KIM M S,et al.Benefits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J].Acta Neurochirurgica,2016,158(7):1397-1404.
[5]杨雅慧,田野.面肌痉挛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21,27(10):1993-1997.
[6]周玉琼,俸军林.面肌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1,43(2):265-268.
[7]孔晨晨,于炎冰,张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面瘫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35(4):419-421.
[8]彭彬,张申起,董红娟,等.面肌痉挛的过去、今天和明天[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4):346-349.
[9]吴云,陈洁,周玲宇.针刺联合艾灸对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9):1147-1151.
[10]郎娟.悬挂针结合耳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
[11]雷应成.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
[12]汤禹李焓,陈劼.悬挂针联合麦粒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11):957-961.
[13]于建军,闵冬梅,梅成,等.雷火灸配合缪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5,32(6):91-93.
[14]刘鹏,邹伟.毛刺悬灸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6):31-32.
[15]陈冉.放血疗法结合悬灸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16]邱蕊,汤永龙,连清清.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7):648.
[17]牛桦,何晓华.针刺加艾条灸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3):43-44.
[18]董晓夫.艾灸至阴穴配合体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
[19] MOLLER A R.Vascular compression of cranial nerves. I. History of th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peration[J].Neurol Res,1998,20(8):727-731.
[20]张蓓蓓,丁砚兵.面肌痉挛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疗现状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7,39(3):58-61.
[21]张欣,丁淑强.針刺治疗面肌痉挛[J/OL].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0,9(1):11-12.
[22]张男男.牵正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11):41-42.
[23]徐拥建,刘熠.透刺温和灸法治疗面肌痉挛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7):56-57.
(收稿日期:2022-03-18) (本文编辑:占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