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在不同采血护理服务模式中献血不良反应及满意度评价
2022-05-09陈菲娜陈存意
陈菲娜 陈存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护理服务模式对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肇庆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者4 2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层抽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 1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采取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对照组为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总分为(361.23±18.58)分,对照组为(330.68±15.2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实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相比常规护理服务模式,能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更能体现优质护理的要求,护理效果值得肯定。
【关键词】 采血护理服务模式 不良反应 满意度 献血者
Evalua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Satisfaction of Blood Donors in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Nursing Service Modes/CHEN Feina, CHEN Cunyi.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11): -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lood collection nursing service modes on adverse reactions and satisfaction of blood donors. Method: A total of 4 224 blood donors who participated in Zhaoqing Central Blood Station from March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stratified sampling,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2 11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service mod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ersonalized nursing service mod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donors and the evaluation of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2.6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4.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total score of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361.23±18.58) point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30.68±15.25) poi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service mode, the personalized nursing service mode can grea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donors, and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which to be better reflec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is worthy of affirmation.
[Key words] Blood collection nursing service mode Adverse reactions Satisfaction Blood donor
First-author’s address: Zhaoqing Central Blood Station,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2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11.025
適当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临床上以每年8%~10%速度增长的用血需求[1-2],另一方面能提高适龄健康献血者的造血功能,促进其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自身免疫力。然而在献血过程中,部分献血者由于生理反应和/或心理因素而诱发献血不良反应。据相关Meta分析结果显示,初次和再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6%~4.85%和2.13%~3.33%,不同区域献血不良发生率有明显差异[3]。虽然献血不良反应整体发生率较低,但对于献血者来说,一旦发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将会引起献血者生理功能的不适和心理负性情绪。鉴于此,本研究在参考文献基础上[4-7],通过不同采血护理模式对比尝试,积极探索最优的护理干预模式,旨在降低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提高其献血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在肇庆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者4 2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初次献血者4 164例,再次献血者60例;男2 632例,女1 592例。纳入标准:(1)健康体检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标准[8];(2)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积极配合完成献血。排除标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严重基础疾病。将上述研究对象按照分层抽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 112例。本研究已经本中心血站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血站常规护理服务模式,包括献血前健康宣教、献血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献血后注意事项等。
1.2.2 观察组 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首先“一对一”专属护士对献血者当前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等相关信息进行整体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与献血者互信的医护关系,献血前根据献血者的文化水平积极开展多途径(如多媒体视频、图画宣传手册等)多方式的献血知识科学讲解,语言表达方式要通俗易懂,态度要和蔼可亲,便于献血者理解和接受。(2)细致观察献血者的心理变化,在献血前或献血期间,大多数初次献血者由于缺乏足够安全感,明显表现出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9-10],这很容易增加诱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护士及时实施必要有效心理干预措施,如给予献血者更多精神鼓励,赞扬他勇于献血的爱心,让他体验无偿献血对挽救生命的重要社会意义。达到较大缓解或消除献血者的负性情绪,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3)精细化护理操作,护士在采血过程中积极与献血者交谈,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操作上确保“一针见血”,以减少献血者的疼痛。同时认真观察献血者的面部有无痛苦表情和心理变化情况。若出现头晕、心悸等晕血现象,护理应及早发现和处理,以缓解献血者的不适。(4)重视献血后延续性护理服务,献血后建立献血者个人档案数据库,并进行专人定时跟踪服务管理(短信、电话、视频及上门服务),同时要求献血者居家多休息,给予饮食、功能锻炼等护理指导。叮嘱献血者可能出现迟发性献血不良反应,要及时跟血站联系,以便给予及时帮助。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
1.3.1 献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采取2017年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颁发《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分1~3级,其中1级(轻度):以全身表现为主的症状,如脸色苍白、心悸、冒冷汗、恶心呕吐及呼吸加快等;2级(中度):除了轻度全身表现外,还出现明显局部症状,如四肢发冷冰凉、抽搐等;3级(重度):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出现晕厥、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等[11]。
1.3.2 护理满意度评价 采用本站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水平、心理护理及延续性护理4个方面,每个方面总分均为100分,其中≥90分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一般,<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 317例,女795例;年龄18~54岁,平均(32.26±5.23)岁;体重50~73 kg,平均(62.35±3.36)kg;平均血压(130.64±12.27)mmHg;一次平均献血量(235.50±40.65)mL。观察组,男1 315例,女797例;年龄19~55岁,平均(32.51±5.38)岁;体重51~72 kg,平均(62.42±3.41)kg;平均血压(131.28±12.65)mmHg;一次平均献血量(234.80±41.10)mL。两组平均年龄、性别、平均体重、平均血压及一次平均献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共发生献血不良反应150例,发生率为3.55%(150/
4 224),最常见献血不良反应有头晕70.67%(106/150)、冒冷汗12.67%(19/150)、心悸6.67%(10/150)、恶心呕吐5.33%(8/150)、晕厥3.33%(5/150)、四肢发冷冰凉及抽搐1.33%(2/150)。两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度和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服务态度、操作水平、心理护理、延续性护理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诱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机制及相关因素 献血不良反应是一种以献血者机体生理不适和心理变化为主的应激过程[12-14],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献血者体内血容量急剧下降,短时间内导致其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明显头晕、冒冷汗等失血症状。同时机体启动“神经-体液”应急反应[15-16],促使心跳加速,并调整机体各脏器血液重新分配,导致献血者出现心悸、四肢冰凉等体征。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两种护理服务模式的献血不良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但均以头晕、冒冷汗等轻度反应多见,而出现四肢冰凉及抽搐等中重度反应较少,这表明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在客观上与血站采血环境、护士操作技能等关联不大,而与献血者主观因素存在密切相关,可能相关影响因素有:(1)精神紧张,本研究对象中绝大部分为初次献血者,缺乏献血相关知识或经验,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变化。(2)生理条件反应,相当一部分献血者在空腹、饥饿及睡眠不足等情况下献血,往往导致其机体抵抗耐受力明显受损,易诱发献血者生理应激反应,导致体内血糖浓度水平明显下降,刺激神经条件反射,表现出头晕、血压下降及四肢乏力等症状。(3)个体既往史,部分献血者由于个人体质问题,对打针、抽血及穿刺等护理操作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晕血/晕针等不良反应。
3.2 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降低献血不良反应中应用价值 部分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出现献血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预防或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一直是护理干预的重点难题。目前,裴静等[17]通过“一对一”系统化服务模式对初次无偿献血者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满意度达85.68%,志愿再次献血率为56.00%。何丹丹[18]通过对2 345例献血者进行系列护理干预,观察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3.56%,远低于与对照组5.67%,护理满意度达87.59%。这表明常规护理服务是必须的,而尝试开展新护理服务模式是就显得非常必要的。在本研究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观察组)在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体现在:(1)预见性预防,虽然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但是对个体来说,一旦出现概率就是100%,所以对献血者进行认真细致整体护理评估很重要,判断预测其可能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并做好有备无患护理措施。(2)精细化管理,强调并重视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据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变化是影响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最重要相关因素[19]。在采血流程中,要以献血者为中心,尽可能规避多因素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并积极调动献血者的依从性,达到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目的。(3)延续性服务,是献血者献血后的护理服务延伸,血站平台通过微信视频、电话或短信等媒介方式积极与献血者保持联系,并提供相应优质的护理服务,使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家人、亲戚、朋友的招募者,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志愿者,这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切实开展个性化护理服务模式,相比常规护理服务模式,能降低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更能体现优质护理的要求,护理效果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左超越.初次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的调查与分析[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2]李雅静,李文策,张英罗,等.石家庄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免费用血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2):1266-1268.
[3]杨俊鸿,陈敏,何涛,等.我国全血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1,34(4):376-381.
[4]张帆.强化心理护理应用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及对不良反应的改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315-3316.
[5]赵琼仙.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6):62-64.
[6]黄健华,陈锦艳,柯蓉蓉,等.2014-2018年广州市全血献血者数据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28):78-81.
[7]郑素英,薛丽静,傅琍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0):107-11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S].GB18467-2011.
[9]高波,郭成城,毕岐勇,等.无关献血不良反应的全血献血者投诉受理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8):64-67.
[10]王峰,金孟民,戎志全,等.初次献血者心理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7):111-112.
[11]国家卫生计划委员会.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S].WS/T551-2017.
[12]张莉.宜昌市献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社会学,2016,29(7):41-43.
[13]刘伟,程雪,张萃萃,等.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5):124-125.
[14]祁金梅.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7):952-954.
[15]錢小娟.诱发献血者采血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探究[J].新疆医学,2021,51(6):707-709.
[16]陈玉娟.大学生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4):78-79.
[17]裴静,张慧,胡欣,等.“一对一”系统化护理模式对初次无偿献血者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0):1677-1678.
[18]何丹丹.实施护理干预降低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216-217.
[19]张静航,张健,杨土保.中国人群无偿献血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全科护理,2017,17(4):232-238.
(收稿日期:2021-08-31) (本文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