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何所似
2022-05-09
诗的功能,正如孔子所说:“兴”“观”
“群”“怨”—以诗寄兴,以诗观世,以诗求友,以诗抒情。离了诗,文人画就被抽掉了灵魂;离了诗,文人绘画的形象也被剥离了所寄托的深义。
每次看到八大山人笔下的鸟,都会激发我的一些思考,因为我始终认为,他笔下的书画作品正如他的诗,虽然晦涩,但一定有特殊的含义。而这特殊的含义,当然与自己的经历与遭遇有关。
所以每次看八大山人笔下翻着白眼的鸟,我都会想到杜甫的名句“天地一沙鸥”来。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曾在成都给予杜甫深切关照的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突然去世,杜甫一家子在成都的生活顿时失去依凭。一个月后,杜甫率领一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临行时,他写下了《去蜀》一诗:“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在这首诗里,杜甫明确了他此行的终点—“潇湘”,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一路会有什么样的遭遇,望着江面的白鸥,杜甫心生感慨:“残生随白鸥”—白鸥,成为杜甫漂泊生活中一个鲜明的意象。
这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杜甫带着夫人杨氏及儿子宗文、宗武又离开滞留了两个多月的忠州。船开出不久,在夜里休息时,杜甫写了一首《旅夜书怀》,全诗如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一首念一回被感动一回的千古绝唱。
在旅途的深夜里,高耸桅杆的江船孤零零地停泊在岸边,杜甫坐在船上,独自一人看着岸边细草在江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星星在天上闪着光,将原野衬托得更加宽阔无垠,月亮照在江面上,月光随着江水涌动、闪烁—有意思的是,李白《渡荆门送别》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也是名句,和杜甫这两句很相似,不知道是谁“抄袭”了谁,别记混就好。
这四句虽然开笔写旅夜所见之景,但是又没有一句不是在陈述自己的心情:在浩渺的天水之间,平野辽阔、大江浩瀚、星月灿烂,诗人不过犹如细草一样渺小,也像孤舟一样孤苦无依、颠沛流离。
虽然杜甫很自负自己的文章,自己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但他在文学上被发现,已经是在他去世多年之后了。杜甫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诗人。他出名,是因为房绾兵败获罪后,没有人敢为房绾申辩,官位极低的杜甫此时却站出来向皇帝进谏,然后就被贬了,他的名声不过是这样来的……
杜甫虽然从左拾遗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至少还有一份勉强养活一家老小的俸禄,到了年龄退休的年龄之后,颐养天年,也不失为“官应老病休”。然而,他的参军没当几天,就又因饥荒被迫提前退休,一路流浪到蜀地。
这只是杜甫后半生霉运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杜甫《旅夜书怀》最后两句点明了主题,也对自身的未来发出了疑问:“飘飘何所似”?我这样到处漂泊,到底像个什么东西呢?也许杜甫看到了有一只沙鸥从眼前飞过,“天地一沙鸥”—我不就是那只在辽阔天地间四处飘荡觅食的渺小沙鸥吗?
杜甫的《旅夜书怀》,所以有如此动人的力量,是因为他在诗中书写这一生的血泪。
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入蜀,到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蜀,杜甫在四川居留了大约五年半,时间上覆盖了“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的后半程,这期间除了避成都战乱漂泊至梓州(今三台县)、阆州(今阆中市)一年又九个月外,他在浣花溪畔的草堂住了近四年—这是杜甫中年以后生活中最安定的四年了。
离开成都,杜甫一家人经嘉州(今乐山)、戎州(今宜宾市)、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由蜀入巴,杜甫也一定想不到,这会是他生命中动荡不安、急转直下的最后五年。
何况,杜甫的朋旧也逐日凋零—上元二年(761),王维去世;宝应元年(762),李白去世;宝应二年(763),储光羲去世;永泰元年(765),高适去世……杜甫不一定会马上知道这些人去世的消息,但这也意味着,杜甫无限伤怀的根源至少也有这一部分元素在。
永泰二年(766)春暮的一天,病势渐轻的杜甫离开云安,顺江而下。出发那天晚上,他本拟与县城里的朋友告个别,却遇到下大雨,路滑不能上岸,只好写下一首题为《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的诗向友人致意:“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在诗的末尾,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輕鸥”这一意象,在“鸥”前面用了“轻”这个字,表明杜甫此时的心情,还并不那么沉重。
离开云安时,杜甫54岁。他站在船上,驶向的不是北方的故乡与朝廷,而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光辉顶点—夔州府和白帝城。这里是长江三峡的入口,杜甫的《登高》《阁夜》《白帝》《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等一大批雄视古今的作品,就在这里问世。
大历五年(770)岁末,这只疲惫的沙鸥飘零于云安(今云阳)、夔州(今奉节)、江陵(今荆州)、巴陵(今岳阳)、潭州(今长沙),衡州(今衡阳)等处,终于停止于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这一年,杜甫还不到60岁。
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两句诗,也不仅是杜甫生命中最后几年的真实写照,甚至也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命运的象征。